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传记文学作品教学策略传记文学作品教学,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潜移默化地陶冶着人的情操,陶冶着人对世界的感受,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传记文学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主的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进而走近传主,与传主作近距离的心灵对话,从中汲取人生教益;让学生熟悉传记文体特点,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和典型事例来刻画传记人物的方法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传记文学作品教学方法:一、诵读体味法新课程标准指出: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修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1】诵读〔朗读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宋人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假设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假设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2】诵读时,可使人感受到声调的起伏变化,领会到遣词造句的精妙,起承转合的谨严,情感气韵的深厚,还可以让人体味到作者“话外之意〞,重构创作时的情景气氛,再现其叙写的心路历程,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一〕注重诵读吟咏,让学生感受美在人物传记文学教学中,大多项选择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可采用多种诵读方式指导诵读,如教师范读、学生分角色朗读、齐读等形式,还可以采用默读、精读、略读等方法反复诵读,不仅读准字音,明了文意,还要读出感情,读出作品的意蕴美。
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还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3】这样,学生从对文本的无声对话转入对文本的有声对话,在诵读中强化了语感,有利于学生感受文本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更加深了文化底蕴的理解〔二〕加强涵泳品味,让学生创造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凭借丰富的言语经验,虚心涵泳,潜心化解,将言语作品中的知情意內化同构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意义结构,形成敏锐的语感能力,获得深刻的理性认识和语言运用的感性经验,形成高水平的语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4】涵泳品味是指在整体把握的根底上,对文本从作品的思想情感、情境形象等各方面进行妙点追踪,美点揣摩,对文本进行“精耕细作〞、细嚼慢咽,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厚文学和文化的底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最好的典范示范,它“把文本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5】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渐学着自己沉入作品中,细嚼慢咽,品其滋味如?史记?中“李广射虎〞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也〞【6】短短33个字,不但写出了李广射石过程,还将李广那种“先是发现错误而惊讶〞,后来“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如于漪所说:“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7】二、品读赏析法传记刻画人物的方法有:抓住传主典型事件,品读最能打动人的细节,来准确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以及采用侧面衬托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等解读传记文本,就要品读赏析这些刻画方法〔一〕关注典型事件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最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有利于读者把握文本的重点,理清其人生开展的脉络,探究人物性格特征如教学司马迁的?鸿门宴?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写蔺相如一生的重大事件,即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来展示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崇高爱国精神我们了解了秦汉之际从项刘联合反秦到互相争霸、直至项败刘胜的真实历史,同时也充分认识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以及作者对其的歌颂和肯定其中“鸿门宴〞是刘项从联合反秦转化为互争天下的转折点的典型事件,司马迁着意刻画了项羽的率真宽厚的磊落性格,不愿在宴会上暗算敌手。
[8]〔二〕品读细节描写茅盾说:“善于描写典型的作家,不但用大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恰当地记述细节,能见微知著、增强传记的可信性和感染力,甚至预示着人物日后的开展如?史记陈涉世家?,开头写了这样一个细节:陈涉为人佣耕时,曾对同伴说:“苟富贵,无相忘〞,并十分自负地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个细节有助于展示人物思想开展脉络〔三〕分析侧面衬托传记作者不光正面刻画传主,还借助与传主有关的其他人的言行或表现来刻画传主,突出传主的高贵品质例如在?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是司马迁塑造的人物画廊中的一位相当出色的人物,作者精心谱写矛盾冲突集中锋利的场面,来侧面衬托人物的英雄气概如荆轲离燕入秦,燕太子丹为之送行的场面,即:“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以不顾〞[9]在这一场面中出现的形象是秋风、寒水、白衣、悲筑、豪歌、发指、瞋目在这一派惊心动魄的气氛中,作者再加上了荆轲即景作歌的画龙点睛的一笔,于是使荆轲性格乃至整个精神风貌揭示出来,也为整个故事渲染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10]另外描写太子丹的无知急躁,易水边送行者的“垂泪涕泣〞,秦武阳的临场惊恐,秦王的“不怡良久〞等,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绘形传神,反面衬托出荆轲的重义、机智刚毅、临危不惧和视死如归的英雄侠士形象三、活动教学法〔一〕组织影视观摩充分利用影视作品来学习传记文学,现在有大量的根据传记文本改编的影视剧,比方?战国??荆轲刺秦王?等,让学生观看影像,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从欣赏中领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后联系文本,细心推敲情节安排与文本的联系与依据,从中获得启示,这其实增强文本学习的生动性和情趣性,唤起学生阅读文本的热情还可以让学生欣赏?霸王别姬??英雄?等,比较改编后的剧本与?史记?原文的异同,品评其优劣,深入解读文本〔二〕开设讲座邀请?史记?研究专家开设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激发阅读兴趣如在学习?淮阴侯列传?一文时,设计了“我读‘韩信〞这一研讨题目,我们选播了“百家讲坛〞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汉代风云人物韩信的功过之谜〞电视片段,韩信因功高盖世,封为齐王,而后变为楚王衣锦还乡,而后在城府很深的刘邦的软硬兼施下,最终受到迫害通过名家解读韩信的功过原因,拓宽了学生视野,活泼了学生的思路,使研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举行演讲比赛演讲要求演讲者以雄辩的逻辑力量使人信服,还要求演讲者以充分的情感、生动简洁的语言、端庄谦和的仪态和自然亲切的表情打动听众,使之产生情感的共鸣学完?居里夫人传??贝多芬传?后,举行演讲比赛精神人生的支柱,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存价值我们如何提升精神境界,建构精神家园呢?请以“富有的是精神〞为话题,举行一次演讲比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四〕表演课本剧表演课本剧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过程,让学生在戏中体会人生,在趣中洞察生活,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深入理解文本,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还展现个性与特长,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如教?鸿门宴?一课时,有一位教师决定尝试放手让学生以排演课本剧的形式来把握课文内容学生热情高涨,四人一小组,知背景、熟内容,分析人物言行,揣摩人物心理,设计表演场景鸿门宴上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的气氛,被创造性的历史再现;刘邦的卑躬屈膝、老谋深算;项羽的沽名钓誉、刚愎自用被表演得入木三分这样的课,怎能不让学生理解四、尝试写作法通过精读传记作品的假设干精彩片段,品味传记作品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思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所产生的魅力在把握传记作品特征和写作要求的根底上,能够以自己熟悉的人物为对象,尝试写作人物传记,在写作中提高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等书面表达能力。
〔一〕尝试为熟悉的人写小传传记的写作应以学校社区生活和熟悉的人物为对象,尝试写作,从写传记性小故事开始,逐步提高写人物小传,要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关注熟悉人物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的精神品格,以更好地完善自己,同时还积累了创作素材如以某一部人物传记以根本载体,如?苏轼传?中,以“哪些因素影响了苏轼的人生〞为专题展开讨论,可列出家庭、父母、亲属、师长、朋友、遗传因素、个性特点、受教育状况、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通过分析讨论,指出这些因素对传主所产生的影响,并以此为借鉴,尝试对普通人写小传,提高根據表达需要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鼓励学生尝试写自传让学生回忆梳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这些事可以左右自己的人生之路,或对自己性格的养成起重大作用或有重要影响的可以借鉴胡适?四十自传?中写作方法,胡适回忆自己的人生旅程中,是母亲给了他做人上和学习上的训导,使他热爱学习,成就了一个大学者而且在母亲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胡适具有好的脾气,有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成为谦谦君子学生可以尝试写此类传记,回忆童年生活,看其性格养成;或回忆求学生活,看其后天教育,如何促进人格开展〔三〕读写型教学法,尝试审美创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审美观点去发现美,鉴赏美,塑造自己健康的体魄,而后要投身于创造美的作文实践中,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美,表达自己美好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如:请以“与名人对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从你看过的人物传记文本中,选择一传主,如屈原、司马迁、贝多芬、居里夫人等,尝试与之对话,赞颂传主的高贵品质,或指出他的性格缺点等,关键是学习传主的成功经验,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以伟人为楷模,健全自己的人格当然,与文言文教学一样,古代传记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注释也应予以必要的重视,这是根底但阅读和学习传记文学作品有助于我们开阔人生视野,丰富人生体验,较为细致深入地走进他人的生命世界,并由此反省自己,尝试用文字记录自己的过去,理性的分析自己的长短处,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奠定根底参考文献:【1】蒋成瑀.语文课读解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216.【2】朱熹.朱子大全读书之要.[M].【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25.【4】曹明海,李洪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21,〔1〕:91.【5】张章献.语感培养与语感迁移.[J].?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1996,12.【6】王培元.史记选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21年,〔1〕:105.【7】于漪.兴趣情感求知欲——阅读教学艺术谈.[J].?语文学习?,1989,〔2〕.[8]郭双成.史记人物传记论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1〕:130-132.[9]丁帆,杨九俊.史记选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21,〔2〕:103.[10]韩兆琦.中国传记文学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1〕:72.徐公青,山东青岛第四十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