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当代大学生环境美德的实践教学方法探究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26553408 上传时间:2021-12-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育当代大学生环境美德的实践教学方法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培育当代大学生环境美德的实践教学方法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培育当代大学生环境美德的实践教学方法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培育当代大学生环境美德的实践教学方法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培育当代大学生环境美德的实践教学方法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培育当代大学生环境美德的实践教学方法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育当代大学生环境美德的实践教学方法探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培育当代大学生环境美德的实践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本文从我国目前环境质量的现状出发,结合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时代背景和我国社会发展所赋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培育当代大学生环境美德的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究。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环境美德;道德;实践教学方法:G641 文献标志码:A:2095-9214(2016)03-0184-01一、我国目前环境质量状况根据我国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水安全公益基金组织等的数据表明:我国的空气质量、土壤质量、水质质量状况仍旧存在不达标现象。在空气质量方面,“2015年2月2日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4年重点区域

2、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在74个城市中仅有8个城市的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等6项污染物年均浓度均达标,其他66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在土壤质量方面,“2014年4月17日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在中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的土地上,16.1%的土壤遭到污染,耕地的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在水质质量方面,“2014年5月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4778个中国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之中,水质优良的比例为10.4%,水质较差和极差的比例合计59.6%

3、。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水安全公益基金2015年发布的29个大中城市居民饮用水水质抽检结果显示,只有半数城市能够全部满足20项抽检指标。”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内容与任务。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将进入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中,成为各行各业的生产者、决策者,他们对自然的态度,具有的环境美德的程度,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未来的环境状况。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环境美德的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迫切任务之一。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育当代大学生环境美德的实践教学方法探究环境美德(Envi

4、ronmental Virtue, EV)是指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品德。环境美德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美德,是对传统美德的拓展与升华。当代大学生环境美德行为的培育,既靠教育也靠实践。采取以课内实践教学、课外校内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等实践教学形式培育当代大学生环境美德的实践行为。在实践教育教学环节中培育当代大学生环境美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行动上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调动师生参加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的兴趣,使环境美德内化为个体的生态良心,外化为保护人类生存家园的实际行动。1. 课内实践教学课内实践教学结合翻转课堂的方式,按照教

5、学大纲明文规定实践教学课时、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拟定一定的主题,如以“时代环境美德”为主题,制作主题PPT(要求PPT应在20张以上,主讲时间10分钟以内,授课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一到两周时间开讲。课内实践教学作品展示将以一定的比赛机制进行分初赛和决赛。先以各上课的行政班级为单位进行初赛,每班选出两个代表作品,将每个班选出的代表作品在第15周再次进行决赛PK,然后评选出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6个)。2.课外校内实践教学当今,智能手机普及范围广,当代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摄像使用方法简单便捷与智能手机的像素比较高等因素,课外校内实践教学将以现代工业发展中的能源问题

6、、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等现实背景结合智能手机的摄像功能进行开展,给出一定的主题,如以“我的蓝天我的家”为主题,以810人为小组单位,录制5-8分钟的视频短片,讲述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期间,我国自然环境变迁的历史中的人和事。课外校内实践教学成果展示由学生代表(10位)和思政课教师(10位)组成评审团,直接评选选出一等奖(3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9个)。3.校外社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以暑期社会调研专项课题的形式进行开展。利用假期时间,以社会实践调研专项课题为依托,以教师为指导主体,以学生为调研主体,以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为调研主题,设置调查问卷,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形成课题论

7、文或调研报告,然后选取10位科研能力较高的教师组成评审团,选出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6个)。 根据现实中的实际条件,将课内实践教学获奖作品与课外校内实践教学成果和校外社会实践教学的论文、调研报告等进行公开展览和汇编出版,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素材。当代大学生通过实践,亲身经历环境保护的过程,明确自然环境事物与人的道德品质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在对待自然事物的态度与行为者的道德品质本身,给隐含着“道德的”或“不道德的”的社会评价,在强化环境美德意识的同时肩负起传播环境美德的重任。环境美德的培育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这既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以引导,也需要大学

8、生个体自觉践行,只有将环境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培养出较高水平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设目标。(作者单位: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参考文献:1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杨通进译.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姚晓娜.环境美德及其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3曹孟勤.在成就自己的美德中成就自然万物一一中国传统儒家成己成物观对生态伦理研宄的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宄.2009(07).4周治华.中国传统环境伦理思想的德性伦理特征及其当代启示J.道德与文明.2010(06).5美桑德拉简费尔班克斯,环境友好型人格与环境美德面临的挑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9(5).注解:环境保护部发布2014年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http:/前瞻:2015年中国的环境会好一些吗?_中国经济_界面新闻http:/前瞻:2015年中国的环境会好一些吗?_中国经济_界面新闻http:/也有将Enviommental Virtue称为环境德性,争论焦点在于virtue是翻译为“美德”还是“德性”.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