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红钢城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225970752 上传时间:2021-12-1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64.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武汉市红钢城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湖北省武汉市红钢城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红钢城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武汉市红钢城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武汉市红钢城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1题。淡之美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一位年轻的女孩子,从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如果浓妆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了。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地无声,容易被人接受。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

2、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的,要比画出的,更耐思索。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的韵味犹存,似乎更难。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

3、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这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的各式各样繁复的感情关系。你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

4、可以洒脱些、轻松些。譬如交朋友,好得像穿一条裤子,自然是够浓的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肯定是百分之百地淡了。不过,密如胶漆的朋友,反目成仇,又何其多呢?倒不如像水一样地淡然相处,无昵无隙,彼此更怡洽些。太浓烈了,便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尤其落到自己头上,一旦要一张什么自画像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的。做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世。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

5、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18文章第段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_19文章第段中“没画出的,要比画出的,更耐思索”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4分)_20如何理解第段“”一旦要一张什么自画像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这句话?(4分)_21通读全文,作者写了哪些方面的“淡美”?你如何看待作者的“淡之美”?(6分)_参考答案:18、衬托、比较 形象地说明“淡”是一种本色自然之美,能留下更丰富的想象余地;从这种例子写起,能给人浅

6、显生动的印象,有利于循序渐进地表现主题。19、“画出的”是定形的,除了眼前的具象外,很难引起人们更丰富的想象,“没有画出的”却能包含多种可能,给观众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能烘托出更优美的意境。这是从绘画的角度说明“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的。20、表明了作者要追求一种对名和利、得和失、成和败淡然处之的生活态度。21、作者围绕观点(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先谈人形象的淡之美,再谈自然、艺术、人类生活的淡之美,最后谈人生追求的淡之美,内容上层层递进。(自己的看法)同意作者的观点可以,喜欢浓烈、艳丽、张扬的美也可。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浓重的痕迹。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

7、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

8、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

9、,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腐、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

10、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

11、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外在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以韵文形式诞生的竹谱专著。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2

1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D白居易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

13、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D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已确立了牢固的地位。参考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2016年9月25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的洼坑中落成启用。不同于其他观测宇宙天体的望远镜,射电望远镜接收的是肉眼看不到的射电波。虽然近年我国已建成5座口径从25米到65米不等的射电望远镜,但是,与美国的305米口径和德国1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相比,我们的观测能力还非常有限。FAST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探测异常灵敏。与世界上最先进的望远镜相比,其综合观测能力提高了约10倍,将在未来10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