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科经局新编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安排甄选

上传人:幸*** 文档编号:225897809 上传时间:2021-12-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科经局新编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安排甄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区科经局新编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安排甄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区科经局新编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安排甄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区科经局新编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安排甄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区科经局新编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安排甄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科经局新编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安排甄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科经局新编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安排甄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科经局新编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安排甄选2021年,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和工业强区战略,紧紧围绕市、区制定的目标任务,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为实现创新发展和经济稳定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现将重点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一、2021年重点工作开展情况(一)强化政策引导,工业经济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坚持创新驱动和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在深入贯彻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同时,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编制区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区关于壮大基础产业集群和完善新兴产业链实施方案等专项政策,指导全区工业转型升级,重点

2、打造绿色建材产业集群,着力完善高端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三条产业链。为支持工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一群三链”,修订并执行区关于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若干政策,在高企认定、高产入规、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对企业创新活动资金投入的扶持力度,为我区工业经济实现量质并升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年已经完成区级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496.79万元奖补资金的申报审核拨付工作。(二)强化创新驱动,工业经济发展活力逐步提升一是扎实抓好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开展高企三年倍增计划,按照高企申报要件,对辖区内企业进行对标对表、分类指导。2021年,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3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家,申报成功6家,全区高企总数

3、将达到20家。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22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1%。着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2021年1-9月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呈逐月收窄趋势,力争年底实现正增长。二是持续推进产学研用金深度合作。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用金深度合作,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今年,组织艾特斯电力与沈阳工业大学,摩兰科技与工程大学,康美绿筑、宝创电子、圣方机械分别与师范大学,中煤远大与建筑科学研究院,蓬达食品与科技学院,科宝生物与滁州学院、大学新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9项。盛大公司与市建投联合成立硅基、新材料等产业基金

4、,助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晶科技获得新材料、中小企业基金约1亿元的资金扶持。三是实施科技项目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中煤远大获得省级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支持资金80万元;合鸣农业装备申报的2021年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已公示,拟获得省级支持资金180万元;科宝生物、宝创获得市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奖补资金30万元;金龙机电等9家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奖补资金244万元;康美绿筑引进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外国博士后1人,申报省级引智项目并入外国专家库。2021年,技术合同吸纳额达1.76亿元,技术输出额达2.27亿元,预计全年可登记科技成果60个。四是引导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和技术交流合作。2021年,金龙机电获评省数

5、字化车间;科宝生物获评第四批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省级2021年新产品、市消费品工业“三品”示范企业;锂动芯科技获评省数字化车间、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市优质小微企业和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宝创电子的人脸识别监控智能比对分析云平台获评省省首版次软件;传化公路港获评省第七批信息消费体验中心;中煤远大等4家企业获评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金龙机电等8家企业获评市第一批上云企业;恒兴建材、华星选矿科技和龙鑫建材已经实施机器换人,并申报省市政策奖补资金,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逐步提高。(三)强化稳中求进,工业经济发展实现平稳运行建立新增规模企业培育库,实行月调度机制,对达到规模企业标准的及时指导申报,

6、预计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对规上采矿业、电力行业、制造业中的重点企业进行重点监测,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实施企业每月27日预报制度,提高经济运行的稳定性。1-9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预计全年增长速度在10%左右。(四)强化项目带动,工业经济发展后劲逐步增强坚持问题导向,一是加大对千锂鸟新能源科技、小精灵电子、乐源半导体、和晶科技等在建工业项目调度力度,确保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全力缩小工业投资、技改投资下降幅度。二是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推动国晟光伏、卓鹏新能源、泰润体育用品、国安电力储能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由于平山电厂二期于去年已基本完成全部投资,造成去

7、年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基数较大,而今年纳入统计的投资项目体量较小,缺乏大体量的工业项目来补充、替代平山二期投资,预计,全年工业投资将下降40%左右、技改投资下降60左右。(五)强化绿色发展,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变严格制定电力、非煤矿山等重点耗能行业、企业节能目标任务,强化企业节能降耗的主体责任,确保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目标实现。开展全区砖瓦窑厂整合提升摸底工作。加强对全区新型建材厂的环保监督检查,全部安装环保在线监测系统。国安电力机组水源置换相关改造工程化水闭市水系统EPC工程完工,长源煤矸石公司2x6MW汽轮机组通流结构技改项目稳步实施。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推动企业绿色发展。金龙机电获批省

8、级绿色工厂,正申报国家绿色工厂。推动中煤远大、华星选矿科技等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建设。(六)强化主动作为,工业经济发展举措落实到位一是扎实推进“僵尸企业”清理工作。今年以来,在巩固完善好前期“僵尸企业”清理处置工作的基础上,依托“僵尸企业”清理处置工作联动联席会议,逐步建立健全了动态管理、常态化推进的长效工作机制。紧盯年度力争盘活1000亩土地的目标任务,按照兼并重组、整体收购、破产清算三种方式,扎实推进僵尸企业处置工作。1-9月份,全区已清理处置“僵尸企业”10家,盘活土地992.42亩,新增就业岗位500个,纳入规模企业1家。二是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活动。走访企业80家/次,开展集中政策宣讲

9、、座谈会、企业进高校等活动10次。在走访、调研企业过程中,注重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办结问题20件,全力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难题。二、存在问题一是产业体量较小、结构不优。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和产值均只占全市总数的10%左右。同时,工业经济结构不优,电力行业比重较大,新引进的招商引资项目尚没形成有效竞争力,新动能贡献率低,拉动力不强。二是产业集中度低、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原因,现有园区较为分散,园区基础设施投入虽然很大,但整体水平还有欠缺,且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形成产业集聚,影响了区委、区政府培植的电子信息、绿色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壮大。经开区“一家独大”,

10、三镇一办动力不足。三、2022年工作思路(一)抓长远,积极寻求工业发展“新路径”围绕促进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落实区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和区关于壮大基础产业集群和完善新兴产业链实施方案,坚定不移以“一群三链”为抓手,围绕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壮大绿色新型建材产业;围绕和晶智能科技、金龙机电、新骏电子、摩兰科技、华星选矿等优质企业,逐步发展完善高端制造产业链;围绕电芯制造、pack封装、锂电池应用等关键环节,积极培育电动自行车、摩托车产业,不断丰富延伸新能源产业链;围绕大数据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智慧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稳步提升数字经济

11、产业链。(二)抓调度,有效应对工业发展“新变化”围绕GDP核算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时转变工作思路,调整工作举措。继续实施企业每月27日预报制度,保证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持续强化规上工业企业申报。紧盯千锂鸟新能源、乐源半导体、小牧马科技、小精灵科技等企业,倒排时限,按月调度,应入进入。预计2022年新增规模企业12家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三)抓投入,切实增强工业发展“新引擎”着力加强和晶科技、鑫成功陶瓷二期、东大机器人基地等在建项目的调度,促其早投产;着力推动茂盛达电子、PACK智能小家电等已签约工业项目尽快开工建设,为实现年度工业投资计划提供支撑。加快推进技术改造,更新完善

12、技术改造项目库,加强跟踪服务,鼓励、引导企业实施设备、技术改造升级,拉动工业投资体量,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四)抓服务,主动适应工业发展“新需求”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企业防疫物资储备到位,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常态化推进“僵尸企业”清理工作,建立清理处置动态资料库,有序、扎实推进。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活动,跟踪督查政策落地情况。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更加突出积极作为和责任担当,进一步提高工作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中。(五)抓创新,增强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寻求探索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

13、所合作方式,引进或者共建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肥沃的土壤。有序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力争高企达到3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稳步提升。探索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产学研开放合作新模式,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在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协同与互动,力争建设专业化、精准化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六)抓人才,储备区域高质量发展“新智库”优化创业就业环境,完善保障和激励创新的分配制度,强化园区综合服务功能,为人才引进提供服务支撑。引导企业转变思想观念,敢于用高薪引进专业人才、高端人才,要切实把人才引进作为改进产品、优化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探索年薪制、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效益分享比例,努力实现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构建有利于人才培育的体制机制。完善和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推进省高层科技次人才团队来淮创新创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