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驱注入技术摘 要:大庆油出聚驱驱替对象转向渗透率更低、层间差异更大的簿 差油层后,由于薄差油层对中、高分子量聚合物的适应性较差,采用同一 种分子量的聚合物驱替,造成了薄差油层注入怵]难、动用程度低,影响聚 驱开发总体效果,聚驱分注技术面临着解决聚合物分子量与油层渗透率严 重不匹配的挑战为此,研究了聚合物驱单管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可 实现高渗透率油层控制注入量的同时降低粘损率;低渗透油层适当降低分 子量和粘度,并在注聚区块开展了现场试验,见到了明显效果关键词:薄差油层 聚合物分注 分质分压 注入压力一、聚合物驱分质分压注入技术的提出随着大庆油出开发的不断深入,三次采油已成为提高采收率、保持油 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耍技术手段大庆油田聚合物驱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开始工业化推广应用,目前大庆油田已成为世界上聚合物駆油规模最大的 油田大庆油田属于非均质多油层砂岩油藏,层间渗透率级差对聚合物驱效 果影响较大,虽然聚合物有一定的调整剖面的作用,在渗透率级差大于2. 5 时,采收率下降速度加快但另一方面,聚合物相对分子量与油层渗透率 的匹配关系研究表明,当一套层系注入一种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时,一套 层系的层间渗透率级差就不能太大。
如果层间渗透率级差较大,低渗透率 油层的渗透率太低,就会造成聚合物堵塞或注不进低渗透率油层,从而影 响聚合物驱效果现场应用表明:主力油层聚驱结朿后,聚驱驱替对象转向二、三类油 层,由于二、三类油层渗透率低,随着吸附捕集作用增加,阻力系数增大, 使薄差油层渗流能力大幅度降低,动用程度低由于薄差油层对中、高分 子量聚合物的适应性较差,采用同一种分子量的聚合物驱替,造成薄差油 层注入困难、动用程度低,影响聚驱开发总体效果研究表明,在厚度比例较大的情况下,当渗透率层间渗透率级差M2. 5 时,需要进行分层注入来缓解层间矛盾,当渗透率级差25时,不仅要对 分层注入量进行调整,同时还耍考虑聚合物降低注入低渗透层聚合物分子 量的问题,即实现聚合物驱分质分压注入聚合物驱分质分压注入就是对高渗透层注入高分子量聚合物,同时通 过降低注入压力来限制注入量;对低渗透油层注入低分子量聚合物,以增 加聚驱控制程度聚合物驱分质分压注入可实现对注入量和分子量的双重 调节,在不降低高渗透层聚驱效果的同时,有效增加聚合物分子可进入的 低渗透油层孔隙体积,从而提高聚驱控制程度,提高聚驱总体开发效果该项技术属于世界领先,并于2006年12月13 口获得了国家发明专 利(聚合物驱多层分注井井下分子量、流量控制装置,专利号: ZL200410043755. 6o二、聚合物驱分质分压注入的心脏:聚合物驱多层分注井井下分子量、 流量控制装置聚合物驱分质分压注入技术的核心部分是聚合物驱多层分注井井下聚合物分子量、流量控制装置。
聚合物驱多层分注井井下分子量、流量控 制装置由井下偏心工作筒、分子量堵塞器及压力堵塞器组成实际应用中, 可根据层段性质,通过投捞选择分子量堵塞器或压力堵塞器,从而实现对 分子量或注入量的控制偏心工作筒采用上定位方式,导向体安装在上部 上下接头与偏心主体通过螺纹连接,销钉定位偏心主体由中心管与偏心 管焊接而成偏心主体中心管内径为e48mm,供井下工具和仪器通过并进 行测试偏孔直径为4>31. 5mm,位于主体中心管侧面各级偏心工作筒的 几何尺寸相同,分层级数不受限制该分注管柱总体结构为偏心分注形式,使用时不受级数限制,采用同 一投捞工具投捞堵塞器,可实现任意层的投捞、控制,适合于二、三类油 层层间矛盾大、分注层段多的特点三、 分质分压注入后压力的变化北1-T 3-P24井分质分压注入后压力上升2. OMPa,统计同区块同期3 口分压注入井情况,分注后压力平均上刃-2. OMPa,与该井分质分压注入后 压力上升值相同分析认为:低渗透层段注入低分子量聚合物后,聚合物 分子量与层段性质匹配趋于合理,使实际注入压力较高分子量时降低了一 定幅度,导致分质分压注入后注入压力上升幅度与分压注入基本相同。
四、 现场应用情况五、 结语综上所述,聚合物驱单管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首次实现了聚合物驱 多层分质分压注入,对提高油田聚合物驱开发效果有重要意义,在提高资 源利用率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该技术填补了国内外聚合物驱分质分压 注入技术方面的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参考文献[1] 陈晓红,段宏;聚合物单管多层分注技术原理及应用[J];大庆石 油地质与开发;2004年04期.[2] 裴晓含;段宏;崔海清;梁福民;杨万有;;聚合物驱偏心分质注 入技术[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05期・[3] 程杰成,王德民,吴军政,李群,李建路,胡志辉;驱油用聚合 物的分子量优选[J];石油学报;2000年01期.[4] 刘合,袁涛,李金玲;聚合物驱井下单管分注技术[J];石油学报; 1999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