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化学高考题型示例

上传人:慢*** 文档编号:228260741 上传时间:2021-12-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中化学高考题型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8高中化学高考题型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8高中化学高考题型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8高中化学高考题型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8高中化学高考题型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中化学高考题型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中化学高考题型示例(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高考化学题型示例例1(新增)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选项现象或事实解释A用热的烧碱溶液洗去油污Na2CO3可直接与油污反应B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变质漂白粉中的CaCl2 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CaCO3C施肥时,草木灰(有效成分为K2CO3)不能与NH4Cl混合使用K2CO3与NH4Cl反应生成氨气会降低肥效DFeCl3溶液可用于铜质印刷线路板制作FeCl3能从含有Cu2的溶液中置换出铜例2(新增)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2-甲基丁烷也称为异丁烷B.由乙烯生成乙醇属于加成反应C.有3种同分异构体D.油脂和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例3 (新增

2、) 某白色粉末由两种物质组成,为鉴别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水仍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固体全部溶解;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震荡后仍有固体存在。该白色粉末可能为ANaHCO3、Al(OH)3 BAgCl、NaHCO3 CNa2SO3、BaCO3 DNa2CO3、CuSO4例4 右图表示溶液中c(H)和c(OH)的关系,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两条曲线间任意点均有c(H)c(OH)KwB.M区域内任意点均有c(H)c(OH)C.图中T1T2D.XZ线上任意点均有pH7例5(新增) 右图是一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示意图。电池的一个点极由有机光敏燃料

3、(S)涂覆在纳米晶体表面制成,另一电极由导电玻璃镀铂构成,电池中发生的反应为:TiO2/s TiO2/S(激发态)TiO2/STiO2/S+eI32e3I2TiO2/S+3I2TiO2/SI3下列关于该电池叙述错误的是:A 电池工作时,离子在镀铂导电玻璃电极上放电B电池工作时,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C 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中I-和I3-的浓度不会减少D电池中镀铂导电玻璃为正极例6(新增)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14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B1与4反应生成的分子数为C1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D标准状况下,含有的共价键数为例7(新增)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

4、序数依次增大,W、X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X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中最大的,W与Y同族,Z与X形成的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呈中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简单离子半径:WXZBW与X形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C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WZ例8(新增) 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中溶液滴入中,预测的现象与实际相符的是选项中物质中物质预测中的现象A稀盐酸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立即产生气泡B浓硝酸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产生红棕色气体C氯化铝溶液浓氢氧化钠溶液产生大量白色沉淀D草酸溶液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溶液逐渐褪色 例9实验室制备1,2-二溴乙烷的反应原理如下:CH3CH2OHCH2=CH2

5、+H2OCH2=CH2+Br2 BrCH2CH2Br可能存在的主要副反应有:乙醇在浓硫酸的存在下在l40脱水生成乙醚。用少量的溴和足量的乙醇制备1,2二溴乙烷的装置如下图所示: 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乙醇1,2-二溴乙烷乙醚状态无色液体无色液体无色液体密度g cm-30.792.20.71沸点78.513234.6熔点一l309-1l6回答下列问题:(1)在此制各实验中,要尽可能迅速地把反应温度提高到170左右,其最主要目的是 ;(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a.引发反应 b.加快反应速度 c.防止乙醇挥发 d.减少副产物乙醚生成(2)在装置C中应加入 ,其目的是吸收反应中可能生成的酸性气体:(填正确选

6、项前的字母)a水 b浓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饱和碳酸氢钠溶液(3)判断该制备反应已经结束的最简单方法是 ;(4)将1,2-二溴乙烷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加水,振荡后静置,产物应在 层(填“上”、“下”);(5)若产物中有少量未反应的Br2,最好用 洗涤除去;(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水 b氢氧化钠溶液 c碘化钠溶液 d乙醇(6)若产物中有少量副产物乙醚,可用 的方法除去;(7)反应过程中应用冷水冷却装置D,其主要目的是 ;但又不能过度冷却(如用冰水),其原因是 。例10(新增)草酸(乙二酸)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其K1=5.4102,K2=5.4105。草酸的钠盐和钾盐易溶于水,而其钙盐难溶于

7、水。草酸晶体(H2C2O42H2O)无色,熔点为101,易溶于水,受热脱水、升华,170以上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同学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检验草酸晶体的分解产物。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由此可知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有_。装置B的主要作用是_。(2)乙组同学认为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含有CO,为进行验证,选用甲组实验中的装置A、B和下图所示的部分装置(可以重复选用)进行实验。 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B、_。装置H反应管中盛有的物质是_。能证明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有CO的现象是_。(3)设计实验证明:草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_。草酸为二元酸_。例11碘及其化合

8、物在合成杀菌剂、药物等方面具有广泛用途。回答下列问题:(1)大量的碘富集在海藻中,用水浸取后浓缩,再向浓缩液中加MnO2和H2SO4,即可得到I2,该反应的还原产物为_。(2)上述浓缩液中含有I-、Cl-等离子,取一定量的浓缩液,向其中滴加AgNO3溶液,当AgCl开始沉淀时,溶液中为:_,已知Ksp(AgCl)=1.810-10,Ksp(AgI)=8.510-17。(3)已知反应2HI(g)=H2(g) + I2(g)的H= +11kJmol-1,1molH2(g)、1molI2(g)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分别需要吸收436kJ、151kJ的能量,则1molHI(g)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吸收的能

9、量为_kJ。(4)Bodensteins研究了下列反应:2HI(g)H2(g)+I2(g),在716K时,气体混合物中碘化氢的物质的量分数x(HI)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表:t/min020406080120x(HI)10.910.850.8150.7950. 784x(HI)00.600.730.7730.7800.784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计算式为:_。上述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为v正= k正x2(HI),逆反应速率为v逆=k逆x(H2)x(I2),其中k正、k逆为速率常数,则k逆为_(以K和k正表示)。若k正 = 0.0027min-1,在t=40min时,v正=_min-

10、1 由上述实验数据计算得到v正x(HI)和v逆x(H2)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当升高到某一温度时,反应重新达到平衡,相应的点分别为_(填字母)。 例12乙醇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可由乙烯气相直接水合法或间接水合法生产。回答下列问题: (1)间接水合法是指先将乙烯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氢乙酯(C2H5OSO3H),再水解生成乙醇。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已知:甲醇脱水反应2CH3OH(g)CH3OCH3(g)H2O(g)DH123.9kJmol1甲醇制烯烃反应2CH3OH(g)C2H4 (g)2H2O(g)DH229.1kJmol1乙醇异构化反应C2H5OH (g)CH3OCH3(g)DH

11、350.7kJmol1则乙烯气相直接水合反应C2H4 (g)H2O(g)C2H5OH(g)的H kJmol1。与间接水合法相比,气相直接水合法的优点是 。(3)下图为气相直接水合法中乙烯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其中=11)。 列式计算乙烯水合制乙醇反应在图中A点的平衡常数Kp (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图中压强P1、P2、P3、P4的大小顺序为 ,理由是 。气相直接水合法常采用的工艺条件为:磷酸/硅藻土为催化剂,反应温度290 ,压强6.9MPa,=0.61。乙烯的转化率为5,若要进一步提高乙烯的转化率,除了可以适当改变反应温度和压强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2、、 。例13(新增)甲醇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可称为燃料。利用合成气(主要成分为CO、CO2和H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甲醇,发生的主反应如下: CO(g)+2H2(g)CH3OH(g) H1 CO2(g)+3H2(g)CH3OH(g)+H2O(g) H2 CO2(g)+H2(g)CO(g)+H2O(g) H3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反应中的相关的化学键键能数据如下:化学键H-HC-OCOH-OC-HE/(kJ.mol-1)4363431076465413 由此计算H1= kJ.mol-1,已知H2=-58kJ.mol-1,则H3= kJ.mol-1(2)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为 ;图1中能正确反映平衡常数K随温度变化关系的曲线为 (填曲线标记字母),其判断理由是 。 (3)合成气的组成n(H2)/n(CO+CO2)=2.60时体系中的CO平衡转化率(a)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如图2所示。(CO)值随温度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其原因是 。图2中的压强由大到小为_ _,其判断理由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