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汉南育才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225970641 上传时间:2021-12-1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0.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武汉市汉南育才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湖北省武汉市汉南育才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汉南育才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武汉市汉南育才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武汉市汉南育才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2、,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世界的知识的感知方式。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事实世界的一个“类”。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

3、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通衢大道,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

4、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须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我们从汉字本身除了能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比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

5、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B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滋蘖,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C在古代汉字中,“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思维特征。D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如指食物时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2下

6、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汉字的分类中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对于世界的知识的感知方式,分类的依据是现象与事物的表象,这种分类方式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分类方式。B象形的“初文”是汉字衍生的根基,作为义符,每个“初文”都能提示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汉字的大体意思,后来又被视为该类汉字的“部首”。C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体现了汉字归类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系联的特征。D“役”字原不从“彳”,后来才以“彳”为义符,因为“彳”是通衢大道的象形,所以人们看到“役”字就会产生从役之人奔波于路上的联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

7、字既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反过来又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的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就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B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因而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某个意思时,无须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C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无须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汉字具备了强烈的象形性。D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等,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参考答案:1D解析 “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表述不当,原文第二段是“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另外根据第三段“例如木作为初

8、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两处可知,“木”便是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2C解析 曲解原文,“进而引申出,再引申出”表述不当。原文所说的几种引申情况彼此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选项所说的一脉相承的串联式的关系。3C解析 “无须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理解有误。原文只是说中国人“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并不表明“无须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撰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公布了一组数据,意味着“十三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回看历史,以7亿多贫困人口为起点,中国

9、在这场战役中已经艰苦奋战将近40年;面向未来,到2020年,中国现存几千万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战争中,中国成绩斐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4335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指的是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下降到45。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快,这么大规模的减贫。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对此,纽约时报评价,极端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主要应归功于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赫芬顿邮报则指出,世界减贫成续“最大的功劳来自中国,归功于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政府在

10、改革方面做出的努力”。(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材料二: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当下,广西正蹄疾步稳行进在精准扶贫路上:2016年投入160多亿元发展产业;建成2万多公里通达村屯的道路基础设施,推动旅游扶贫;特色种养富民兴业;金融措施激发贫困户致富内生动力2016年,广西全区减少贫困人口111万人,减贫人数全国第一,减贫速度25%,列全国第二,943个贫困村和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蒋家柏介绍,全区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755万人减少至2016年末的34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8%降至7.9%。2017年,广西立下军令状:

11、70万贫困人口、900个贫困村和6个贫困县计划脱贫摘帽。(摘编自精准脱贫路越走越宽)材料三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現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他说,我国坚持分类施策原则,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并特别指出了“五个一批”脱贫手段。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多贵认为,消除贫困在于执政者的责任感和决心。中国政府不仅有坚强的决心,还能够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全力推动扶贫攻坚工作。(摘编自新华网)材料四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是我们全民都必须参与其中的“战斗”。但是在一些文化落后的地区

12、,还有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意识。他们或是每天“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不求进取,安于现状,“等靠要”思想严重;或是自身没有技术、资源、劳动力等,只能被动地接受政府的补贴或者一些好心人、慈善机构的救济,这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减缓了脱贫的速度。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与文化贫困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这场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必须要除去文化贫困这条“拦路虎”。文化贫困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具有塑造人、改变人的作用,它可以改变人们的思想,让人产生强大的内生动力。在文化贫困的地方由于信息闭塞、思想守旧、不了解时代的发展,他们大都视野狭窄、观念滞后,或觉得生活本就是这样,或觉得自己无须奋

13、斗政府会帮自己,或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如此贫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现状。文化贫困造成年轻人没有闯劲,年长者不能正确教育好下一代,因此造成恶性循环,使该地区更加贫困,这也是造成很多地区不能脱贫的内在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文化扶贫力度,激起贫困地区人民想要探脱贫困的内生动力。(摘编自王显琴脱贫攻坚也须脱文化的“贫”)7. 下列关于扶贫脱贫攻坚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2013年至2016年我国农村脱贫人数逐年增加,每年脱贫人数均在1000万以上,2017年脱贫人数也预计在1000万以上。B. 2016年农村贫困发生率降到45,剩余农村贫困人口4335万,其中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广西

14、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C. 广西在精准扶贫路上取得可喜成绩,2016年有111万贫困人口脱贫,减贫人数全国第一,减贫速度全国第二。D. 在一些文化落后的地区,很多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等靠要”思想严重,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脱贫需要全民参与。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曾经有7亿多贫困人口,预计到2020年我国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其中2016年是脱贫攻坚最为关键的一年。B. 2016年广西采取政府投入发展产业,建设道路基础设施,推动旅游扶贫,特色种养,金融激励等措施进行精准扶贫,成效显著。C. 纽约时报认为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是极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赫芬

15、顿邮报则不同意这一说法。D. 贫困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障碍,这是因为贫困地区的人没有想要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9. 我国在脱贫方面有哪些举措与思路?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参考答案:7. A 8. B 9. 举措:(1)国家确立扶贫攻坚目标,坚持分类施策原则,采用“五个一批”脱贫手段。(2)实施精准扶贫,地方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思路:(1)制定脱贫工作计划,逐步消除贫苦。(2)进行文化扶贫,改变文化落后地区贫苦人口的思想观念,激发他们想要脱贫的内生产力。【7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扶贫脱贫攻坚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从2013年至2016年我国农村脱贫人数逐年增加”错误,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并非逐年增加。故答案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和推断文意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选项A,“期中2016年是脱贫攻坚最为关键的一年”于文无据。根据对原文的理解从现在至2020年要彻底摘除贫困的帽子,所以说这期间的几年都属于关键的年头;选项C。“赫芬顿邮报则不同意这一说法”错误,从原文中可以知道赫芬顿邮报与纽约时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