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27567745 上传时间:2021-12-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 高江涛自2010年7月开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人大附中)承担了一项国家级的课题: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项目从中国北京市小学五年级学生中选拔一部分超常儿童,设立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班级(以下简称早培班),在人大附中接受从六年级到十二年级共7年的教育。人大附中在几十年超常教育研究的基础上,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了深度探索与实践。学校基于“健康人格,高尚品德,创新能力,质疑精神”的培养理念,着重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懂得感恩、善于倾听、善于合作的品质,让他们拥有高度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发展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养成敢

2、于质疑、敢于批判的态度以及抗挫折的能力,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艺术欣赏力,树立健康的审美观、价值观。既然是探索,工作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问题,发现问题我们都会及时地做一些调整和改进。一、设置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先进课程围绕培养目标,我们首先进行的是课程改革,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课内基础课程,一部分为专项研修课程。这两部分内容都集中集体的智慧,整合优质课程与教材资源。(一)设置课内基础课程将学科内小学、初中、高中教学内容通盘考虑,在学生能接受的前提下,将教学内容适当拓宽加深,根据学生的需求,有的甚至向大学课程延伸。教学中当然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更看重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创造力的

3、培养。操作层面上着重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能够深入的思考,注重动手能力,注重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如针对有些人文学科内容在历史教材、地理教材、思想品德和现代少年的课堂上都会出现的情况,我们曾尝试让几个学科教师共同上一节课,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相关知识。再如,学生进入八年级后,有些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接受科学的能力有了明显的变化,有的甚至是阶梯式的飞跃,课程自然向大学延伸。根据学生的需要,我们在八年级开设了以普林斯顿数学分析为蓝本的大学微积分课程,选学该课程的学生有20人。另外,有13人选学大学物理先修基础课程。(二)开设专项研修课程“专项”有两层含义:一是设置专

4、门的时间把专项研修课排入正常课表;二是专门做课题研修这件事情。专项研修课程是国家课程没有的,目前开设有12个系列的专项研修,研修课程既有学生自选、老师开设的,也有学生自设的。专项研修课内容不是课内基础课程的重复练习,虽然有些是依托课内课程在学科领域延续和提高,但更多的是“拓展和探究性”的。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有的研修课题已经上升到了研究的高度。专项研修课更注重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让学生自发地发问、质疑,研修课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早培班课程改革的力度很大,三年多的教学实践,每周两个半天的专项研修课程,一方面真正给学生松绑,另一方面也收获满满。开设专项研修课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5、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与创新能力。我们目前开设的专项研修,大约50个课题供430名学生自选,学生从中自由选择喜欢的、感兴趣的课题。自由选课在全世界的大学都是一个不好处理的问题,学生们往往在选课时乱抢一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有的课大部分学生抢不上,而有的课又很少有人去选。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兴趣,对开设的研修课程进行评估、总结、反思、调整,以便做得更科学。在这几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一方面扩大研修课资源,开设更多学生喜欢的课程;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学生扎堆选少数的几门课程,特意让课程中心的几位博士研发一个系统,根据博弈论的原理,采用博弈式网上选课方式,

6、对做研修课题效果突出的学生,在课题结题评价时对其进行博弈选课奖励。这样既对学生是一种鼓励,也让学生从小就学会管理自己的“虚拟财富”:学生运用这种“虚拟财富”,能更容易选上自己最喜欢的课题。专项研修课的教学都是采用小班制,一般在10人至20人之间,特殊情况少于10人的,我们觉得有价值也给学生开绿灯。这样一来,早培班的学生人人有课题,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艺术、体育、经济等领域。二、打造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师资团队(一)利用各种渠道优化教师资源早培班改革理念的落实和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一流的师资和众多教学资源,有的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学校是没有的;有的学生痴迷于一项研究,国内非常缺乏相关资源,但“等靠要”

7、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几乎是绞尽脑汁地去发现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早培班的教师团队虽然年轻,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一方面,团队经常自发地集思广益,优化学校目前的资源,内部挖潜几乎到了极致;另一方面,团队也注意优化社会资源,充分利用首都北京作为中国文化中心的优势,弥补学校师资的短缺和学校师资学科领域的局限,这样就打开了扩充师资的另一扇门。我们的社会资源非常丰富,开设的高尔夫、滑雪、话剧、电影、科学、工程等专题研究项目,都是来源于社会资源。任课教师来源也非常广泛,有学校教师,有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有律师、医生、公务员等各行各业人员,几乎涵盖社会各个领域。教师们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等各方

8、面能力。近两年,学校还引进了几十位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博士、硕士,我们大胆启用这部分年轻教师,和本校原来的教师做好搭配,继承人大附中优良的传统,吸收他们的新理念和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并挖掘这部分教师背后高校、研究机构的资源,逐步打造一支在全世界领先的教师队伍。(二)重塑优秀教师评价标准早培班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使我们感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急需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育理念先进、方法科学有效、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特别是专项研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是一个挑战,有的教师还不能适应这种创新教学的模式,但其教育理念需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仅仅能上一节好课,考一个高分不能算一名好的教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

9、的创新潜能。 早培班的各项工作多数都属于开拓型的、改革性的,工作量大并不是最难的问题,最难的是如何使教师们达成共识,落实到位,进行真正的探索。这么艰巨的工作,并没有专职的行政人员,包括我自己也兼任着探索性的课程“八年级大学物理先修课程”。每个人的工作都非常的充实,没有推诿的余地,没有扯皮的事情。教师多数身兼几个职务或课程,工作负担比较重,但工作效率很高。教师尊重学生个性,给学生搭建自由发展的平台;教学采用一种全新的理念,学生应对考试的压力很小,创新的潜力总是处于一种被激发的状态,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非常强烈。三、打通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绿色通道在课程推进中,我们在研修场所上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们

10、的解决办法是优化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将两者有机结合,互相补充。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有些研修课尝试性地开到了大学、研究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验室和北京市的一些场馆里。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和我们的跟踪结果,发现八年级有些学生在课题研修时,探究能力日渐提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愿比较强烈,于是我们逐渐给这些学生配备校内外的导师,由大学、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科研人员对学生的选题进行指导,并进入实验室做一些研究工作。这些孩子的课题研修时间已经超过了每周两个半天,与此同时,我们也对这些学生配备校内指导教师,与大学、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科研人员联合培养。这不同于以往从高一开始

11、到高三就结束的选修课,由于我们有专项研修时间,学生的探究活动时间上有保证,他们的研究有可能会持续几年时间。打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可以期待学生能有更大的发展。四、构建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多元评价机制早培班不参加学校组织的统一考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跟传统意义上的考试不同。早培班考试方式包括纸笔测验、就某一问题搜集资料并撰写小论文、完成小课题研究、动手完成作品或实验、书写读书笔记等,纸笔测验的内容也包括很多开放性问题。为了建立健全过程性评价机制,早培班制定了一些评价指标,各学科各不相同,教师需要对每个学生定期打分、定级,或进行描述性总结。同时,我们也跟踪记录创新能力较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行

12、为,完善形成性评价与成长档案。我们自己办了一份报纸早培绿地,真实生动地记录了特别突出的学生与早培班的成长,浓缩了早培班发展的精华。由于采用了特别的教育方法和培养模式,早培班的学生在各方面都很优异,尤其在国内外各种活动中表现非常突出,如取得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特别金奖”等一系列令人心动的成绩,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是不多见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总之,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我们不断地想办法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把学生的品德教育融入到点点滴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培养学生富有同情心,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打造阳光自信、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未来栋梁!【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责任编辑/黄蜀红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