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建设下应用型高校信息化教学的优化研究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27710363 上传时间:2021-12-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课建设下应用型高校信息化教学的优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金课建设下应用型高校信息化教学的优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金课建设下应用型高校信息化教学的优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金课建设下应用型高校信息化教学的优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金课建设下应用型高校信息化教学的优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金课建设下应用型高校信息化教学的优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课建设下应用型高校信息化教学的优化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金课建设下应用型高校信息化教学的优化研究 朱娟 丁和平摘要:应用型高校的金课建设需与时代性和前沿性结合,运用多样化的信息手段和工具以推进改革创新,因此在对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师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析了当前金课建设下应用型高校教学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提高信息化教学广度和深度、构建科学与综合的评价体系和完善实施保障机制等方面促进教学效果提升,以更好地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关键词:金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学模式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日益凸显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认为“打造中国金课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

2、段”;2019年10月24日教育部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各高校全面开启了线上教学,教学地点由实体校园转向虚拟教室,据艾媒报告,48.6%的高校教育类用户偏好于选择网易公开课,23.7%为尚德教育和199%为学堂在线1,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应该积极探求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方式,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探究式的学习需求,基于此,本文借助“问卷星”平台发放调查问卷,学生和教师通过手机端或电脑端填写与提交问卷,问卷调查对象为大二至大四学生以及安徽和山东高校教师,收回有效问卷394份。一、金课建设下应用型高校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应用型高校为提升教学质量,在课程教学

3、中普遍采用了信息化,截至2020年4月3日,全国1454所的普通高校进行在线开学,95万余名教师开设94.2万门、713.3万门次在线课程,参加在线课程学习的学生累计达11.8亿人次,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高校教学回归传统教育方式,因金课建设标准为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2,但通过对应用型高校的问卷调研,发现其仍存在以下问题:(一)信息技术应用简单化与形式化,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截至2020年3月,我国99.3%的网民使用手机上网,1019岁占比19.3%,2029岁占比最高为21.5%3。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中100%拥有智能手机,其中87.06%的学生使用手机端进行学习,88.32%的学生进行过在线

4、视频学习,81.98%的学生通过在线学习获取专业知识,在获取知识的渠道中85.53%的同学选择了授课教师,82.49%的学生每天在线学习3小时之内,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93.4%为多媒体课件,课件多为对书本内容的简单复制,其采取的信息化教学活动为讲授课程内容(85.28%)、点名(79.7%)和布置作业(68.27%),而翻转教学(30.46%)、微课(28.93%)等运用较少,尤其是当前大学生多为90后和00后,其学习创新性动机较强,信息获取渠道拓宽,学习时间和空间突破了严格界限,因此简单与形式性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容易导致教师满堂灌、學生被动听

5、,从而影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探究式的学习。(二)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深度无法衡量,评价体系单一首先,由于在学习通平台中每个学生的学习痕迹呈现可视化,学生线上学习下载或查看资源可能是为了获取经验值或任务完成率以避免成为教师督学对象,如对教师提供资源的学习完成率为75%及以上的同学占比74.07%,但是知识运用占比仅为49.38%;其次,现行学习评价体系可通过讨论、测验、作业和课堂随机提问等组成,但仍存在弊端,如学生在参与话题讨论时可能出现搭便车现象、面对问题不是独立思考或者团队合作,而是借助搜索引擎查找和上传答案,导致教师无法准确掌握每名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无法进行针对性地指导;最后,教师在进行信息

6、化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如班级授课人数在50人及以上的占比97.53%,导致自控力较差的学生使用手机打游戏、追剧等娱乐现象不能杜绝,而教师无法对其一对一管理,学生学习的专注度下降、兴趣度减弱,同时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往往更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及情感态度的价值观等过程性评价较为缺失,导致无法科学评价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深度,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三)实施保障性不强,融合实效有待提升大学生获取知识渠道来源多样化,调查发现其渠道中教师讲授85.53%、搜索引擎82.99%和自媒体67.51%等,大学生知识更新和运用在加速,因此需要高校教师实现专

7、业知识更新、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手段创新,但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需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教学,如课前资源的选择、课堂教学设计以及课后的总结反馈与分析,教学突破了课堂边界,外延了空间,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管理部门核算教师教学业绩时未详细区分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均采用统一标准,且在职称评定中教学业绩所占权重不突出,调查中88.89%的教师指出其所在学校对采用智慧教学无任何奖励政策,同时教师还面临校园网络信号的不稳定性、设备陈旧和专业培训不足等问题,调查中教师对智慧教学设备的满意率仅为22.23%、智慧教学环境满意率仅为20.56%、单位经常开展培训占比为33.33%,导致教师采用信息化教学热情

8、不足,提升课程高阶性和挑战度的难度加大,课程改革和创新的主动性不强,信息化教学效果较弱。二、金课建设下优化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建议(一)提升信息化教学广度和深度,创新教学模式大数据时代使智能移动应用服务于课程教学普及化,国内外已经研发并运用各种技术工具,如“蓝墨云班”“雨课堂”软件、“一平三端”智慧课堂系统、“Mita”软件及PRS等。以超星“学习通”为例,宿州学院以尔雅平台为载体进移动教学,通过构建智慧课堂系统实现教室与空间的无缝对接,学生对此接受度较高,因此高校教师应借助于“互联网+”,积极参加学习培训和专业研修,广泛和深度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教学工具,从形式运用转变为方法变革、技术辅助转变为交织

9、交融、简单结合物理变化转变为深度融合化学反应4,创新教与学模式,增强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调动学生兴趣和主动性,以契合智能化、移动化、碎片化、游戏化的学习趋势。(二)过程评价科学化和综合性,调动学生积极性信息化教学下教师对学生评价时可参考信息技术平台的生成性行为数据,如访问量、观看时长和成绩等,在对学生进行纵向和横向评价相结合过程中,注意将学生的自我评价融入教学各环节之中,教师课前使得学生线上学习时更多地关注学习资源、情境和任务,由学生根据其自身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课前资源分析与讲解;课中注意教学内容研发的趣味性,形成基于音频、视频和文档的三维教学内容体系,进行评价时注意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

10、评价、团队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课后,通过个性化推送巩固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创新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以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为目标的自评和互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5,培养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三)完善保障机制,增强教学热情应用型高校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需教师的参与,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多维教学模式,需要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6,因此,首先通过举办学校、学院层面的专家讲座、课堂展示和教学培训等,帮助教师解决融合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11、使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的理念、方式以及实践运用技巧等,避免技术超前、教师跟不上的问题出现,引导教师适应泛在学习环境;其次,建立智慧教学激励机制。教学工作量计算中应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与否及运用程度包含进去,同时提升教学创新、教学业绩的权重在职务评聘中占比,以激励教师创新信息化教学,增强教师智慧教学的内部驱动力;最后,校园网络信号的全覆盖。信息化教学需要智慧校园的支撑,高校要实现校园网络的全覆盖、信号质量的提升,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基础性支持,避免出现因网络问题导致信息化教学效果不佳。三、结语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应用型高校教师要深化信息化教

12、学,不断创新教学设计方向,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借助信息化进行个性化教学,打造金课课程,培养学生的个性学习和探究学习,高度融合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实现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协同发展。参考文献:1艾瑞咨询.2019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EB/OL.2倪丽娟,徐海静.情境认知视角下的混合式“金课”设计方案研究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文书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0):4850.3中國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4林蕙青.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8(1):49.5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6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802098017)、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19jyxm0462、2019jyxm0465)、宿州学院质量工程项目(szxy2017zhkt05、szxy2018jyxm06、szxy2018jyxm09)和宿州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szxy2018zdkc6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