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边塞诗专题教学设计详解

上传人:创飞 文档编号:225892046 上传时间:2021-12-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编)边塞诗专题教学设计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可编)边塞诗专题教学设计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可编)边塞诗专题教学设计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可编)边塞诗专题教学设计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可编)边塞诗专题教学设计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编)边塞诗专题教学设计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编)边塞诗专题教学设计详解(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教学目标:边塞诗专题教学设计1. 了解边塞诗常用的意象和典故, 体会边塞诗几类常见的思想感情。2. 分析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3. 归纳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分析意象、把握感情 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二、概念: ( 1)边塞诗是指以 歌咏边塞军旅生活 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 2)边塞诗的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三、边塞诗的特征(1) )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2) )意象宏阔:盛

2、唐主要是以乐观高亢、豪迈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晚唐宋多感慨、悲愁之意(3) )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4) )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四、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1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2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3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碛西轮台 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4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5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

3、阔、广阔6 、边塞诗中常见的典故:李广的典故、燕然的典故、玉门关的典故、楼兰的典故五、边塞诗的风格: 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六、表达的情感内容1、边塞诗的主题盛唐: 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 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中晚唐诗: 国势开始衰微, 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 悲凉、感伤。“碛里

4、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2、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a 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b 表现战士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将士英勇威猛的赞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c表现连年征战的残酷,表达对战士及其家属的同情。或从十五北防

5、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杜甫)d 批评边将无能、腐败,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e 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f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g 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h 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七、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对比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 主旨更突出,感受更深切,区别更鲜明。衬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

6、龄)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表达效果: 渲染气氛、 烘托情感(正衬: 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附加: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对比:把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进行比较。(无主次之分,双方分量相等,不分主次,共同表现某种思想和意境。)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居于次要地位,用来陪衬主体,突出主体,两者主次分明。)虚实结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表

7、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等效果用典(常用典故:李广的典故、燕然的典故、玉门关的典故、楼兰的典故)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八、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九、赏析边塞诗的一般方法1. 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2. 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3. 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如: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

8、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总结鉴赏流程:提出观点内容分析(景物特点)诗人情感(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表现手法)。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之边塞诗燕歌行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写作背景高适(约 700-765 )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 世称高常侍, 与岑参并称, 盛唐边塞诗代表作家。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写作背景:高适是个非常自负、功名心极强的诗人,性情狂放不 羁,好交结游侠。 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侯的理想和热情,促使他不畏艰险,两次北上蓟门, 所谓“北上登蓟门, 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 慨然思卫霍”想像汉代大将卫青、

9、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侯。尽管这种愿望当时落了空, 但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使他能在第一次北上归来后,于开元二十六年()创作出了极负盛名 的边塞诗力作燕歌行。知识链接: 这里的“ 行”和李白梦游天姥 吟留别中的“ 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及白居易长恨 歌中的 “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 的一种体裁 ,均属“ 歌行体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地战争之事和征夫思妇相思之情。二、沉浸阅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 划出诗中描写边塞景物的句子, 说说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2.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分别写哪种人?什么手法? 表达什么情感?3. “大漠穷秋塞草腓,

10、孤城落日斗兵稀。”这句诗歌描写什么景?有何作用?4.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分别写哪种人?什么手法? 什么感情?5.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如何理解“岂顾勋”?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知识链接(1) 作者及背景简介: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郡望南阳。曾祖父文本、伯祖长倩、伯父羲皆以文辞致位宰相。 参少孤, 从兄读书, 能自砥砺。天宝三载进士及第,因曾做过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 读之使人感激。 ”(沧浪诗话 )(2)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任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这期间, 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

11、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有一次,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岑参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3) )艺术特色a. 夸张、反衬和细节描写,以环境的艰苦反衬战士的斗志,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b. 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他的边塞诗,这一特色非常突出。c. 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d. 风格:雄浑豪壮。二、沉浸阅读,思考以下问题。1. 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自然环境?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请抓住“吼”“乱”两个关键词,揣摩风的特点及描写的作用。3. “马毛

12、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在这几句诗句中诗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牛刀小试1. 阅读诗歌,请按要求回答问题: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2. 阅读诗歌,请按要求回答问题: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问: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使至塞上王 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试分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表现手法。体会“直”和“圆”的妙处,并作简要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