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校企合作建设BIM实训室的研究与实践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27215338 上传时间:2021-12-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8.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形势下高职校企合作建设BIM实训室的研究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形势下高职校企合作建设BIM实训室的研究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形势下高职校企合作建设BIM实训室的研究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形势下高职校企合作建设BIM实训室的研究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形势下高职校企合作建设BIM实训室的研究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形势下高职校企合作建设BIM实训室的研究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形势下高职校企合作建设BIM实训室的研究与实践(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形势下高职校企合作建设BIM实训室的研究与实践 张威琪张建华李晓光摘 要:深化校企合作是创新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在职业院校扩招100万人的新形势下,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平台是满足社会高端人才缺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文章以高职BIM实训室构建的概述作为切入点,分析新形势下校企共建BIM实训室所存在的困境,最后提出高职院校校企共建BIM实训室的具体对策。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BIM实训室1 校企合作共建BIM实训室的概述建筑信息化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主要是以建筑项目环节的信息数据作为基础,建立包含建筑施工各环节的三

2、维模型,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以及可出图等特点。随着我国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BIM技术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2020年,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企业要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体化集成应用。BIM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培养BIM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建筑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满足当前社会BIM技术人才短缺的主要方法。BIM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由于BIM技术课程具有概念抽象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单独依靠传统的课堂学习难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BIM实训室就是围绕BIM技术理论,以提升学生对BIM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为目的的系列

3、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是解决高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重要手段,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既可以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问题,也可以缓解企业用人紧张的问题。校企合作共建BIM实训室就是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BIM实训室的建设、管理体系中的具体表现,以此增强BIM实训室的实践管理水平。2 校企合作共建BIM实训室所遇到的困境在全面深化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建BIM实训室是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缓解用人单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短缺的重要举措。随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校企合作共建BIM实训室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然而在看到校企合作成效的同时,我们必

4、须要清晰地认识到当前校企合作共建BIM实训室所遇到的困境。2.1 校企合作共建的深度不足,资源投入有限深化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BIM技术的不断发展,BIM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BIM实训室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方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建BIM实训室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BIM实用型人才。但是通过剖析,目前,校企合作共建BIM实训室上存在合作深度不够、资源投入有限的问题:一方面校企合作共建BIM实训室的合作深度不够。校企合作共建BIM实训室不仅要求学校与企业就资金等进行合作,而且在文化等方面也要加强合作交流,但是目前企业参与高职实训室的往往是缺乏资金和

5、对实训室人才培养规格的合作。另一方面,企业参与BIM实训室的资源投入有限。企業参与到实训室建设中更多地是通过资金支持,而在实训指导教师、实训岗位等方面投入的比较少,制约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2.2 实训室管理制度不完善,仿真实训操作有待增强校企共建BIM实训室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应用BIM技术的实践能力,为企业提供实用型的专业人才。通过校企共建BIM实训室可以保证高职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岗位的要求。虽然校企合作共建的BIM实训室实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但是实训室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制约实训室的教学质量。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校企共建BIM实训室的管理制度仍然是以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开展,缺乏对企业实践岗位管

6、理制度的融入。例如对于BIM实训操作规范流程管理中,仍然是以传统的书本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对企业实践岗位操作流程管理制度的引入,导致学生所掌握的BIM技术操作程序与实践岗位不符。另外,企业参与BIM实训室实训比较少,导致高职BIM实训室教学仍然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很多时候校企共建BIM实训室,更多地是以高职院校管理为主,当然这是因为高职院校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企业在具体的管理中没有参与或者提供相关的实训指导方案,导致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与就业岗位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2.3 校企共建BIM实训室资源产权归属不清,师资队伍短缺校企共建BIM实训室就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由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出资构

7、建实训室。在实践中一般企业提供资金,高职院校提供场地以及教学资源等。但是由于BIM实训室建设需要的资金比较大,而且实训设备比较昂贵,因此,实训室资源产权归属不清是制约实训室建设的重要因素。另外,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短缺也是影响校企共建实训室的重要因素。虽然合作企业能够为实训室提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但是很多时候基于企业经营战略的考虑,企业所提供的实践指导教师很难在高校中开展工作。3 新形势下高职校企合作共建BIM实训室的具体对策3.1 深化校企合作层次,提升资源投入效率面对校企合作共建BIM实训室过程中所存在的合作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资源投入效率低的问题,一方面,我国要建立完善的校

8、企合作管理机制,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权益。BIM实训室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和企业而言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实训室不仅可以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而且还能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校企合作共建BIM实训室的动因是存在的。所以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就是要为校企合作共建BIM实训室搭建机制平台,拓展其合作的深度。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活动。例如校企共建BIM实训室既要满足学生的日常实训功能,而且还要拓展其科研能力,通过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科研活动,以此提高BIM实训室的价值。另一方面提升BIM实训室的资源投入效率。校企共建BIM实训室的基础就是企业的投入能够获

9、得足够的报酬。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通过BIM实训室可以为企业提供专业性强,实践能力经验丰富的学生。所以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企业投入资源的管理,最大限度满足企业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企业参与共建BIM实训室的积极性。3.2 完善校企共建BIM实训室管理制度,搭建仿真实训平台制度是实训室管理的依据,在校企合作多元化的形势下,校企共建BIM实训室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实训室的根本目标。首先,高职院校要制定严格的实训操作。由于实训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训室的系统项目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严格的实训操作流程管理制度,明确BIM实训操作的技巧,让学生严

10、格按照企业的操作规范要求进行,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工作。例如学生在操作工程造价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必须要以企业岗位的规范要求,对照专业理论知识有目的地开展实训操作,以此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其次,要创新实训操作课程,将企业纳入到实训操作课程研发体系中。企业必须要参与到实训室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实训室教学活动符合企业的需求。3.3 明确实训室资源产权,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制约校企共建BIM实训室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投入资源存在产权归属不清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构建完善的制度明确资源产权归属1。例如校企可以组建专门的实训室资源管理

11、部门,对于实训室的设备、资金等情况进行严格的管理,并且做好相關的信息披露制度。另外,基于BIM技术的发展,校企共建BIM实训室也必须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加大教师培训,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参加实践训练,以此掌握BIM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合作企业也要加大对BIN实训室的支持,定期组织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深入BIM实训室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以此增强学生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3.4 优化BIM实训室教学内容,创新实训操作模式校企共建BIM实训室必须要准确把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要将 BIM 实训室中所有的模拟实训项目按照企业工程建设的真实操作流程执行,制定符合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课程创新研究的实施方案,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还要进一步创新实训操作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训操作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BIM实训操作锻炼的积极性。4 结语校企合作办学新形式对 BIM 实训室的建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更好地实现了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和人才建设方案改进,为企业培养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行业高端技术人才,满足了社会发展需求。参考文献1严林,彭子茂.高职院校与建筑企业共建BIM实训室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2017(11):53.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