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美术学校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228260045 上传时间:2021-12-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美术学校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1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美术学校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美术学校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美术学校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美术学校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姑苏看水张 宏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

2、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间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可是,当你回过神来细细品味这个城市的时候,你又能看到不同的水。在古街的老屋,临窗而坐。当阳光从屋后的河面散漫地折射在房顶,手把着一杯茶,嗅着杯里的清香,你就

3、开始更深地体会到这里的水。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之水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沧浪亭,

4、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水带来了富裕,也带来了灵气,带来了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徵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

5、钓鱼而名,芦黄荻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和、黄公望、王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凄凄芳草和茂茂青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人定胜天”的日子里,一湖碧波竟被抽干,“以粮为纲”,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匐在地上的工具。“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

6、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14第一段中“惧怕”指什么?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4分)15文中第三段说“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请结合全文,说说姑苏水的“造化”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16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1)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3分)(2)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3分)17文章结尾为什么说姑苏“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6分)参考答案:14. “惧怕”指北方人对江南湿漉漉的生活环境不适应。衬托出姑苏水独特的魅力,

7、自然引起下文对姑苏水的描述与评价,激发读者阅读兴趣。15. 承载和滋润了苏州的葱茏与繁盛,带来了富裕;带来了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浸润人的气质,带来了苏州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在它的温柔里面,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16. (1)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苏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2)用“碧螺春”和“三白酒“写出了姑苏水同时具有两个鲜明特点:姑苏水的温柔,姑苏水的执倔与刚韧。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写抽象的事物,富有情趣。17.因为姑苏水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水养育了姑苏人,并造就了姑苏人水一样的性格;人与水有过相似的命运,都曾经坎坷、不幸,但都不失刚韧的精神。2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柴门小院王本道(1)记忆的底片中,似有幅图画,那是一棵老树掩映下的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院墙底部砌有尺把高的青石,上部多由稀疏的树木枝条拼凑而成,高不盈米。院门十分简陋,由薄薄的木板条钉制而成,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夜间也只是虚掩着。透过院墙和院门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瓜果菜蔬、欢蹦乱跳的鸡鸭猫狗、墙上挂着的农具、墙角立着的磨盘,还有那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有时候,能看到院里老人拉着幼小的孩子蹒跚学步,系着围裙的女人安静地择菜,“咯咯咯”地召唤着鸡鸭吃食这是当年我在辽南山区插队时,每天都司空见惯的柴门小院。(2)这样的柴门小院,在中国这片古老

9、的土地上不计其数,千百年来,它们供一代代子民繁衍生息。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十年寒窗、面壁苦读,一个个孩子在柴门的进进出出中长大成人,而后告别小院,走上各自的人生舞台。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柴门小院怀有厚重的情感,寄托了无限情思,无论走到哪里,无一不葆有质朴的家国情怀,涌动着割舍不断的乡愁。(3)那一幢幢质朴无华的柴门小院,演绎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续写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交加的夜晚,出门在外的游子归心似箭,远远看见柴门内微弱的灯光,听到门前的犬吠,那是何等温暖与亲切。“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圣杜甫在饱受安史

10、之乱的磨难之后,与家人久别重逢时发出这样的感慨。柴门虽然简陋,然而它淡泊宁静,里里外外的人和事都清晰可见。“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当年那位风流倜傥的才子崔护,若不是透过柴门的缝隙,一睹那位面若桃花的姑娘的风采,如何能最终成就一段佳话?(4)在中国,由于“门第”观念,“门”有着诸多讲究,历来颇受重视。旧时男女谈婚论嫁,首先想到的是“门当户对”,女孩子出嫁被称作“出门子”,迎娶新媳妇称为“过门”。而“门”的种类更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所有的门中,柴门当属造型与材质最为简陋、价值最为低廉的,却也是数千年来中国老百姓用得最多的门。近30多年来,随着生活水

11、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华夏大地随处可见“向阳门第春长在”。然而有一段时间,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们对于“门”的内涵有过误解。他们过分注重装点“门面”,门楼越砌越高,金碧辉煌,且户户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用以察看外面的动静。一幢幢封闭的宅院如同一座座戒备森严的堡垒,让人望而生忧,望而生畏,寄托着游子乡愁的那一个个小院已无从可寻。(5)一个秋日,在从红海滩归来的途中,我顺路去了盘锦市大洼区石庙子村。距村口不远处,就看到几户乌瓦白墙的民居,透过柴门和院墙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五彩斑斓的鲜花,以及几株硕果盈枝的苹果树、梨树、枣树。我似乎又回到了当年插队的村庄,见到了那一个个修缮一新

12、的柴门小院。在那里,我与知青同学们交谈、嬉戏,周遭树上是熟透的苹果、红枣、香梨,秋意正浓。朦胧之中,辽南山区的那些柴门小院,与如今我生活的辽东湾的乡村小院连成了一片,与祖国江南塞北广袤土地上所有的柴门小院连成了一片华夏大地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柴门小院,蜿蜒曲折,一直通向遥远的地平线,如同古老的大河、大江,绵延不绝。(有删改)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 文章开头不惜笔墨重点描绘了记忆中的柴门小院,既开篇点题,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朴素生活的怀念留恋。B. 文中引用杜甫、崔护等人写到柴门的诗篇,不仅丰富了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而且与现实中的柴门小院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文

13、章主旨。C. 受“门第”观念影响,中国人对“门”很重视,由此衍生出“门当户对”“出门子”等熟语。作者写这些内容从艺术作品塑造形象的角度展现了“门”的风采。D. “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与“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表面上说两种不同形式的门,背后却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态。E. 文章善用虚实描写,记忆中柴门小院为虚,现实中朱门大户为实,诗词中的柴门为虚,辽东湾的乡村小院为实,虚实交替融合,使柴门小院富有神秘色彩。8. 文章标题是“柴门小院”,而第四段却并不是描写“柴门小院”,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9. “华夏大地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柴门小院,蜿蜒曲折,一直通向遥远的地平线,如同古老

14、的大河、大江,绵延不绝。”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句话的内涵。参考答案:7. AD 8. 先写“门”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及意义,并说明“柴门”虽然简陋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再写当代“门”的变化,与上文柴门小院形成对比,引起人们思索,有提示主旨的作用。既丰富文章内容,又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9. 千百年来,柴门小院遍布于古老的中华大地,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寄托着人们的家园情怀,饱含着浓浓的乡愁。柴门小院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演绎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流传给后代,已成为文化、精神的符号。柴门小院代表着宁静质朴、温馨安闲的生活;中国大地上的一座座柴门小院,是中华文化和历史发展、延续的象征。7.

15、试题分析:B. 文中引用杜甫、崔护等人写到柴门的诗篇,不仅丰富了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而且与现实中的柴门小院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文章主旨。文中引用杜甫、崔护等人写到柴门的四篇,不仅丰富了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而且也从艺术作品塑造形象的角度展现了柴门小院另一番风采。C. 受“门第”观念影响,中国人对“门”很重视,由此衍生出“门当户对”“出门子”等熟语。作者写这些内容从艺术作品塑造形象的角度展现了“门”的风采。受“门第”观念影响,中国人对“门”很重视,由此衍生出“门当户对”“出门子”等熟语。与其他种类的门相比,中国农村的老百姓用得最多的就是柴门。E. 文章善用虚实描写,记忆中柴门小院为虚

16、,现实中朱门大户为实,诗词中的柴门为虚,辽东湾的乡村小院为实,虚实交替融合,使柴门小院富有神秘色彩。对虚实理解有误。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8.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章中具体的写法理解类试题,考生要借助理解文本和审题的前提回答本题,先写“门”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