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学习视角下过程性学习评价系统的思考与构建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27576166 上传时间:2021-12-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学习视角下过程性学习评价系统的思考与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有效学习视角下过程性学习评价系统的思考与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有效学习视角下过程性学习评价系统的思考与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有效学习视角下过程性学习评价系统的思考与构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有效学习视角下过程性学习评价系统的思考与构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效学习视角下过程性学习评价系统的思考与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学习视角下过程性学习评价系统的思考与构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有效学习视角下过程性学习评价系统的思考与构建 徐小辉 李谷音 郭心毅摘要:过程性学习评价随构建主义思想而产生,并为现代教育所普遍应用,过程性评价对学习活动具有较好的支持但仍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基于有效学习的理念,提出了过程性学习评价系统构建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对学习评价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关键词:过程性;学习评价;有效学习:G642 :A :1674-9324(2019)01-0218-03高质量的学习资源、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以及及时有效的反馈评价是促进学习有效发生的三大主要外部因素1。随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学习效果越来越受到关注,而有效学习评价判断的手段方式对现代教学的作

2、用也越来越重要。传统教学中通常采用的结果性考核学习评价标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中显得过于单薄而缺乏说服力。因此,基于学习过程的学习评价系统势必成为检测现代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也是打开“学习过程”这一“黑匣子”的秘密武器2。本文从学习有效性的视角来分析教与学的全过程,思考构建过程性学习的评价系统,探索教学过程有效提升的方法。一、过程性学习评价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学习评价作为促进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现代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产生。近年来,受到构建主义、人本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学习评价被认为本质上是在不断协商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构建3。过程性学习评价基于构建主义思想产生,当时的教育学家认为采用传统终

3、结性的评价过于片面,学习评价不能仅注重量的方面还要关注质的方面,不能仅考虑学习的结果还要结合学习动机及学习方式等,从学习的全部过程对学习进行评价。与此同时,教育学家们还认为,学习评价不应该只是测试学习效果的依据,还应该具有回流性、反复性和交互性,通过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改进,提高学生知识结构构建的效率,降低学生学习与既定目标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知识获得的方向,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国内学者进入过程性学习评价研究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最早的系统性阐述过程性学习评价的是高凌飚4,他从观点、理念和功能、优势和局限以及实践注意问题等方面对过程性评价进行了分析,开启了将过程性评价引入高校教学过程的思

4、考和探索。此后,陈敏等1、张俊超等2、但武刚5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过程性学习评价系统的研究实践,在这些研究中强调了学习全过程的评价,注重了自评、互评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完善了学习评价系统和实施过程,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评价系统设计未受到足够重视。学习评级需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并且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应该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但很多评价系统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其次,学习评价工具缺乏系统性。学习评价工具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新的评价工具引入和运用,但对工具与过程性评价的融合考虑较少,多种评价工具的结合使用也没有被深入探讨,对学习评价工具的研究不具有系统性。再次,学习评价的回流作用被忽视。学习评价信息的回流

5、反馈是对学习过程进行改进的关键,但大多研究的重心更多侧重于过程和实施,对信息回流方面的研究考虑较少。二、基于有效学习的过程性学习评价构建原则思考有效学习是指学生在适当的学习策略指导下,花费较少的学习时间而获取较好的学习效果的学习。它包括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和学习结果的有效性,一方面体现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另一方面又表现在学习结果具有较高的达成度,即“學懂”6。根据构建主义的观点,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每个个体对世界的理解和学习都是主动的,每个个体都会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融合来构建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而积极的构建过程就是有效学习的过程。因此,基于有效学习的过程性学习评价,就是要从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6、的过程入手全方位地进行思考。(一)以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有效程度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及创新发展的能力。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要将知识运用于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学习中的关键点是“会”,包括学会、会用。“会”有助于构建和完善个体大脑内部的知识结构和网络,从而推动知识的融合使用以及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这是一个循环的学习过程,也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和内因,这也是学习评价的基础。(二)将核心知识作为学习评价的载体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一场以学习主体转变及学习主体权利与资源整合为中心的学习革命正在扩展。学习者面对不断变化和增加的知识及数据,已经无法也没有必

7、要学会所有知识。那么,学习那些对其他知识能够产生影响,且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核心知识将更为有效。核心知识通常是贯穿于整个知识体系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它可以将孤独散乱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并运用于陌生的场景中。学习评价不能评价孤立知识点获取的程度,而是评价对核心知识的理解运用的程度。(三)以学生个体特征为评价标准没有有效知识获取的学习并非真正的学习,知识“学会”的程度和运用的程度反映了学习效果。评价学习的效果就要判断学生对知识“学会”的程度。学会包含着个体对知识吸收、内化、组合的能力,也涵盖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发展的能力。学会的程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还

8、是影响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但是,每个个体的特征不同,“学会”的能力也有所差异,在学习评价中也要以其自己“学会”的能力和程度作为评价的标准。(四)将现代技术与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学会”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它存在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各种信息反馈的全过程当中。学生是知识构建的主体,要从有效学习的角度来进行过程性评价,就必须将学生纳入评价的全过程中,将互评、自评与教师评价等方法相结合。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行为、表现、观点等都是了解其学习状况的重要资源,在数据化时代更需要通过现代技术将学习数据与多种评价方法进行有机整合,全面构建系统的学习评价体系。三、基于有效性学习观点的

9、过程性学习评价系统构建在针对目前学习评价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有效学习下评价系统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基于有效学习的过程性学习评价系统模型。(一)对评价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要实现一个具有完善功能的系统,其构成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并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学习评价系统要实现其评价功能,需要考虑设计方案、评价工具、信息采集、分析技术、反馈方式等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在准备、实施和反馈的学习过程不同阶段,教师和学生有着不同的目标和任务,综合考虑各阶段的特征以及各因素的性质,形成完整的学习评价系统,才能发挥各因素的最大作用。(二)将评价系统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学习评价并非学习过程的一个环

10、节,而是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学习评价需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建立起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相互联系的评价子系统,让评价始终服务于教学目标。在课前,对个体特征、知识储备程度、学生目标等进行评价,形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评价标准;在课中,对学习行为、学习状态、互动交流、练习测试等学习活动给予评价,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课后,进行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以及期末测试等课程结束后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三)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收集和分析数据学习评价是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基础的,因此学习过程数据的收集、整理、对比、分析将是获得准确学习评价的重要一环。以现代

11、信息手段为载体,建立数据收集子系统,针对所有学生建立数据采集、整合、转化和存储系统,获取完整的学习信息数据库。再利用数据挖掘、对比分析、网络分析以及语义定义等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建立数据分析挖掘子系统,分析探索学生的学习规律,并给予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准确评价。(四)通过信息反饋对学习给予调整和改进学习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帮助学生调整和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针对学习过程建立包含课前甄别性反馈、课中过程性反馈以及课后综合性反馈在内的信息反馈子系统。课前甄别性反馈主要提供学生特征和个性化的信息,课中过程性反馈关注学习行为活动的信息,课后综合性反馈侧重提供

12、各种评价信息,通过全面的评价信息反馈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自己,从而更为有效地开展学习,也帮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过程。参考文献:1陈敏,杨现民.泛在学习环境下基于过程性信息的个性化学习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16,(6):21-27.2张俊超,李梦云.过程性学习评价如何影响大学生学习投入以及学习效果基于“H大学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调查”的数据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119-124.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高凌飚.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10):15-19.5但武刚.高师本科教育学教学“过程评价”的尝试J.课程教材教法,2008,28(12):75-81.6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