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于GIS的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路线及实践研究

lis****66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31KB
约4页
文档ID:227655097
基于GIS的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路线及实践研究_第1页
1/4

基于GIS的根本农田划定技术路线及实践研究摘要:该研究以湖北省某县为例,结合该县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资料,引入“耕地连片性〞、交通可达性和居民点辐射度等概念,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详细论述了基于GIS的根本农田划定技术路线和具体的实施途径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关键词:根本农田划定ArcGIS空间分析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首次要求将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成果运用到根本农田的空间布局中去,并要求调整后的根本农田空间布局在质量上不低于调整前的水平根本农田规划应将优质高产、集中连片、区位交通便利的耕地优先划入根本农田保护区,这对根本农田划定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为优化根本农田的空间布局提供了新的路径该研究以湖北省某县为例,结合该县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资料,引入“耕地连片性〞、交通可达性和居民点辐射度等概念,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优化该县根本农田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积极的探讨1研究方法〔1〕多因素加权法将参与耕地质量评价的因素赋予不同的权重和分值,通过多因素加权法得到耕地的等级,高等级耕地优先划入根本农田〔2〕基于ArcGIS的空间分析法利用Arc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使用邻近分析、距离分析、缓冲区分析和栅格统计分析等方法得到根本农田的最优布局。

〔3〕特尔菲法充分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判断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得到各指标的权重2技术路线2.1耕地初始等级划定根本农田规划首先要考虑将质量好、连片性高的耕地优先划入保护区,满足其“优质高产、集中连片〞的要求;其次也要兼顾耕地距离居民点和交通干线的远近,便于耕作2.1.1耕地质量评价〔1〕农用地分等定级农用地分等采用因素分等法,以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为根底,采用模块化的体系结构,具体分解为农用地自然质量系数、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3个模块应用该体系进行农用地分等,可以得到3个分等指数: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农用地利用等、农用地经济等〔2〕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确定该研究选取8个指标评价耕地的质量,指标的分值和权重参照?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21〕和研究区域所在的指标区综合确定该县地处?农用地分等规程?一级区,二级区属于低中山区,因此该研究参照低中山区确定该县各指标的权重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各分等单元的定级指数〔3〕耕地质量状况分级根据耕地的定级指数做频率分析,选择频率突变值作为耕地质量状况分级的界线,将耕地质量划分为4个级别2.1.2耕地连片性及分析方法根本农田规划不能片面追求耕地的数量、质量要求,只做到“保优不保劣,保近不保远〞,忽略“优质集中〞的要求,使根本农田保护区中的耕地地块分布零散,不便于规模作业。

为实现根本农田的集中管理和规模化作业,该研究将耕地连片性概念引入根本农田规划〔1〕耕地连片性的判断耕地连片性可细分为绝对相连和相对相连一个地块与其他地块有一条以上共同边界或有一个以上公共点时,称为绝对相连;而一个地块与另一地块不是绝对相连,但是距离小于某一阈值时称为相对相连该研究利用ArcGIS的缓冲区分析〔Buffer〕和叠置分析〔SpatialJoin〕功能,设定一定的缓冲距离D,如果地块缓冲D/2距离之后空间上是绝对相连的,那么认定它们是连片的GIS空间叠置分析法是将有关主题图层组成的各个数据层面进行叠置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层面,其结果综合了原来两个或多个层面要素所有的属性〔2〕耕地连片性分析在ArcGIS中的实现该研究根据该县实际情况需要,在平原区、中山区和低山区各选取两处典型根本农田保护区,测定地块之间的距离,选定连片地块中距离最大的值为缓冲距离,最终确定该县耕地连片性测度的距离为20m,即D/2=20m耕地连片性的计算耕地连片性计算方法很多,该研究采用面积大小作为衡量耕地连片性的主要指标,认为定级單元在集中连片地块中的面积比重越大,其连片性越好2.1.3耕地初始等级耕地初始等级是耕地自然质量和连片性的综合反映。

在ArcGIS中确定耕地地块的初始等级,首先,需要按照上文确定的阈值对地块进行缓冲区分析;其次,应该对缓冲后的地块进行图斑融合,生成集中连片地块并标记具有唯一性的标识码;最后,使用ArcGIS的空间链接功能和不同图层地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图层间属性的传递2.2耕地的交通可达性和居民点辐射度分析耕地入选根本农田不仅要考虑其质量和集中连片状况,还要分析耕地的区位条件不同的区位条件,意味着耕地投入本钱和耕作便利程度的差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距离交通干线和居民点较近的耕地所需投入的劳动和时间本钱也较小根本农田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附近,居民点周边的耕地应优先划入根本农田保护区因此,耕地图斑与交通干线和居民点的距离是耕地是否适宜划为根本农田的衡量因素相关调查说明,当耕地距离交通干线在1km以下,被认为非常适合划入根本农田;而距离大于5km那么很不适合划入根本农田2.3根本农田空间格局划定根本农田空间布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耕作效益的上下,因此要以“优质集中,方便耕作〞为划定根本农田的根本要求耕地的初始等级是耕地自然质量和连片程度的综合反映,而耕地的交通可达性和居民点的辐射程度很好地反映了耕地入选根本农田的区位条件。

因此,该研究结合上文得出的耕地初始等级、交通可达性、居民点辐射度,综合确定根本农田的空间格局,使用SpatialAnalysistTools下的WeightedOverlay和WeightedSum可以对多个栅格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对耕地的适宜性进行分析3结果与分析3.1研究区概况该县农用地分等数据显示,该县土地总面积约244920hm2,其中耕地面积54263.13hm2,约占土地总面积的22.16%根据该县的DEM数据,将全县分为平原区、低山区、中山区3类区域3.2数据来源与处理3.2.1数据来源该研究涉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农用地分等定级资料及成果图、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耕地数据及根本农田保护图、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及其变更数据、地质灾害相关资料、该县根底地理资料、该县统计年鉴等3.2.2数据处理结合该县耕地质量分级和连片性计算,确定耕地的初始等级使用ArcGIS的Near工具条分别测量耕地地块至交通干线和居民点的距离,并计算耕地地块的交通可达性和居民点辐射度绘制耕地初始等级、交通可达性和居民点辐射度栅格图,如图1所示,为根本农田空间格局划定奠定根底3.3该县根本农田空间格局划定对耕地图斑按照初始等级分值、交通可达性分值、居民点辐射度分值进行栅格化,得到对应的栅格图〔见图1〕,将3种栅格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即可得到每个地块的综合等级。

按照综合等级从高到低筛选耕地,直至满足根本农田保护目标经统计,该县耕地的综合等级介于1.20~5.96之间,结合该县根本农田保护目标,将综合等级为3.30~5.96的耕地划入根本农田保护区,共划定根本农田面积46799.18hm23.4该县根本农田划定合理性分析比照分析一般农田和根本农田发现,耕地质量方面,入选根本农田的耕地中1级和2级地比例明显上升,而3级和4级地所占比重显著下降,说明该次规划根本农田满足“优质〞的要求;耕地连片性方面根本农田中分布于平原区和低山区耕地比例比一般农田有显著增加,分布于中山区耕地的比例那么大幅下降,而平原区和低山区耕地连片性优于中山区,因此入选根本农田耕地较好地满足了“集中连片〞的要求;耕地的区位条件上,根本农田与交通干线和居民点的距离都比一般农田有所缩短,说明此次入选根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利于耕种可见,此次划定根本农田在质量、布局和区位条件方面明显优于划定前一般农田,根本农田空间格局合理4结语〔1〕基于地理信息系統和农用地分等理论,该研究设计了耕地入选根本农田的定量评价体系引入“耕地连片性〞“交通可达性〞“居民点辐射度〞等概念,力求在满足耕地数量质量要求的同时,使根本农田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耕作效益有所提升。

〔2〕根本农田保护目标具有时效性,与建设用地增加和人口增长具有紧密联系该研究直接采用省国土局下达给该县的根本农田保护目标,寻求在这一既定目标下根本农田的合理布局,如结合对未来建设用地增加和人口增长的预测优化根本农田空间格局,还有待深入研究参考文献【1】国土资源部.根本农田保护条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10-11.【2】王兴,杜新波,曹端海.永久根本农田应效劳于未来[J].中国土地,2021〔7〕:51-53.【3】国土资源部.TD/T1025-2021,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1.。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