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钩后行业协会社会关系网络分析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28188892 上传时间:2021-12-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脱钩后行业协会社会关系网络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脱钩后行业协会社会关系网络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脱钩后行业协会社会关系网络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脱钩后行业协会社会关系网络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脱钩后行业协会社会关系网络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脱钩后行业协会社会关系网络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脱钩后行业协会社会关系网络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脱钩后行业协会社会关系网络分析 李利利刘庆顺摘要行业协会的社会关系网络决定着协会资源获取的方式和能力。脱钩改革使我国行业协会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网络环境,直接影响到行业协会社会作用的发挥。基于社会关系网络概述,说明脱钩后行业协会社会关系网络的转变,得出脱钩背景下行业协会社会关系网络的界定,行业协会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摄取所需的社会资源、获得政府支持和会员企业信任,以达到切实履行协会职责的目的。关键词行业协会;脱钩改革:社会关系网络C26A2095-3283(2017)06-0098-02一、社会关系网络概述社会关系网络是由社会行动者之间的联结关系组成的集合。威尔曼(Wellman)首先将社会网络定

2、义为“由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是连接行动者的一系列社会关系” 1。我国学者刘军把社会网络看作是行动者之间连接而成的关系结构,它体现着一种结构关系,反映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社会网络实质上就是一个关系网络,是行动者之间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进行联系的关系网。社会网络在组织获取资源、互惠合作和结构支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M)根据关系的强度,将社会关系网络分为弱关联结和强联结4。关系的强弱会对行动者产生不同的影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决定着能够获得资源的性质以及达到目的的可能性。强关系对群体与组织内部的关系起到了维系的作用,弱关系在群体和组织之间

3、发挥着连结作用。在强联结的关系网络中,行动者的数量较少,网络封闭程度较大,行动者之间的联结更稳定,更利于确保资源的获得。相反,社会网络中具有特征不同的行动者之间更容易建立弱联结。在弱联结的关系网络中,行动者的数量较多,网络开放程度较大,行动者之间自由程度更大,有利于行动者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有选择性地获得和传递非多余信息和资源,保证行动者自身获得最大利益。“结构洞”是从结构位置上分析社会网络的作用,可以为处于“结构洞”位置的组织带来信息和其他资源上的优势。“结构洞”指社会网络中的空隙,即社会网络中两个行动者之间无直接关系或关系间断,必须通过第三者才能形成联系,这个与双方都有联系的第三者就处于“结构

4、洞”的位置。博特(Burt)认为,在网络中的位置比关系的强弱更为重要。因此,不管关系强弱,处在网络中结构洞位置上的行动者比其他位置上的成员更具有控制和信息优势,进而为自己谋取更多的资源和回报。我国行业协会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争取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建立与会员企业及政府的良好关系。行业协会的关系网络既包括协会与会员之间的关系网络,也包括协会与政府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其中最主要的关系是行业协会与政府以及会员企业的关系。二、脱钩改革后我国行业协会社会关系网络的转变(一)协会与政府之间:由强关系变为弱关系脱钩改革后,行业协会争取资源的政治机遇、动员结构以及方式发生了改变。脱钩改革让行业协会失去

5、了政府的庇护,剥离了与行政机关之间的从属关系,彻底摆脱了对政府的身份依附,切断了协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联结。虽然脱钩后政府对行业协会仍给予一定的扶持,且负有监管的责任,但行业协会已不再是政府的派出机构或政府权力的延伸。脱钩后,行业协会与政府之间不再是协会对政府的依附、隶属和行政命令的关系,而是一种协调、引导、沟通、服务、协作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强关系减弱,转变为弱关系。脱钩后,行业协会将逐步走向社会化、市场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行业管理。行业协会的网络开放程度将更大,自主性、自治性与自律性将显著增强,服务重心从政府转向企业、行业,通过市场化获得最大资源和利益。(二)协会与会员企业之间:依赖性关系增强

6、随着脱钩改革的不断推进,行业协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减弱,与会员之间的依附性变得更为强烈,即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强关系。脱钩后,行业协会由“官”变“民”,表达会员意愿,取得会员企业的认同,由行政合法性转变为社会合法性成为首要问题。一是会员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协会的凝聚力,影响到协会的公信力和合法性基础,进一步影响到行业内企业间的信任、合作以及社会资本状况,决定着协会的生存和发展。二是脱钩使政府对行业协会的财政支持逐渐减少,会员会费和有偿服务成为协会的资金的主要来源,协会的收入更加单一,结构变得更脆弱。这直接导致协会对会员的依赖性加强。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更加激励的社会竞争,企业对协会利益维

7、护和提供行业信息等服务的要求更加迫切,而协会脱钩后也需要会员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來维持协会的运作和发展。(三)协会与其它主体之间:社会关系网络不断扩大与行业协会有利益相关的除了政府和会员企业,还包括其他行业协会或社会组织、非会员企业、其他社会经济体以及消费者等。随着“一业多会”体制的推广和“洋协会”的引入,行业协会的竞争格局逐渐形成。行业协会之间的竞争加强,促使优秀的脱颖而出,“软、懒、散”的及时淘汰。此外,脱钩后,行业协会与市场的关系将更加密切,处理好与其他组织以及行业内的非会员企业的关系,对规范行业行为,发挥行业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脱钩改革后,行业协会与利益相关者的联系增加,使其社会关系网络不

8、断扩大。三、脱钩背景下行业协会社会关系网络界定(一)充分发挥“弱连带”的资源获取功能资源的获取与整合使用是行业协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但长期以来我国行业协会的双重管理体制以及与行政机构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资源渠道的单一一直是制约行业协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着协会资源的获取及整合。脱钩改革切断了行政机关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强连带关系。行业协会应善于建立“弱连带”关系,积极发挥跨越两个主体间桥梁连接的作用。一是通过协会理事会成员的换届选举建立“交换关系”,增加组织资源的流动性,降低组织的不确定性以及资源来源渠道单一带来的风险。二是充分利用协会的连带优势,积极与其他行业组织建立联系,增进交流,积极利用其他组

9、织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三是收集和整理整个行业的信息和数据,保持组织适应性和竞争力。四是加强协会的宣传工作,争取社会大众的支持,汇聚各地的资源。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树立良好的社会信誉和公信力,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支持。 (二)积极发挥“结构洞”作用根据“结构洞”理论,个人或组织要想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建立广泛的联系,同时占据更多的“结构洞”,掌握更多的信息。因此,行业协会应努力构建政府和企业良好的关系网络,占据更多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结构洞”,使政府和企业通过行业协会这一桥梁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本。具体而言,行业协会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积极寻求与政府的纵向联系,通过购买公共服务

10、等方式更多承担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并及时向政府传达企业的共同要求和意愿,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政法规和有关法律,建立一种纵向社会资本。二是行业协会要全面了解行业情况和数据,规划行业发展,监督和规范行业内部企业的竞争行为,协调本行业企业之间的经营行为,充当好企业间的“协调员”,维护本行业的企业利益,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提升行业竞争力。(三)服务好会员企业,增强协会凝聚力行业协会与会员之间存在彼此相互依赖的强连接关系。协会内部会员之间的聚集网络不同于以个体为中心的网络,会员企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和清楚的边界。协会对广大会员企业行为的约束和利益的维护,可以促使协会内部产生信任关系

11、,使协会能够摆脱集体行动的困境,有效地为会员企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脱钩后,行业协会由“官”变“民”,迫切要求行业协会取得会员企业的认同,由行政合法性转变为社会合法性。因此,行业协会的立足点应放在为广大会员提供服务上,反映会员要求,协调会员关系,维护会员合法权益,获得会员企业的支持,增强协会的凝聚力。为此,行业协会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协会内部网络的建立是吸纳会员的过程,通过扩大协会会员的数量和范围,增强协会的行业代表性,建立协会的横向社会资本,获取社会合法性。二是健全行业协会的制度建设及内部治理机制,一方面促进会员企业间的合作,整合行业内部资源,提升行业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行业共约等规范

12、约束会员企业的行为,协调和解决会员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维护会员企业的整体利益。三是公平对待协会会员,服务好大企业的同时,兼顾中小企业会员利益,使广大会员从中受益,增强协会凝聚力。营造可信赖环境的社会规范,提高会员对协会宏观的集体信任,提升行业协会的社会资本。参考文献1 Wellman B, Berkowitz S D Social Structures: A Network Approach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2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 UCINET 软件实用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2 -98.3孙大鹏,朱振坤社会网络的四种功能框架及其测量J.当代经济科学,2010(2):69-78.4 Granovetter M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78(6):1360-1380.(責任编辑:郭丽春梁宏伟)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