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严谨铺排中悟孟子论辩艺术

lis****66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46KB
约8页
文档ID:227029031
从严谨铺排中悟孟子论辩艺术_第1页
1/8

从严谨铺排中悟孟子论辩艺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缜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文章开篇就列举了六位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人物经过磨炼而最终能担当大任的事例,论证了忧患可以鼓励人发奋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以此类推,人成才如此,国之兴旺亦然,从而论证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论证缜密;例证精当,无可辩驳;善用譬喻排比对偶,气势磅礴第一局部文本解读综述一、孟子及其思想〔一〕孟子与?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孟子早年受业于子思门人中年以后,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于是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生活在诸子百家争鸣时期,作为儒家的继承者,儒家在孟子的雄辩中彰显活力,在一个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的时代背景下,在面对诸子百家的辩论、面对诸侯士大夫的对话中,孟子常常以“浩然之气〞力压群雄孟子?由孟子及其门人所著,此书记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论、活动及其思想学说面对现实中的百家争鸣,为宣扬“仁政〞“民本〞思想,?孟子?更侧重于“辩〞,其排比多取材于民间流传故事或现实生活实例,善于表达说理,善于运用类比归纳等方式宣扬立论,语言极具说理技法,充满了论辩智慧和理性光芒,并在论证时,综合运用各种技法,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高明地架构出一个思想的九层宝塔。

〔二〕孟子思想中的忧患意识李平先生曾在?中国文化散论?一书中提到:“儒家思想的要义可以概括为重和谐,重人本,重道德,充满着忧患意识贯穿着力行精神〞强烈的忧患意识贯穿于?孟子?一书孟子在孔子的根底上继承并发扬了“仁〞学说孟子在他的理论中提出了四种道德准那么,即仁、义、礼、智徐复观发现,在孟子看来,“仁〞的根本表现还是忧患意识所以?孟子?一再提到古代圣贤对民众的关切,如“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孟子滕文公上?〕、“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孟子离娄下?〕,谈及的都是古之圣贤的忧患意识孟子的忧患意识最主要还是表达在对民生的忧患上,在孟子看来,忧患不但可以培育高尚的理想和志向,以此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还能够逐步到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思想高度充分表达了孟子对道德修养以及人格的自我完善和独立的重视,及其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孟子宣扬先验的道德意识“良知〞“良能〞〔?孟子尽心上?〕,但也成认“良知〞“良能〞必须通过实践的锻炼孟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聪明和才智,都是从艰苦和患难的锻炼中得来的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本领和才能,是由于他经常处于灾难逆境之中,时常提高警惕,考虑患害,所以他们往往通情达理。

安逸享乐往往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物质上的享受,但这往往是堕落的开端;忧愁祸患确实会给人带来身心上的痛苦,但却是催人奋进的精神食粮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辩艺术孟子在这篇不到两百字的小短文中,扣住环境与个人、国家命运的关系,缜密而有力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这篇短文论证明晰,逻辑严谨,采用逐层推论法,又称“台阶术〞,在具体论辩中,有正有反,开合自如,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一〕论证层次清晰,正反主客观结合从论证看,孟子在此文中实际上谈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人才造就〞问题,另一个是“国家治理〞问题,而作者在此文中要表达的论点即是“人才和国家〞都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层:通过人才的造就,正面论证“生于忧患〞首先是客观环境对于人才的影响作者列举六个出身贫寒的人物,他们都在经历磨难之后成就了一番事业并由特殊到一般,罗列分析所有人才必须要历经一系列的磨炼,论证了逆境出人才其次是主观意志对于人才的影响人恒过〞“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面对种种的困境,能意志坚决,并在这种与忧患的斗争中找到了“生〞的方式与途径,获得了“生〞的意义与价值,取得了“生〞的信心与自由,这就是“生于忧患〞的含义。

由此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艰苦环境的磨炼,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论证了“生于忧患〞第二层:通过国家的灭亡,反面论证“死于安乐〞一个最高统治者,内无“法家拂士〞,就听不到逆耳的忠言,任所欲为外无敌国,那么会唯我独尊;外无外患,那么会高枕无忧这一切都会使国家自上而下都麻痹斗志,苟且偷安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国家一旦遇到内忧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论证思路清晰,层层推进,步步论证,使结论水到渠成整篇文章,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堪称鬼斧神工〔二〕巧述论据,例证使用恰当首先,开篇例证一般议论文往往是开门见山,篇首树帜,彰显论点而本文开头却是沉着不迫地列举六个历史事例这六个人物都出身贫贱,在经受种种艰苦磨炼之后,最终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这六个事例,都指向了一个观点: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業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从而锻炼意志,增加才干其次,选例精当这六个人物皆为上古到春秋时代的圣贤,舜为圣君,其余五位那么为贤臣因此孟子旨在警告最高统治者如第一层客观因素的论证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是人〞,即是一开头所列举的圣君贤相,他们一开始并没有尊贵的地位,是由小人物经历了刻苦磨炼而成了大人物。

这些人,是作者为当时所存在的统治阶级树立的正面的典范在主观因素论证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人,指的是一般人,可以指统治阶级中各阶层的人,这跟孟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有联系在西周时代,贵族永远是贵族,永远处于统治地位,一般人是不可能取而代之的而孔孟是言必称尧舜的,并强调“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与人同〞,认为普通人与贵族统治阶级之间有一定的共性第二层中“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的“者〞指的便是警告的对象——统治者所以,两层三个梯度的论证运用了三类人作为例证,这样的论证是丰富而全面的,也更有说服的针对性和雄辩性〔三〕排比对偶造势,气势雄浑?孟子?善用排比,往往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对于统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这些排比多为进一步说理作铺垫,富有“辩〞的特质本文开篇,连举六位圣贤的成功事迹构成排比,一个圣君五个贤臣,同类叠加展现论据,使人觉得“生于忧患〞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接着又竭力铺排艰难环境给人们带来的磨难,苦、劳、饿、空乏、拂乱等,反衬了圣贤成功的不易;然后再运用排比历述圣贤面对艰难忧患的正确态度与处理方法,最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这样的句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增强了文章的雄辩力。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几处内容理解的争议〔一〕段落编排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段落编排,许多学者对不同版本的教材的编排提出了质疑,质疑大致集中在两个地方为了便于分析,先将原文附上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④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第一种编排〔苏教版和人教版旧版〕:①//②//③④//⑤第二种编排〔人教版新版和现行部编版〕:①②//③④⑤不同学者认为其段落编排不合理的缘由也有其不同的理由共识:1.①②段都是论证人才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应该放在一起合成一段2.③④段分为一段也不合理①②③谈的都是人的问题,而④谈的是国家的问题3.第⑤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是对全文的总结,应该单独成段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文本各段结构关系为:文中的逻辑链没有浮出水面,结论之前的“忧患〞也没有出现在文面上认为①②③谈的是“在磨炼中人才形成与被发现〞。

④是说“有人才,国家才能富强,国力才能增强,国家才能获得平安〞所以本文暗含“忧患+磨炼培养人才+国不亡〞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产生⑤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而⑤内涵已经拓展升华,已经不再单指人或国,也不再单指一人一事和一时一事,成了跨越时空的生命力极强的哲理命题了因此最恰当的分段法应是①②为第一段,③为第二段,④为第三段,⑤为第四段段意可以这样概括:第一自然段,人的生存能力在磨煉中强化开展〔或:人才在磨炼中形成〕第二自然段,人的生存能力只能在磨炼中被发现〔或:人才在磨炼中被发现〕第三自然段,国家生存能力也只能在磨炼中才能得到强化开展〔或:国家有忧患意识,才会磨炼培养人才,有了人才才能保国家不亡〕第四自然段,推出结论,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另一种观点认为文段结构关系如下:此种看法认为①②是强调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③强调的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孟子〉译注?、中华书局的?孟子?这两本书都是作为一段出现的因此,不妨让本文作为一个自然段出现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关于分段的分歧,也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文章的逻辑思路和结构层次〔二〕“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释义对于这个句子的理解,大概有以下两种:第一种,“喻〞的主语是其他人〔人们〕。

人教版教材的释义为:“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而后喻〞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现行部编版教材的释义接近杨伯峻?孟子译注?中的翻译:“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第二种,“喻〞的主语秉承前句的“人〞部编版语文教材仅对“征〞字进行了解释,解释为:“征验、表现〞其?教师用书?的翻译为:〔别人的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露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两种理解大相径庭,不少学者倾向于第二种理解从“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整句话的分析入手,这句话主要是说明人才的造就离不开主观的努力而促使一个人发愤图强,修养德行,使其成为德才兼备之人,应该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内因就是造就遭受挫折磨炼后的自身积极反省,发奋——“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外因就是别人的言行中得知造就的缺乏后再反身修德——“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因此,“色〞“声〞应该是外来的,“征〞与“发〞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别人〞由李鍌著的中国台湾中学生必修教材?国学根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一书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与第二种理解的分析一致。

书中对这句话的解读为:从“人恒过〞到“而后喻〞八句,就是针对一般人来说的一般人还未成为圣贤,自然难免犯过当他们遭逢事穷势蹙的际遇,自然会心中郁结,思路不畅了经过深思力索,终于想通了,于是奋然兴起,有所改善,有所作为当他们犯了言行之过,别人的不满、怨怒之气,或者形于脸色和眼神,或者发于声音和言辞觉察别人的辞色,于是心中有所警悟,从而知过、改正〔三〕为何用“举〞不用“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罗列了六个人的史例,共用了六个动词,除了第一句用“发〞,其余五句均用“举〞,“发〞和“举〞的意思都是被选拔任用的意思,却为何不同用“发〞或同用“举〞呢?原因何在?历史文献研究分析其原因,局部认为,是为了使句子有所变化,不单调此种说法多被否认,因为第一句不用“发〞字,句式也是有变化的如第一句末尾用“之中〞,第二句末尾用“之间〞,第三句末尾再用“之中〞更多的研究认为,其原因与孟子的正统思想有关其一,孟子这一种对所列六人的排列顺序,当然是依据他们生活的年代依次排列的但舜是儒家典籍中上古的贤明之君,而其余五人,充其量不过是人臣而已舜以君之尊,冠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