2021年山西省太原市崇实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228260872 上传时间:2021-12-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5.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山西省太原市崇实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年山西省太原市崇实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山西省太原市崇实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山西省太原市崇实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山西省太原市崇实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珍重那些“无用”的阅读 陈佳冉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问自己一句:为什么读书?每个人都能给出若干个理由: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指引人生的灯塔,书籍是抚慰心灵的鸡汤书籍的功用如此之大。然而,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却往往更注重实用: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要的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更便捷的数字阅读,攻势凌厉地抢占着传统阅读市场,浅读、速读、泛读成为新的阅读趋势,“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的阅读行为正悄然发生着急剧变化。读书的功用显

2、而易见。然而,除了信息和知识,书籍还带给我们思想和审美。法国人夏尔?丹齐格在为什么读书一书中说:“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无用”的阅读常常萌芽于一颗对世界敏感而好奇的心,当求知的欲望带领着人类穿过重重迷雾后,收获的是一种别开生面的人生境界。 “无用”的阅读不是生存或者生计所必需的。2012年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人们希望通过他的获奖,“唤起国人对好书的热爱,走进书本,沉湎其中,重回20世纪70年代的阅读时光。”在那个时代,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多少青年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 “无用

3、”的阅读看似无用,但一定会留下痕迹。它就像一种文化的渗透,缓慢、恒久、绵密。因为无故乱翻书,因为不带任何阅读的预期,因为起于一种非功利的自发行为,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当女作家铁凝还是一个少年时,她读到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扉页上的题记:“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时,深受震动,她说“这两句话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阅读的重量不仅是自于它给你实际生活的帮助,有时更自于它对心灵造成的重击。“无用”的阅

4、读可以跳脱自己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他人的存在;“无用”的阅读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让我们收获“最难风雨故人”的感动。一本好书,从不会因为它的表面“无用”而折损了它的价值。当又一个世界读书日临之际,让我们把阅读当作是一种心境的解放,多做一些无目的的阅读、休闲的阅读,而不是说纯粹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为了完成一门学业,为了考到一个文凭而去阅读。希望阅读能与生活始终相伴。(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4月23日)10下列对文本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书籍的功用虽然很多,但现实中人们看中的大多是它的实用功能。B 数字阅读能够抢占传统阅读市场,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便捷性。C 第三段引用夏尔?丹齐

5、格的话语是为了论证“读书是毫无用处的”。D 第五段叙铁凝之事恰当地论证了非功利阅读行为可带给人的收获。11文本第二段说,“我们的阅读行为正悄然发生着急剧变化”,请具体说明“阅读行为”出现了哪些方面的变化?(3分) 12结合文本,简要阐述“无用阅读”的价值。(3分) 参考答案:10(3分)C,论证的是“书籍还带给我们思想和审美”。11(3分)从阅读行为目标看,人们更注重实用;从阅读行为时效看,更重视短期见效;从阅读行为方式看,浅读、速读、泛读成为新的阅读趋势。12(3分)“无用阅读”可以让人们跳脱个体的狭隘,超越时空的局限,带给人们心灵的抚慰、思想的启悟、审美的提升和文化的渗透。(“跳脱个体的狭

6、隘”“超越时空的局限”答出一项即可给1分,“心灵的抚慰”“ 思想的启悟”“ 审美的提升”“ 文化的渗透”答出两项即可给2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文学批评中的“偏见”当下的文学批评比较繁荣,不仅数量多,而且影响日大。与此同时,亦呈现出诸多不足,批评者及其论著反成为“批评的对象”。究其缘由,实为复杂,而其中,模糊并遮蔽了文学批评者应有的明晰、准确与全面的眼光,并消解了其应有的真知灼见的,当首先归因于批评者的“偏见”。文学批评以文学创作为对象,而二者均根基于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如文学作品丰盈的想象与情感,文学批评充溢的理解与见识,无不带有写作者的心理偏好与价值取向。特别是文学批评,

7、稍有不慎,便会卷入各种主观“偏见”的漩涡。文学批评的基础与前提,是对文学作品深入细致的解读这本是常识,如今却常沦为“笑谈”。不在少数的批评者没有耐心细致地阅读文本,更遑论深入地研读,有些人甚至未能完整地通读,便对作品分析指点,高谈阔论。亦有些批评者只读过一位作家的少部分作品,便窥一斑而论全豹。凡此种种,想不以偏概全,难矣。其阅读的“偏狭”极易导致其批评流于空泛及至虚幻,甚至变成虚言相因的伪学术。每个作家的文学作品都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艺术样貌,并给批评者带来了多种解读与阐释的可能性。解读一部富于丰厚内涵的文学作品,批评者需深入文本内部,更需具备敏锐的感受力、全面的鉴赏力、深刻的理解力与厚实

8、的理论修养,从而结构成一个合格批评者完备的审美能力。而高强的审美能力的养成,需要批评者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不断有意识地加以修炼与提升,否则必然会造成解读的肤浅与批评的偏颇。好的批评者的确对作品有自己的特异理解和特别判断,但这种理解和判断不应流于“一己之见”,更不应流于无科学根据的主观臆断和硬性阐释。常见一些批评者,会将个人的既有情绪,带入对对象的解读和阐释中:因不喜欢一个作家,进而不喜欢其作品;因袭对作家固有的印象,而评论其全新的作品;因个人的情感因素,而脱离作品进行极端自我的评价等等。再如一些批评者,会用预先设定于头脑中的阐释框架,生硬地套解所有文学作品,对作家作品进行主观解构。无论作家写的

9、作品是A还是B,在他的框架当中可能永远是C。他的空泛理论永远凌驾于作家作品之上,而与时代的鲜活文学相去甚远。如此种种偏颇之论,不仅失去了解读具体作品的尺度与方寸,且从根本上消解了文学批评的现实指导意义,不仅流于批评者的“孤芳自赏”,更使作家和读者无所适从。批评者通过突破狭隘与打破局限而形成共识,在基于客观对象和主观解读的基础上,进行一致性体认与规律性认知,从而真正发现文学发展的特性与规律,是文学批评期待达成的目标之一。但面对同一个作家,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批评者有自己的独特发现,亦是文学批评的必然。因而,不应排除“偏见”可能出现的另一种形态。当批评的对象过于复杂,难以概括,必然会在众多批评者之间

10、,形成“差异化”理解与“多样化”解读,此时,当然不能因强调“共识”,而减弱对批评对象的全面而丰富的阐释。此外,诸多有自己独特见识与新颖见解的批评者,也会从各自的视角,进行“只眼独具”的解读与“蹊径独辟”的阐述,时常呈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真知灼见,给人以独到的启示。它们极有可能在众声喧哗当中,不同流俗,曲高和寡,甚至一时之间难于被理解和接受。但经过时间的淘洗,随着认知的拓展,这种“偏见”终会获得有识之士的普遍认可。而此种“偏见”当然越多越好。它能够打破人云亦云、众口同辞的固有格局,引发文学界真正的思考与辩证的认知,把真正的好的作家作品甄别出来,把文学批评引向全面而深入,从而引导甚至促进整个文学的繁

11、荣发展。从此意义而言,“偏见”也有其可深思细究之价值。(选自人民日报2016-07-29,作者韩传喜)1. 下列关于文学批评中的“偏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学批评根基于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其充溢的理解与见识带有作者的心理偏好与价值取向,容易产生各种主观“偏见”。B. 批评者文本阅读的“偏狭”和审美能力的不足,必然会导致批评中的“偏见”。C. 批评者对作品无科学根据的主观臆断和硬性阐释是典型的“偏见”,它表现为一些批评者将个人的既有情绪带入对对象的解读和阐释中。D. 对作品的“差异化”理解与“多样化”解读,或者“只眼独具”的解读与“蹊径独辟”的阐述,是“偏见”的另一种形态,此种“偏见”

12、应越多越好。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批评者的审美能力,需要有敏锐的感受力、全面的鉴赏力、深刻的理解力与厚实的理论修养,还需要批评者对文本内部深入的理解。B. 有些批评者没有耐心细致地阅读文本,便对作品分析指点,这极易导致其批评流于空泛及至虚幻,甚至变成虚言相因的伪学术。C. 文学批评就是需要批评者突破狭隘与打破局限,在基于客观对象和主观解读的基础上,进行一致性体认与规律性认知,从而发现文学发展的特性与规律。D. 对于同一个作家,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批评者有自己的独特发现是文学批评的必然,所以不应该排除理解与解读的“差异化”与“多样化”,以及批评者的独特见识与新颖见解。3

1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当下的文学批评者及其论著沦为“批评的对象”,首要原因是批评者的“偏见”模糊并遮蔽了其应有的明晰、准确与全面的眼光,消解了其应有的真知灼见。B. 文学批评不应该过分强调“共识”,因为虽然有一些批评当时难于被理解和接受,但经过时间的淘洗,随着认知的拓展,却能引发文学界的思考与认知。C. 文学批评者的“偏见”,既有诸多弊端,但是也有其难以磨灭的作用,所以,必须客观公正地看待文学批评的“偏见”。D. 文学作品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艺术样貌,是批评者产生多种解读与阐释的基础,只要是内涵丰厚的作品,就能有多样化的解读。参考答案:1. C 2. A

14、3. D1.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以偏概全。表现有二“将个人的既有情绪,带入对对象的解读和阐释中”“用预先设定于头脑中的阐释框架,生硬地套解所有文学作品,对作家作品进行主观解构。”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张冠李戴。“批评者需深入文本内部”,不是说审美能力的。原文“敏锐的感受力、全面的鉴赏力、深刻的理解力与厚实的理论修养,从而结构成一个合格批评者完备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养成,需要批评者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不断有意识地加以修炼

15、与提升,”意即,审美能力包括敏锐的感受力、全面的鉴赏力、深刻的理解力与厚实的理论修养;同时,还需要养成。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表述绝对。“只要是内涵丰厚的作品,就能有多样化的解读”,说法过于绝对,原文只说“给批评者带来了多种解读与阐释的可能性”。3.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山寨文化”成了垃圾桶?孙维国山寨一词现在很流行,满大街都是山寨这个山寨那个,到处都是扯着大旗的“山寨王”,网上更是铺天盖地,山头林立,大有以山寨为荣、将山寨进行到底之势。我没有“山寨”过,只知道山寨最初大概是和手机交上朋友的,至于具体什么时候和文化成为知己我不太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山寨文化”绝非“ 严肃”,更非“精英”,而是一种草根娱乐,大众文化。也正因此,“山寨文化”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遍大江南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座万座山寨开。”深厚而广博的群众基础,使得山寨之风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愈刮愈猛。ks5u百度“山寨文化”,会发现其真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流派纷呈,各领风骚。山寨小说,山寨诗歌,山寨征婚,山寨广告,山寨电影,等等等等,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不山寨的,总之是,怎样雷人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