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美术教育创新实践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28198942 上传时间:2021-12-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4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美术教育创新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美术教育创新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美术教育创新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美术教育创新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美术教育创新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美术教育创新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美术教育创新实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美术教育创新实践 董惠惠 钟云 摘 要:基础美术教育新课标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构建与教学目标做了四个方面的学习规范,其中“设计应用”这一领域强调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对应新课标的教学改革,中小学美术教学必须展开更全面的美术知识教学,构建更为合理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关键词:软陶创新校本课程;美术教育;创造性思维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美术学院2019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美术教育创新发展以中小学软陶创意美术校本课程实践为例”(S201910523044)研究成果。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

2、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与美育的重视,结合基础美术教育新标准的实施规范,各校开始积极尝试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本文以软陶创意为载体,融入传统文化主题,探索基础美术教育中审美内涵与文化情境的培养。将软陶艺术引入基础美术教育是因为其丰富的色彩与较强的可塑性与便捷性,这些特性使得软陶创意表现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很好实施。不同文化主题的设计融入软陶创意制作,使学生在手作实践的趣味中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对继承发展传统文化与培养人文情怀,能够起到促进与推动作用。一、传统文化融入

3、软陶创意的课程优势(一)提升自主探究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软陶课程是实操性质的课程,课程设置围绕文化主题展开,鼓励学生从生活细微处出发,展开地域文化关联。提倡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培育独立自主的探索能力,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探索关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形成“提问-假设-实验-总结”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兴趣。(二)融入传统文化,培养人文情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民族之根本,近几年来工匠精神的提倡从未间断。本课程教学中,学生将通过软陶作品的制作,体验和感受传统工艺、建筑等文化的造型、色彩、形态等特征,从中领会几千年积淀的文化魅力与民族精神。(三)发展感知能力和形

4、象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课程以具体的文化主题展开,清晰的情景主題与文化参照结合学生的手作实践,对中小学生而言,与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的大多数课程相比,这一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构建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二、校本课程开发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软陶校本课程在实现美术表现技能的基础上拓展学习外延,强调中华传统文化工艺外观、主题设计与制作知识的传递。掌握软陶基础制作常识、材料特性及软陶的保存与烘烤标准,熟悉制作软陶的基础工具及其使用方法。(二)过程与方法在软陶作品造型表现方面有意识地运用形式、色彩,空间等艺术语言发现学生的创作思路差异,发挥个性

5、化表达能力;在作品设计运用方面使用对比、平衡与节奏等组合原理,形成初步的形态设计意识;在作品的欣赏评述方面从多个视角对传统文化、软陶作品的设计形式与主题呈现进行分析与认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体验软陶工艺的多样性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感受与艺术感知力,激发创造能力,形成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在美术活动中进行有创意的构思与设计,逐渐养成形象思维能力,提升创造思维表现,感知文化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三、软陶课程教学实践(一)以景泰蓝为创作主题的创意软陶课程教学设计景泰蓝工艺与软陶创作之间的共性在于:二者都有丰富的色彩,在设色之前都需要先制作或准备一个胎体,二者的最终效果

6、呈现与技法有相似性,使得这一主题在中小学软陶创意课程中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以景泰蓝为主题的课程设计旨在通过软陶的制作,了解景泰蓝工艺制作流程,掌握基础软陶制作的技能。经过观赏、感受、制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围绕景泰蓝工艺发展概况,把握从描述、分析、解释、评估等方面欣赏美术作品的技能。通过软陶制作体验景泰蓝工艺的形式与构成美,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从而对中国传统工艺有较深入、准确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景泰蓝工艺制作”片段进行课程导入,学生通过课前搜索了解景泰蓝工艺知识,教师带领学生感受软陶制作的切泥,渐变色制作,烤箱、挤泥

7、器、压泥机运用的过程。学生对软陶有一定了解后,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思考问题:“景泰蓝工艺的艺术特点有哪些?”请学生从以下几点去思考:景泰蓝的形、纹、色、光。学生之间互相探讨,师生共同总结。在制作过程中学生运用教授的软陶制作方法,每个小组制作一个景泰蓝软陶仿制品,教师播放音乐并巡视指导。作品完成之后小组之间进行作品巡回讲解,自评与互评、教师总结评价,课程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情感提升,感受到中华传统工艺的魅力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鼓励学生课下参观景泰蓝工艺展览,进行课后的持续创作与提升(如图1)。(二)以苏州园林为创作主题的创意软陶课程教学设计不同于景泰蓝主题制作的二维表

8、现,苏州园林的课程研发强调二维到三维的转换,重视学生对造型与空间的营造,感受中式园林的层次美与中国元素的运用。通过了解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的相关知识,掌握基础软陶制作的技能。经过观赏、感受、制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长久兴趣。课程设计围绕苏州园林发展概况、突出成就、基本特点等知识展开,掌握从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面欣赏美术作品的技能。通过软陶制作园林微景观,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从而对中国古代传统工艺有较深入、准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播放多媒体视频“君到姑苏

9、见”片段进行课程导入,对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与短片中的意境营造等方面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课前相关资料搜集的认识基础上积极发表对于苏州园林的构造与审美感受。在设计制作阶段,教师带领学生了解软陶制作的切泥,渐变色制作,烤箱、挤泥器、压泥机运用的方法等制作常识。组织学生以小组制作的形式,运用软陶制作方法,以苏州园林为创作主题进行创作,作品完成后围绕此次课程的各个环节再次展开总结讨论,作品自评、互评与课外拓展。鼓励学生课下对身边的生活细微处进行审美感知,关注本土文化,在更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发现美的特征并创造性地表现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如图2)。四、实施所需教学用具实施所需教学用具如下表:五、结语通过本课

10、程的研发,希望能对基础美术教学创新有所推动,贯彻和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以扩大基础美术教学的美术视野,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并着重于培育学生的观察、感知、创新与实践能力。同时也能推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用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与体验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核心素养。参考文献:1姚珏.软陶入门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新课改背景下选修课的教学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222-224.2蔡泽秀,赵伦莹.浅析少儿软陶制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春岁月,2013(19):315.3戴维丝,杨科朋.从泥塑艺术的出现到20世纪80年代粘土造型的嬗变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9):180-181.作者:董惠惠,硕士,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讲师。钟云,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