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20系统的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应用效果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26553398 上传时间:2021-12-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120系统的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应用效果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基于120系统的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应用效果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基于120系统的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应用效果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基于120系统的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应用效果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基于120系统的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应用效果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120系统的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应用效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120系统的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应用效果(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基于120系统的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应用效果 周觉徐恩利孙军摘要 目的 研究基于120系统构建的的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卒中中心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80例为观察对象。2016年112月救治体系实施后的9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2015年112月救治体系实施前的9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院前转运和院内急救,观察组则基于120系统的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进行急救。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专科治疗时間、入院到开始静脉溶栓的时间(DNT)、并发症发生情况、致残率及死亡率。 结果 观察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专科治疗时间、患者入院到开

2、始静脉溶栓的时间(DNT)分别为(17.71.9)min、(27.17.2)min和(57.06.3)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34.4)min、(45.86.1)min和(89.07.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DNT;院前急救 R605.97;R651.1 B 1673-9701(2017)19-0089-04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acute stroke aid system based on 120 emergency system. Methods 180

3、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The 90 patients treated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6(after implement of the aid system)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90 patients treated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5(before implement

4、 of the aid system)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prehospital transfer and in-hospital first-aid, and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acute stroke aid system based on 120 emergency system. The time from reception to diagnosis, time fr

5、om diagnosis to specialized treatment, door to needle time(DNT),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disability rate, and mortality r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ime from reception to diagnosis, time from diagnosis to specialized treatment, and D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17.71.9

6、)min,(27.17.2)min, and(57.06.3)min, respectively, al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29.34.4)min,(45.86.1)min, and(89.07.2)mi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本文所有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2 研究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的院前急救、急救室会诊、专科救治的急救措施,观察组则应用基于120系统建立的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进行急救。其中基于120系统的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建立如下:(1)划分各相关科室工作内容:院前急救中心(120):

7、现场快速评估,将疑似卒中患者的信息传送至急诊科大屏幕,并电话通知;检验科:负责优先检验。影像科:设卒中优先模块,优先等级高于其他急诊申请;头颅CTA开放时间为724 h。急诊科:负责识别、开绿色通道、开检查单以及叫会诊等。神经内科:接到会诊通知后5 min内到达急诊,全程陪同,CT诊断后进入急诊溶栓床行静脉溶栓,溶栓后转送至神经内科病房观察。神经外科:适合动脉取栓者,治疗后转送至神经外科病房观察。麻醉科:导管室麻醉医师724 h待命。药剂科:在急诊科及急诊药房备溶栓药(阿替普酶)。信息科:建设“卒中优先”各环节的信息系统支持。(2)具体流程:院前120医生接到患者后现场快速评估,对疑似脑卒中患

8、者在转运车上行心电监护,并将血压、心率、心电图等监护数据通过网络传输系统实时传送至急诊科大屏幕,同时电话通知急诊科患者送达的大概时间点;患者送至急诊科后由分诊护士进行快速识别,并贴上“优先”标识,及时通知急诊医生诊治,由接诊医生询问病史并开具血液检验单、头颅CT(无禁忌证者同时行头颅CTA检查),并为家属缴费开设绿色通道,通知神经内科急会诊。急诊护士抽血并建立静脉通道(将试管放入有“优先”标识袋子,并送至检验科)。神经内科医师陪同去CT室,直接评估结果,如适合溶栓快速送至急诊溶栓床,待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后启动溶栓,使用急诊科备用溶栓药。急诊科医生评估病情,跟踪CTA结果。若无外科介入指征,溶栓后

9、转至神经内科;若为大血管病变或静脉溶栓效果不佳者通知神经外科会诊,行动脉取栓者导管室治疗后转送至神经外科。(3)对院前急救中心和我院相关科室的医生和护士进行脑卒中相关知识的宣教,拍摄微电影,并且规范院前急救护理流程。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专科治疗时间、统计入院到开始静脉溶栓时间(DNT)、并发症发生情况、致残率、死亡率。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两组患者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治疗时间比较观察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治疗时间分

10、别为(17.71.9)min、(27.17.2)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34.4)min、(45.86.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2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78%(7/9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22%(2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 两组患者致残率、死亡率及DNT比较观察组致残率、死亡率分别为8.89%(8/90)、4.45%(4/9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11%(28/90)、16.67%(15/90),观察组DNT为(89.07.2)min,对照组DNT为(57.06.3)min,观察组明显优

11、于对照组(P0.05)。见表3。3 讨论我国患有脑卒中的40岁以上患者已超过1182万,如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我国的脑卒中发病率将会呈逐渐上升趋势5-6,届时防控形势将非常严峻。同时中风患者可能会遗留有程度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语言障碍或肢体偏瘫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我市各大医院急诊科人满为患,急诊科医师处理患者的能力有限、急诊室阶段相关过多的会诊、影像学检查时间不合理、急诊室拥堵等都可能造成接诊至确诊时间和确诊至专科治疗时间延长,延长DNT开始的时间会显著增加死亡率。另外,各医院对于急性卒中患者的急救流程并不完善和通畅7-8,没有完善的交接体系,多学科之间协作能力差,也造成了患者救

12、治时间的延误。传统的院内急救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9-11,原因分析见封三图8,针对这些原因,我院建立了基于120系统的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希望能够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与病死率12。 本文观察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专科治疗时间和患者入院到开始静脉溶栓的时间(DN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了在建设该救治体系后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其主要原因是该救治体系具有顺序性、时间性以及规范性三大优势17-18,能够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救治水平,从而使得患者在发病早期即可得到合理的救治,且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家属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9-20,最终达到降低患者致残率、死亡率的目的。综上所述,基于120系统建立的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