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第九十三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228199347 上传时间:2021-12-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第九十三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第九十三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第九十三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第九十三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第九十三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诗中华文化的灵魂世界上没有哪种艺术像我国古诗一样如此久远辉煌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文化。早在4000年前的尚书尧典,就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诗乐结合的理论。虞舜的南风歌卿云歌也正是同一时期的产物。“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只十六个字却昭示出一个伟大民族诗意的觉醒,从太古洪荒迎着朝阳高歌猛进。此后的诗经乐记也都被尊为经典。隋唐以后朝廷以诗赋取士,影响更大。正如乐记所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

2、神,莫近于诗”,可见地位之显赫。从艺术上讲,集汉语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的古典诗词,它精炼、美听、微妙,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近世,真如群星丽天,森罗万象,美不胜收。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无不喜闻乐诵,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首选。流传之广,辐射之大,积淀之深,都是绝无仅有的。古诗所建构的美学理念,也随之深入人心,渗透到中华文化各个方面,成为其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比如音乐,刘勰就提出了“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命题。再如绘画,董其昌认为“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以诗为境。”诗经云:“诗者天地之心万物之户

3、。”画家为山水写生,本身就是宇宙诗化的再创造。建筑艺术也不例外:东坡涵虚亭诗:“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真是天人合一的化境。我国的戏剧,本质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场景布置讲究空灵、象征,处处诗意洋溢。乃至如本草纲目这样的医药典籍,也博引诗文,极富文采。被王世贞称为“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津津然谈议,真比斗以南一人。”甚至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也说过杜甫的“细推物理须寻乐”之诗句激励着他钻研物理。这就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这几乎无处不在了。诗主性灵,重高节,它对于人格的形成,智性的开发影响巨大。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谭嗣同的狱中题壁都集中体现了先烈们在困厄面前

4、的浩然正气。它将亿万斯年鼓舞着人们奋发前行。诗词作为文化的名片,早已蜚声世界。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读到康熙皇帝1693年为宣武门教堂作的对联:“无始无终,先作心身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开济大权衡。”极为钦佩,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上世纪美国大诗人庞德最佩服中国古诗。他认为“中国诗人把诗质呈现便很满足”,他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从而开创了“意象诗派”。“斧藻江山,追逐风月”是古诗的一大亮点。东坡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便使西湖大添娇妩。1920年罗素来到杭州,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他说:“西湖的古文明,其绝顶之美

5、赛过意大利。”我相信“中国人才是世界最文明的人。与欧洲相比,我觉得中国充溢着哲理平和的气氛”。(罗素回忆录)正是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才使这位睿智的老人如此动情。“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就是这样在尊重前贤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方崭新的诗歌天地。作为身处时代壮潮的我们,应当谦恭地学习古人,接通文脉。并立足当代美学思潮,勇于探索,继雅开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1. 下列对中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诗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尚书尧典中的诗乐结合的理论,到后来的诗经乐记都被尊为经典。B. 古典诗词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精炼、美听、微妙,美不胜收,具有无

6、与伦比的艺术魅力。C. 古诗构建的美学理念,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诗成了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D. 诗歌与音乐、绘画、戏剧乃至建筑都有广泛的联系与密切的关系,诗词作为文化的名片,甚至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它是其他一切艺术的源泉。2. 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古代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吟咏古诗成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首选,因此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B. 文章举例翔实,分析透明,巧妙引用,含蓄典雅,说明古诗是中华文化的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C. 美国诗人庞德非常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认为是

7、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D. 古诗中丰富的营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养浓厚的文化气质,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3.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引用杜甫的诗句,高度赞扬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尊重前贤、勇于创新的可贵做法,及其因此而取得的骄人成绩。B. 如音乐、绘画、戏剧等其他艺术,甚至医药典籍等都深受诗歌影响。如戏剧本质就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处处诗意洋溢。C. 作者充分肯定古诗的作用,号召人们虚心学习古诗,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D. 自古至今,很多名人高度评价中国古诗,如1920年罗素对西湖赞不绝口

8、,认为西湖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参考答案:1. D 2. C 3. D【1题详解】试题解析:题干要求选出“对中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它是其他一切艺术的源泉”错误,音乐不是其他一切艺术的源泉,生活才是艺术的真正源泉,选项夸大了诗词的作用。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美国诗人庞德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错误,指代对象错误,从文章第四段可以知道,“认为是对上帝与人

9、生最好的觉解”是指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体会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D项张冠李戴,文章第四段结尾说“正是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才使这位睿智的老人如此动情”,由此可以知道,列举罗素的例子,不是赞美中国古诗,而是赞美西湖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4分)风声在耳凸凹走在熙攘的街市上,看着攫利者飘忽的行色,听着叫卖者嘹唳的贩声,内心不禁忧郁起来:感到人到底是被生计追迫着,本质上是与觅食

10、的兽们无多大差异的。古人把人叫“两脚兽”,是恰当的。既然是兽,对物质的索求,便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是生之维系的基础。并且,世人多认为,物质索求得愈多,支配起来就愈有余裕,生命的自由就愈多。然而,即使对物的追逐是人性的,但被物支配的人的生活,终有沦落的味道,因为人到底是人,而不是兽。想到此,心情竟烦躁起来。从街市返回书房,翻几本闲书,一本纪德的人间地粮,一本梁宗岱批评集,一本难忘徐志摩。当我作无目的阅读的时候,总是同时翻几本书。便发现了一个趣处:同是面黄骨瘦之人,却都有丰腴的浪漫情怀;现实拘其不住,却我行我素地活得很热烈,很幸福。稍做思忖,我笑了:他们都是被书香涵养着的人,他们生活在精神里,因而,他

11、们具有了超越“兽性”的一种“神性”。感觉着他们的“神性”,烦躁的心竟在不知不觉间,平静如水。便想到了梭罗。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筑屋而居,远离红尘,仅靠最起码的一点物质资料为生,平淡朴素的生活居然滋养了那原本枯瘠的心地,创作了代表个人巨大成就的瓦尔登湖。在书中他说:多余的金钱,只能购买多余的物质;真正的生活所需,是不需钱的。沿着梭罗的指引,我想,人之所以生活得惶恐与急迫,是把追逐多余的物质,当作人生的目的了。正如饕餮的兽们,虽已吃饱,逐尸之欲却不能餍足,悲苦产生于欲望本身。所以,涵养着书香的人,与物欲淡远了,饱尝着简约之境给内心带来的平静。这种平静,就是心灵的自由,就是幸福本身。那么,书籍对人的意义

12、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它做着这样的证明:人与兽的区别就在于人可以不为生存而生存。一书在手,神游太极。这是惟有人,才能领略的境界。也就是说,人完全可以生活在精神之中。“宫殿里也有悲哭,茅屋里也有歌声”人的幸福,是由精神支配的,不取决于物质的多寡。“贫穷而能静静地听着风声,也是快乐的。”这是海德格尔“人要诗意地栖居”的形象阐释。人摆脱了物质的羁绊,在精神的世界里会得到无限的自由。在书房里阅读,不亦是风声在耳么?这样的意象在脑中闪现出来之后,我不禁笑出声来。巴士加尔说得好:“一个人越是有思想,越是能发现人群中卓尔不凡的情调;一般人是分辨不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这种差异,决定了幸福的深度和生命的质量,也

13、决定了我手中的这杯茶,不仅仅是一杯茶。16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提到人的“神性”。拥有“神性”的人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17综观全文,请找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并说明这样写的作用。(6分) 18文中多次写到“兽”,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 19结合全文,试解析文中自然段划线语句的含义。(2分) 参考答案:16(3分)不为物质追求所羁绊,在精神的世界里幸福地生活。(概括的依据是:“同是面黄骨瘦之人,却都有丰腴的浪漫情怀;现实拘其不住,我行我素地活褥很热烈,很幸福。” “他们都是被书香涵养着的人,他们生活在精神里”,如果只是摘抄原文,给2分。)17(6分)词语:忧郁、烦躁、

14、平静、笑。(2分)作用: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一开始是忧虑苦闷,后因涵养于书香,摆脱物质世界纷扰获得精神满足的过程(2分);构成了文章的感情线索,使文章恩路畅达,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四个词语每个05分,共2分,顺序不对不给分。分析“作用”,内容和结构分别给2分。)18(3分)通过人与“兽”的对比,表达了对过分追求物质和利益的否定,强调了追求精神境界、美好生活情趣的意义。(答出“对比”给1分,分析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给2分:否定物欲 (1分);追求恩想、精神方面1分。意思同即可)19(2分)思想境界上的差异,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满 足。或答:有思想的人能发现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就有幸福感,就让生命有了意义。(意思同即可)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分)脚 步 声 陆文夫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亦步亦趋,紧紧地跟随着我。我暗自吃惊,害怕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了剪径。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来自于自己的脚步。多少年来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