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佛坪山茱萸种植区景观规划设计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98.62KB
约10页
文档ID:226478423
佛坪山茱萸种植区景观规划设计_第1页
1/10

佛坪山茱萸种植区景观规划设计 张郁浓 唐英 熊逸凡 张震[摘 要] 佛坪山茱萸,是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特产,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目前,佛坪山茱萸的保护传承、产品销售面临新的冲击,佛坪山茱萸产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关键期本文通过探究陕西省佛坪山茱萸种植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佛坪山茱萸农业遗产可持续发展路径与方法,以期实现佛坪山茱萸农业遗产永续[关键词] 山茱萸;景观规划;佛坪县[] TU982.29 [] A [] 1674-7909(2020)27-54-5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是我国山茱萸三大培植基地县区之一[1]佛坪山茱萸是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开发价值较高,是乡村振兴中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在当前高速城镇化进程中,佛坪山茱萸种植区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产品销售方面面临巨大危机本文通过优化佛坪山茱萸种植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以实现佛坪山茱萸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当地经济发展相协调,从而转化“农业文化遗产”为“生产力”,最终实现佛坪县“山茱萸保护、产业发展、农业增收、生活美好、生态保护”的美好乡村建设目标[2]1 佛坪山茱萸农业文化遗产发展问题一是品种混杂,良莠不齐种植区内的很多山茱萸是通过实生繁育、野生改良获得的,因长时间实生繁育,使得部分种类山茱萸性能退化,品质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山茱萸产业进一步发展。

二是空心化严重,发展动力不足因佛坪县大多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致使村落缺少发展动力,传统民俗活动和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传承断代问题,乡村青壮年流失严重使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阻碍了佛坪山茱萸农业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三是产量及价格起伏大佛坪山茱萸产量不稳固,大年产量高而市场收购价低,小年产量低而市场收购价格高,当地农民栽植山茱萸的动力受市场收购价格影响,市场收购价格忽高忽低严重锉削了种植户的积极性[3]四是技术力量薄弱,服务跟不上村庄的原住民是山茱萸培植以及经营的主力军,原住民在学习新技巧和认知新成果方面能力较弱,难以产生技术上的优势,且服务较为落后,从而阻碍了山茱萸产业发展2 佛坪山茱萸种植区景观规划设计2.1 场地区位及上位规划2.1.1 场地区位场地位于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沙窝村,总规划面积23 hm2,山茱萸种植区0.4万余hm2基地周边均为5A级景区,距离佛坪县城仅12 km,游客资源丰富2.1.2 上位规划佛坪县“十三五”期间空间布局,以产业发展为主线,以城乡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一心一带四板块”的产城融合发展布局[4],以期实现山水生态城镇与绿色生态产业有机融合佛坪全域旅游空间结构可概括为“一轴两翼三环四区”。

2.2 场地现状基地内存在为数不多的农家乐,居民点分布在西侧,主要道路分布在东侧村庄现状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有村委会、卫生所、天王殿寺庙等该村主要河流为两河,夏季为丰水期,秋冬为枯水期[5]景观资源大致分为2种:第一种,农业景观资源,沙窝村万有顷山茱萸示范区,整个示范区面积达0.4万余hm2,山茱萸植株40万株且品种优良;第二种,自然景观资源,沙窝村位于两河边缘,高差较大,呈现出“两山夹一川”的山水格局图1为规划地现场照片2.3 SWOT分析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对所要设计的基地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得出以下结果S(优势),沙窝村区域内有农业文化遗产点,且周边均为5A级景区,游客资源丰富;沙窝村临近主要公路,交通便利;村庄景观良好,特色明显W(劣势),当地基础设施不完善;沙窝村内建筑业态混杂不堪;沙窝村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教育意识不足[6];沙窝村村内山茱萸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O(机遇),沙窝村可发展特色旅游,例如,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山茱萸康养景观等,可吸引诸多游客;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扶持T(威胁),沙窝村人口老龄化严重,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村庄活力丧失2.4 总体规划设计思路总体规划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

基地规划3条相互交织的主线,以农业遗产为脉络,3线相织塑造秀丽佛坪,规划将3条主线——生态线、生活线、生产线贯穿全园,形成3条主线、1张绿色织网、6大主题片区、24处主题场所,如图3、4、5所示2.5 主题定位及功能2.5.1 生态线——遗产为魂生态线规划针对佛坪山茱萸遗产提出山茱萸动态保护、山茱萸文化演绎、山茱萸活化体验3大设计策略[7]①动态保护方面规划保护和修缮现有山茱萸种植区域,同时创造新的种植区域形成新旧山茱萸对话,打造林间漫步及景观盒子,在降低对生态最小干扰的情况下让人们进一步接近农业遗产;延续山茱萸历史脉络,同时带动其他生态效能,形成良性循环、互为作用的整体生态系统(见图6)②文化演绎方面规划设计遗产元素,通过文化演绎的方式增加参与性,使游客及当地村民更好地体验遗产文化价值,打造佛坪遗产品牌;结合文创开发完善收益模式,提供永续发展的活力;在遗产体验区建立环抱式的遗产博物馆,馆前与全息投影技术相结合,展示农业遗产时光穿越的历史记忆,并打造户外遗产讲堂③活化体验方面近期规划2.3 km南北贯通的遗产观光廊道,串联起沿线的遗产景点,促使人们可以与百年茱萸触碰;在农业遗产区可以认知农业遗产,在产业区可以体验遗产的耕作与加工[8]。

远期可开通观光火车,开展一天2班次低速清洁能源观光火车活化体验(见图7)2.5.2 生活线——遗产为源生活线规划贯彻还文于民与民客相融的理念,以原住民活动为导向,促使山茱萸种植、田间耕作、民俗乡风与寓教于乐、游艺健身等体验性活动相融合[9],让游客从多重感官感受遗产文化与民俗乡风,如图8所示基地生活线规划打造了自然教育功能、文化价值体验、生态价值体验3大板块,有机融合了村民原始性活动与游客体验性活动①自然教育板块依托得天独厚的场地资源、丰富的文化传承区位优势,通过体验式旅游空间载体,人们可在其中漫步、采摘、体验耕作、认知民居等将自然教育功能植入,丰富游客精神生活的同时增加农民就业机会②文化价值体验板块依托村庄悠久的农事生产历史,将休闲农业与自然教育相结合,通过对农业遗产生产方式的体验,结合遗产产品制作加工来丰富文化活动的体验主要打造3大文化课堂,农耕文化課堂中可进行农事体验、作物认知;遗产文化课堂中可进行遗产种植、手工作坊;民俗文化课堂中可设立文化学堂节点,人们可以学习佛坪传统延续乡愁2.5.3 生产线——遗产为源梳理研究区域内产业发展问题,生产线规划提出了2大策略,体验式旅游、产业融合。

①体验式旅游以遗产文化为基础,山体为载体,在坚守生态本底的前提下,打造“遗产景观+传统风貌+自然风光”并行的体验式旅游模式[10]设置假日特色体验一日游与休闲度假多日游,一日游中可以参观遗产、品尝特产、茱萸体验等活动;多日游可进行漫步骑行,农事体验、山间游览等多种体验方式,如图9所示②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提出“生产+”模式,如图10所示第一产业中丰富产业链,利用立体农业山茱萸+花卉+药材以及水产品高效混养等措施,丰富产业链的同时为第二产业的产品加工提供丰富的原材料产品,并为第三产业提供体验性活动和生态科普自然空间第二产业中对特色产品进行加工包装,并通过电商对外销售以及开展山茱萸主题工艺品超市,提高产品附加值[11]第三产业中规划生态化乡村旅游延续山茱萸农业文化遗产,为体验式生态旅游提供背景支撑,通过规划设计提出遗产景观、养生体验、文创收藏、自然景观、自然教育及节庆民俗等特色景观体验节点通过重组产业结构使一二三产业相辅相成融合发展3 结语关于佛坪山茱萸种植区的系统性规划设计,主要以遗产为脉、3线相织塑造秀丽佛坪为出发点,将3条主线——生态线、生活线、生产线贯穿全园,促使园区变身遗产公园;遗产游览漫步道贯穿全域,与24处主题场所一起演绎不同新旧融合,打造了丰富的空间场所;公共活动空间及重点设施散落排布;遗产特色凸显人们在富有韵律变化的地形中引发对生活的无限遐想,在焕发新生的遗产中与百年茱萸触碰,在遗产公园里漫游、嬉戏、尽情享受遗产地的自然乐趣。

农业遗产历经百年发展,遗产公园文脉传新[12],对佛坪山茱萸种植区进行景观规划设计,能促使农业遗产保护和生活发展需求融于一体,可有效展现历史顺应未来发展趋势的动态画卷参考文献[1]杜建奇,余艳萍.对佛坪县发展山茱萸产业的思考[J].陕西林业,2009(4):13.[2]曹幸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0-24.[3]陈海鹰,曾小红.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乡村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探讨:以海口龙鳞村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1(14):157-160.[4]梁亮,张利赟,刘晓峰,等.陕西佛坪山茱萸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实践[C]//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研讨会,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浙江省科技厅,2004:12-14.[5]宋婕,梁亮,闫亚平,等.陕西佛坪山茱萸规范化种植基地适宜性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5):9-13.[6]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J].资源科学,2010(6):1015-1021.[7]闵庆文,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J].资源科学,2009(6):914-918.[8]闵庆文,孙业红,成升魁,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J].經济地理,2007(05):856-859.[9]朱海艳,段玲玲.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发展研究:以佳县赤牛坬村为例[J].榆林学院学报,2018(1):91-97.[10]朱毅,刘滨,康小兰.农业文化遗产地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PEST分析:以崇义客家梯田为例[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9(5):95-99.[11]张永勋,何璐璐,闵庆文.基于文献统计的国内农业文化遗产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17(2):175-187.[12]张会姣.浅析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效应创新[J].中国农业信息,2016(22):20-21.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