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5《河中石兽》练习试题

上传人:zhugu****g126 文档编号:227870601 上传时间:2021-12-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5《河中石兽》练习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5《河中石兽》练习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5《河中石兽》练习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5《河中石兽》练习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5《河中石兽》练习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5《河中石兽》练习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5《河中石兽》练习试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中石兽练习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为暴涨携之去() 是非木杮() 可据理臆断欤()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_(2)山门圮于河_(3)阅十余岁_(4)但知其一_(5)不亦颠乎_(6)转转不已_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如是再啮古义:_ 今义:_(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 今义:_(3)但知其一古义:_ 今义:_4翻译下面的句子。(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下面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例句:闻之笑曰A一老河兵闻

2、之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其反激之力D无丝竹之乱耳。 6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D果/得于/数里外7下面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来作出推断,结果是错误的。B“老河兵”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C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所以我们不能妄下定论。D我们分析事物的特征,要根据生活原理来定论,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8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一处)(1)岂 能 为 暴 涨

3、 携 之 去(2)然 则 天 下之 事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

4、,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节选自列子说符)【注】干:这里是“劝说”的意思。宫:酷刑的一种。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让:责问,责备。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羡/施氏之有B孟氏/之一子之秦C当

5、今/诸侯力争D遂/宫而放之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抚()(2)反()(3)愠()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2)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4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一、1pzhoyzhngfiy2(1)靠近。(2)倒塌。(3)经过,经历。(4)只。(5)颠倒,错乱。(6)停止。3(1)这样 判断动词(2)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3)只 但是4(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5A6B 7D8(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之事二、(一)1三

6、种。一是到河的下游找;理由:认为石兽会“顺流下矣”。二是在原地找;理由:“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逆上”。2讲学家的“笑”,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寻不可得。这是他自以为是,自认为学识渊博的表现。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主观臆断,以及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这表现出了老河兵的自信。3【解析】 此题考查文章的主旨。结合全文内容和最后揭示主旨的话来谈即可。【答案】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

7、观的判断。(二)1B2(1)安抚,抚慰。(2)通“返”,返回。(3)生气,发怒。【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反”通“返”,“返回”;“愠”是“生气,恼怒”的意思。3(1)他的(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兵法劝说卫侯。(2)现在放弃的,以后也许会用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之、以、法、干”

8、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所弃、或”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4(1)天下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处理事情要随机应变。(2)他人的成功经验不能盲目照搬。(3)做亊应适应形势,抓住机遇。(4)劝说他人时要了解对方的需要。【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叙写的事件进行分析作答。文章中施氏的儿子在游说诸侯国君主时能看清对象,适应诸侯君主的需要;而孟氏之子却是机械地照搬别人的经验,不懂得因时而变,灵活变通,所以失败。因此说,待人处事一定要看准时机,认清对象,如果自恃本领而没有找准对象,不但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反而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据此理解概括作答即可。

9、【参考译文】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爱好学术,另一个爱兵法。爱学术的儿子用文学之道去求得齐侯任用,齐侯接纳了他,让他做诸位公子的老师。爱好兵法的儿子到了楚国,用以武强国的方法向楚王求职,楚王非常喜欢他,让他担任军正之职。他们的俸禄让他们家里发了财,他们的爵位使亲族显耀。施氏的邻居孟氏,同样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的也和施氏的儿子相同,但却被贫困的生活弄得非常窘迫,对施家的富有很羡慕,因此便跟随施氏请教升官发财的窍门。施氏的两个儿子把实情告诉了孟氏。孟氏的儿子便一个跑到秦国去,以学术去向秦王寻求官职,秦王说:“如今各诸侯国靠武力争霸,他们所努力从事的是练兵和聚粮罢了。如果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们的国家,这无异于亡国之道。”结果将他处以宫刑,驱逐出境。孟氏的另一个儿子跑到卫国,用兵法来求得卫侯任用,卫侯说:“我的国家是个弱小的国家,而又夹在大国中间。对于大国,我们只有侍奉它,小国家我们则安抚它,这才是求得平安的策略。如果依靠用兵的权谋,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如果让你好好地回去,你跑到别的国家去,对我的后患可不小。”于是将孟氏的这个儿子砍了脚再送回鲁国。孟氏的两个儿子回来后,孟氏父子都跑到施氏家里捶着胸来责骂施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