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市第七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228192940 上传时间:2021-12-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7.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市第七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市第七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市第七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市第七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市第七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文,完成第68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2、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

3、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

4、,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6、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D调节功能还体现

5、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7、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 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

6、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的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参考答案:6C(“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有误)7D(A项“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项原因表述有误;C项文心雕龙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8C(不能因为二者并列而否定对语言形式追求而产生的二者互补,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意义)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书院概说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之名始于唐中叶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官方设立的丽

7、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其职责为收集整理、校勘修订图书,供朝廷咨询,兼作皇帝侍读、侍讲,类似宫廷图书馆。唐末五代,读书士子多隐居避乱读书山林,后发展为聚书授徒讲学,常以书院命名读书讲学之地,遂演化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至宋初,形成一批颇有影响的著名书院,如:白鹿洞、岳麓、嵩阳等书院。南宋时期更吸收、借鉴佛教禅林讲学的制度,使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元、明而不衰,至清末,随着整个封建教育制度的衰败,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古代书院才逐步改为学堂。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书院一般是以私人创办或主持为主的,也有家族、民间出资筹办的,多数得到朝廷和地方

8、官府的鼓励和资助,或赐名、赐银,或拨田产,成为私办官助、民办公助的办学兴教的形式。大多数书院是由名师大儒聚徒讲学发展而成的。主办者或主持人以书院为基地,研究或传布自己学术研究的心得和成果。书院生徒多是慕名师来学。讲学和学术研究是书院主要的活动内容。讲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成为书院教育的突出特点,结合的方式灵活多样。通常由书院主持者主讲,每讲立一主题,称为明立宗旨,讲授其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生徒边听讲,边质疑问难,形成讨论式教学。有时书院延聘不同学派的名师来书院讲学,书院师生共同听讲,开展论辩,探究不同学派之异同。如:朱熹曾邀陆九渊至白鹿洞书院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讲学方式,更进一步发

9、展成“讲会”制度,各书院轮流主办,邀集其他书院师生共同讲论,当地官员、士绅、民众均可自由前来听讲,从而扩展为以书院为中心的地区性学术讲习活动,并且订立了完整的“讲会规约”。书院的另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是开展祭祀活动。书院的祭祀活动与一般祭祀比较有其特殊性,祭祀主要着眼于教育功能,多数除祭祀孔孟等先圣先师之外,着重祭祀本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性人物,同时祭祀对本书院创办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士。搜集、收藏图书也是书院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书院的藏书活动既为书院教学和研究准备了充足的资料,又为当地士民、乡绅查阅、咨询提供了方便。不少书院自行将书院主持者或主讲人的讲义和研究成果、书院生徒的听讲笔记、读书日记,刊

10、刻成书,既保留了教学科研的成果,又扩大了社会影响。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唐中叶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和后世书院的职能完全一致,是后世书院的源头。至唐末五代,书院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聚书授徒讲学之地,到了宋初终于形成了一批著名书院。B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近代新式学堂就是古代书院逐渐演变形成的,没有古代书院就不会有近代的新式学堂。C书院讲学与学术研究结合的方式灵活多样,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讨论式教学,也可以把这种讲学变成不同学派之间开展的学术争鸣论辩。D书院一般是以私人创办或主持为主的,多数得到朝廷和地方官府

11、的鼓励和资助。朝廷或地方官府请来当代大儒聚徒讲学,这一举措使书院成为私办官助、民办公助的办学兴教形式。2下列选项对书院讲学和学术研究活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书院的主办者或主持人以书院为基地,研究或传布自己学术研究的心得和成果。书院生徒多是慕名师来学。B朱熹曾邀请陆九渊至白鹿洞书院讲学,是希望通过与自己理论观点相同的陆九渊的讲解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儒家学说的精义所在。C书院里的讲学活动通常由书院主持者负责,他在讲学时通常为每讲立一主题,称为明立宗旨,讲授其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D书院的讲学活动经过不断发展,变成了以书院为中心的地区性学术讲习活动,对书院所在的当地官员、士绅、民众都产生了

12、相应的影响。3根据文意以下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书院中的一部分藏书应该就是书院主持者或主讲人的讲义和研究成果、书院生徒的听讲笔记、读书日记刊刻而成。B书院的祭祀活动着眼于教育功能,着重祭祀本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性人物,同时祭祀对本书院创办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士,因而书院的祭祀活动同宗教祭祀或祖先祭祀有很大的区别。C搜集、收藏图书也是书院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当时绝大多数书院在当地都可以发挥近似于现代图书馆的作用。D书院在其演化过程中曾吸收、借鉴佛教禅林讲学的制度,使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可以说佛教禅宗的教义对书院的教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参考答案:1C2B3D1【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

13、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A无中生有,BD曲解文意。2【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B项曲解文意。3试题分析:“佛教禅宗的教

14、义对书院的教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理解有误。【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是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D项曲解文意。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古代有关“文化”的概念,其实是“文教”或“风俗”的意思。比如易传里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毛诗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尽管这些观念与文

15、化密切相关,但毕竟是种“前文化学”。中国现代文化学形成的时代背景是近现代的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中国的学者开始借助西方的人文社会学说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希望在世界的文化秩序中确定中国文化的地位,逐渐形成了文化史学、文化哲学和文化人类学三大主要组成部分。文化史学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主体。梁启超认为西方通行的诸多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可是中国传统史学“皆详于政事而略于文化”,他提出要研究中国的“文学史”“种族史”“宗教史”等。将中国传统史学带入现代史学的同时,就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发轫之时。中国的文化史学并没有完全遵循西方的学术体系和价值体系,这是由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决定的。钱穆说:“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己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所以,中国文化史学主张从中国深厚的史学传统中建构中国的文化学。迄今为止,文化史和国学仍是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学术形式。文化哲学,是注重讨论中国文化精神的学问。在新文化运动中,文化保守主义者和否定中国文化的激进主义者之间展开了论战。在新文化运动主导中国思想的同时,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贺麟等以复兴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为己任,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为宗旨,熔铸佛学或西方晢学的学理,构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