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品德养成目标衔接与实践活动内容设计研究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28191956 上传时间:2021-12-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良好品德养成目标衔接与实践活动内容设计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良好品德养成目标衔接与实践活动内容设计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良好品德养成目标衔接与实践活动内容设计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良好品德养成目标衔接与实践活动内容设计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良好品德养成目标衔接与实践活动内容设计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良好品德养成目标衔接与实践活动内容设计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良好品德养成目标衔接与实践活动内容设计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良好品德养成目标衔接与实践活动内容设计研究 蔡丽【摘要】自古以来,教育的目的从来都是不仅要促进受教育者成才,还要帮助受教育者成人,而要能够促进受教育者成人,“立德”又是先决条件,只有让受教育者“立德”,方可使其成人。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能够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仅仅依靠一些道德知识教育远远不够,而应当要通过采取长期、持续、有效的活动,在长此以往中使得学生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变化。而道德品质是一种内在力量,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个人品质,行为习惯往往是学生品德建立的重要体现,因此,从行为习惯入手来做好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是应该被关注的重点。【关键词】良好品德 行为习惯 目标衔接 实

2、践活动目前,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就初中学生而言,因为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其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塑形阶段,在道德品质方面有着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道德品质又不同于语文、数学等自然学科知识,通过教师的传授就能够让学生有所掌握,道德品质是一种内在力量,是一种感性的后天基因,教师应当在立足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采取长期、持续、有效的活动,让学生产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变化。道德品质是一种内在力量,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个人品质,行为习惯往往是学生

3、品德建立的重要体现,因此,从行为习惯入手来做好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是应该被关注的重点。一、做好初中学生行为习惯引导的意义思想品德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人在意识形态、“三观”、认知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内化于心的是非观,或者说是道德准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由于其年龄还小,往往具有易受外界影响、易模仿的特点,同时,初中学生又因为其本身阅历较浅,且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性阶段,所以初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错误的是非评判标准,或者是道德意志上的薄弱项。很多人认为,道德品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无法真正去把握和引导。其实这是片面的观点,道德品质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力量,对于初

4、中学生也是如此,且因为初中学生本身自我管理能力相較于成年人比较弱,所以在这方面往往表现地更加明显,即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往往就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所以,在行为体现品德的同时,行为又会反过来影响品德的建立。比如初中学生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别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这样,那么他内心就会对这种行为的“错”和“对”有较深的印象,自己内心的是非观也在这之中得到了强化。因此,做好对初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让初中学生通过良好行为习惯的建议,来不断促进其内心是非观和道德准则的建立,对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二、有效促进学生行为习惯正向发展的策略(一)强化师德,以身作则康德曾经说过:“只有人能

5、教育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学识和修养的人,才能够很好地教育别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永远是担负着学生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对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成长产生最重要影响的主体,教师的个人职业素养、言行风格、性格特征等都能够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如果从老师身上看到道德的闪光点,那么自己必然会在潜意识中产生模仿的动机。所以,要想帮助学生建立起内在的正向道德因子,让学生更好地成人,教师应当要注重突出自己为人师表的作用,提升自身“师德”,并且以平时良好的师德来发挥一种感染作用、传导作用,从而实现在学生意识中不断渗透。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能够从老师身上得到一种不断深入的影响和感染,

6、并将这种影响和感染逐渐积蓄和内化成自己成长中的营养物质,提升自我良好思想道德的建立。(二)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在学校教育中,学校通常更加侧重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对学生学习情况也比较了解;而家长则更加了解学生在性格发展、心理动态、品德养成等方面的情况。因此,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管理,参与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中,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动态、品德认知捉摸不透的缺陷,从而更好地帮助班主任实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树立的目标。为此,首先是要促进家长重视子女行为习惯引导,帮助家长善于发现孩子学习的习惯以及生活、劳动习惯,并促进其因势利导,教育时要扬长避短,帮助孩子建立起一定的自信心,养成更加阳光

7、积极的性格。其次是要做好和家长的信息互动,比如可以定期和家长进行沟通,讨论学生当前动态,如在家里的一些行为以及存在问题,从而让老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有更加全面的掌握,更好地寻找有针对性的方式来进行引导。三是老师要将日常在学生德育工作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些能够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经验、心得等在家长群中进行推广,并同时征求家长的意见或者建议,不断优化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三)丰富形式,多样引导在引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建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团组织,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可以经常性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义务劳动、公共场合义务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

8、去培养自己爱劳动、乐助人的行为习惯。二是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诸如“和不文明说不”的活动,组织学生到公共场合做“小小纠察员”,对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进行规劝,从而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对的,正确的应该怎样做。三是可以组织学生去拜访当地的一些劳动模范、孝老爱亲模范,让他们在和道德模范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得到感染和启发。综述所述,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对于自身全面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如少年弑母、高铁霸座、校园暴力等,从某种程度上都反映了道德品质的缺失,给社会发展所造成了一系列不和谐因素。所以,我们更加应该重视道德教育,并且要注意对道德

9、教育“抓早、抓小”。上述是笔者对良好品德养成目标衔接与实践活动的一点浅见,作为教育工作者,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加强探索和实践,但是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应该是一个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过程,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持续渗透、潜移默化的作用。参考文献:1殷凤.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定位及功能归位J.教学与管理,2013,(01):90.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陈定湾,何凡,刘碧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09).4宋宏.综合实践活动课育人价值的探索与思考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4):253.5吴秀敏.多元融合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34):51.6吴恒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体会J.广西教育,2015,(8):21.7李国华,廖琪生.什么样的学校才是特色学校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1,(10):50.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