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国际新闻的在地化路径研究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27703661 上传时间:2021-12-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2.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融媒时代国际新闻的在地化路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融媒时代国际新闻的在地化路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融媒时代国际新闻的在地化路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融媒时代国际新闻的在地化路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融媒时代国际新闻的在地化路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融媒时代国际新闻的在地化路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融媒时代国际新闻的在地化路径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融媒时代国际新闻的在地化路径研究 李梦圆关键词 在地化;国际新闻;新闻价值;身份认同G2 A 2096-0360(2021)05-0075-03全球在地化最初产生于商业领域,指任何一种经济活动或商品流通,必须适应地方需求,为某一特定文化或语言地区所接受,才有可能快速发展1。这一观念为媒体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寻求张力空间提供了有益参考,作为文化旅行的中介,媒体将被割裂开的世界凝聚成一个共同体,而全球在地化这一理论范式便作为联结机制,被纳入到国际传播的研究范围中。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的微信公众号“侠客岛”作为媒体转型的成功范例,顺应技术迭代升级与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的趋势,对国际新闻的在地化路径进行探

2、索与调适,在融媒时代影响着用户接收、理解、接受新闻的过程。1 新闻接收:技术支持和平台支撑下的用户体验优化新闻接收作为新闻价值实现过程的起点,成为媒体对在地化路径进行调适的首要阶段。1.1 场景驱动下的内容调适融媒时代,移动媒介的兴起与普及使用户在进行新闻接收时的时间、空间和语境发生变化,碎片化的时间、移动化的空间以及私人化的语境带来了用户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的变化。新场景催生了个性化的消费方式,媒体为用户提供的内容与服务同用户所处特定场景的匹配程度,成为影响用户新闻接收选择的关键要素,也指引着媒体转型的方向。在本国的发展融入全球化循环的过程中,地方个体产生了了解世界的需求。由于缺乏可调用的背景

3、知识与直接经验,用户更依赖于媒体的报道。在这个过程中,国际新闻成为其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跨越了国家界线的新闻事件既包含在场的个体和语境,也包含不在场的个体和语境,抽离化的社会关系增加了用户感知与理解信息的难度。为应对这一问题,“侠客岛”通过缩短国际新闻句子长度、扩大文本间隔等方式,与用户在动态化场景之下的低注意力集中度相适配。此外,在新媒介形态下,新闻标题是用户接收新闻时最先关注的要素之一,能帮助新闻在海量信息中获得注意力优势。由于国际新闻的跨文化特征,标题是对媒体二次编码能力的直接考验。“侠客岛”的标题多采用设问的修辞方法,例如“德特里克堡基地是个什么鬼地方?”“高加索火药桶为何再次被点燃?

4、”等,设问能够激发用户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使用户对新闻事件产生了解的冲动。这些修辞策略不仅使标题在逻辑上与报道内容相契合,还引发了用户的情感共鸣,优化了传播效果。1.2 媒介形态更迭下的表达类型整合麦克卢汉曾指出,每一种旧媒介都是另一种新媒介的内容“言语是文字的内容,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他暗示了在媒介交替的历史进程中,旧媒介的特征将几乎完全融入之后的新媒介形态之中288。数字媒介作为一种新媒介形态,对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了选择性重构,将文稿、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整合于许多既有的表达类型之中。新的表达类型赋予了媒体交互性的特征,不仅包括促进个人或群体之间社会互动的能力,允許

5、用户通过其界面操纵机器的能力,还带来了用户和文本之间创造性和解释性的交互作用3。交互性将用户从大众媒体单向信息灌输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其在互动性参与过程中获取信息,激发了用户接收新闻的兴趣。“侠客岛”顺应当下的媒介逻辑,在评论区收录并展示用户的留言和反馈,实现了与用户的及时互动。融媒时代并不意味着用户需要在特定的媒介使用条件下才能接触到虚拟现实,而是意味着一切社会交往中的基本成分都已变成了以技术为中介的或技术嵌入的内容但这些并没有削弱其间的真实性2118。主流媒体通过深入把握各类应用平台与媒介形态的功能、特征,以可视、可听、可触、可感的表现形式,为用户打造多感官协同的沉浸式国际新闻接收体验。“侠

6、客岛”通过驻外记者提供的短视频、实地采访文稿等一手资料,还原事件现场,并利用视觉图像、3D技术等,以地图等形式找寻与本国的关联,增强了用户的在场感。2 新闻理解:从独白到对话的多维探索接受主体对新闻文本理解的过程,也就是新闻文本潜在新闻价值对接受主体逐渐显露的过程,是新闻文本所含意义与接受主体精神世界融合的过程4306。为促进用户对国际新闻的理解,增强新闻的价值效应,媒体在新的媒介表达与接收方式下,不断对国际新闻在地化的策略进行调适。2.1 时空维度:叙事风格转变延续新闻价值在内容层面,国际新闻文本摆脱了篇幅(时长)的限制,叙事风格也随之转变,国际新闻深度报道中逸闻趣事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通过

7、对内容链条以及事件中的人物、背景等各组件进行梳理,将宏观层面的国家叙事和艰深晦涩的理论知识进行转化与拆解,采取为诉诸生活化与个人化的细节,讲求内容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叙事策略以及将事实分析与观点输出相结合的整体架构,以此揭示国际事件发生与发展的逻辑。字里行间的意义和图像框架是用户理解活动的基础,蕴含着媒体所提供的编码和交往关系,与本土社会文化相结合的叙事方式逐层建构起国际新闻文本的意义,内容风格的转变进一步扩大了用户对文本进行理解与阐释的空间。诚如康德所说,作为人类理性的范畴,时间优于空间;这同时也隐喻在传播活动中,时间同样拥有优于空间的地位2108。融媒时代的国际新闻报道在发布时间上具有了较高的

8、自由度,这保证了新闻的时新性,使新闻价值得到延续与传递。在报道重大国际事件时,“侠客岛”通过提炼关键信息要素,将复杂新闻进行简化,既促进了新闻价值的及时实现,又便于国内用户的理解。2.2 话语实践维度:市场细分增强用户黏性为增强用户黏性,个性化的新闻内容生产成为媒体融合浪潮下国际新闻在地化的路径之一。媒体对用户年龄、职业、性别、喜好、文化程度、社会地位、地域等信息进行市场细分,并深入研究目标用户的阅听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生产、分发与销售。同时依据风格转换、话语变革和角色扮演的习惯建立并调整与用户之间的交往关系。在此逻辑下,媒体通过塑造人格化的特征来打造自身人设,借助不同的句子模式或用词表达

9、来控制文本情景的正式程度以及与交谈者的熟悉程度。口头禅、称呼语等具有鲜明特征的话语结构有利于形成记忆点,让用户产生明确的期待。“侠客岛”便打造出“岛叔”“岛妹”这一系列年轻化的人设,并称目标用户群体为“岛友”,以此展开互动。这种在地化的路径从语体角度打破了传统媒体与并不明确的读者对象保持距离的特征,以具有亲和力的话语降低了目标用户进行理解活动的难度。在此基础上的新闻话语的变革与创新成为融媒时代国际新闻进行在地化演变的又一路径,在网络空间中,正式性逐渐被随意性所取代。流行语作为网络空间的文化景观,以其狂欢性和去中心性吸引了多样化的趣缘群体,其中的“游戏”意味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被主流话语体系合法化

10、的“社会权威”。主流媒体国际新闻报道在顺应政治身份基础上的宣传逻辑的同时,通过对“让人头秃”“老司机”“打工人”等流行语的使用,促进用户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在新媒介环境下创造出话语协商的空間,媒体也因之成为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沟通与相融的桥梁。2.3 交互体验维度:对话互动深度连接用户融媒时代用户主体视角下的参与性和交互性使媒体可以借助社会力量生产内容,成为促进内容实践创新的重要动力。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指出:反对独白,反对将意义集中于说话者所说的话上,坚决摒弃主动式说话者和被动式听者之间的二元论,转而倾向于建设能够引起对方积极回应的话语。只有在由多种“语调”对话所构成的话语场域和传播网络中,才

11、能突破人作为认识主体的有限性5。新媒介环境下,媒体通过技术的交互性赋予了用户通过其界面操纵机器的能力,弹幕、评论、点赞、转发分享等多种互动方式突破了个体经验和知识结构的限制,使用户和媒体“共同制作”国际新闻的内容生产模式付诸实践,实现了新闻价值的增值。3 新闻接受:自我认同与集体记忆的建构接受是主体经过理解之后自觉将新闻文本中有关信息纳入自己意识中的内化活动4310。处于新闻接受过程中的每个用户个体,聚集形成了融媒时代的媒介轨迹。3.1 从个体到群体:塑造世界图景与集体记忆尼葛洛庞帝说:“在广大浩瀚的宇宙中,数字化生存能使每个人变得更容易接近,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心声。”6互联网不仅是一

12、项技术形态,更是一种社会组织。在这个组织中,新媒介形态成为连接的节点,使远距离的国际事件和近距离的地方场景相交融,为用户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文化旅行提供路径。在这个过程中,跨文化性的碰撞、交流使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紧张关系凸显,对用户的认知产生冲击。经验总是基于本地的,国际新闻传播的实践却不仅跨越了不同的媒介平台,而且跨越了不同的社会与文化语境,在地化路径成为用户想象与创造世界图景的重要通道262。“侠客岛”结合用户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其既有认知框架中激发共鸣。个体在媒介影响下,就其本身在社会与整个世界中的位置展开描述与反思,从而形成集体记忆。3.2 从激发情绪到回应情绪:制造社会信任与情感

13、支持在国际新闻领域,用户对国际事件比较陌生、缺乏直接经验以及难以有其他获得此类信息的渠道,因此对新闻的依赖性较强。在共同的国家利益的影响下,用户间易于产生相一致的情绪反应。作为用户接受新闻信息的要件,情绪刺激着媒体使用新的传播策略。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表情符号、特效音视频、动画等形式可以尽情使用,情绪表达越来越丰富、生动7,为国际新闻的在地化路径提供了进一步创新的空间。“侠客岛”将宏大、遥远的国际事件与用户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关联,激发其对现实问题的理解与思考。同时借助新媒介技术,精准把握时代情绪,对用户情绪进行及时回应,在社会话语场域中提供情感支持,促进国际新闻文本与用户精神世界的融合。3.3

14、 从信息需求到自我认同建构:协调社会结构现在,在全球范围内,新型媒介公司在利润和竞争原理的驱动下首要目标就是将自己的产品提供给最大数量的消费者。在此逻辑下,视听地理正逐步脱离民族文化的象征性空间范围,而在国际消费者文化这一更为“普世化”的原则下加以重新调整8。全球化的冲击模糊了文化边界,吉登斯指出,拥有合理稳定的自我认同感的个人,会感受到能反思性地掌握的其个人经历的连续性,并且能在某种意义上与他人沟通9。在吸纳国际新闻事件的过程中,用户会因信息的跨文化性而失去对事物的真实感受,从而使这一规则性的自我认同互动机制出现紊乱。在全球化与当地性不断碰撞、渗透的过程中,认同焦虑弥漫在当下和现代生活中,人

15、们对生活情境的自主性降低。融媒时代,媒体不仅应当满足用户对最新事态信息的需求,对蕴涵于文本之中的情态信息的体验4316-318,更应当成为用户寻找自我或集体认同的途径,成为塑造世界图景的重要通道。对此,媒体应对国际新闻在地化的路径进行不断探索与调适,在培养和提高用户对国际新闻报道的兴趣的同时,协调用户共处的社会结构,促进对社会的有益建构。4 结语融媒时代,国际新闻的在地化路径演变顺应了技术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与用户接收、理解和接受新闻的过程相适配,在塑造世界图景的同时,形成新媒介环境下用户的自我认同,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建构。国际新闻在在地化探索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新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闻价值

16、的延续与实现,但出现的问题也需要媒体工作者加以注意和防范。参考文献1何成洲.全球在地化、事件与当代北欧生态文学批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71(2):57-64.2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M.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88,118,108,62.3南希K.拜厄姆.交往在云端M.董晨宇,唐悦哲,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8.4杨保军.新闻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06,310,316-318.5 全燕.从独白到复调:超越国家叙事的对外传播话语想象J.社会科学,2020(7):160-167.6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7.7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