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深化城市统筹发展的思考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25822997 上传时间:2021-12-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兴市深化城市统筹发展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宜兴市深化城市统筹发展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宜兴市深化城市统筹发展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宜兴市深化城市统筹发展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宜兴市深化城市统筹发展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宜兴市深化城市统筹发展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兴市深化城市统筹发展的思考(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宜兴市深化城市统筹发展的思考 周喆孙春燕摘要:宜兴在苏南地区属农业大市,目前已呈现出率先突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制约的良好趋势,总结和探讨宜兴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不仅对全省,而且对全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通过对宜兴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的实证分析,提出了积极的城市化政策和农村市场化改革的措施。关键词:宜兴市;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对策:F127:A:10041605(2009)0809010805宜兴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宜兴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发端,率先在农村内部进行统筹工农利益矛盾的实践。在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互动并举、加速推进的新时期之后,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宜

2、兴凭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积累起来的优势,较早地统筹城乡发展,实行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以“三化”破解“三农”难题,逐步建立公平和谐的新型城乡关系,开拓了工农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一、积极探索:宜兴城乡统筹发展之路城乡统筹在宜兴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渊源。从历史上看,以“鱼米之乡”著称的宜兴农村不仅以其发达的农业承载了密集的人口,而且催生了建材、陶瓷、轻纺、冶金、机械、化工等民族工业,滋养了星罗棋布的城镇和乡村,粮食、货物、资金、人口在城乡间自由流动,造就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紧密联系和良性互动。同时,深厚的农耕文化,崇尚教育,重视安定有序、贫富相济、均等和谐,这已经成为宜兴推进城乡统筹

3、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渊源。改革开放以来,宜兴经济迅猛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72亿元到2008年的600亿元,年均增长18.5。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O.65亿元到2008年的88亿元,年均增长17.5。宜兴逐步由协调工农矛盾走上了统筹城乡发展之路。纵观宜兴发展之路,大体经历如下演变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70至80年代,特别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以乡镇企业的率先崛起为契机,宜兴农民在田少人多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开始了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乡镇工业的比重是五分天下有其四,大批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

4、三产业转移。1987年,宜兴仅村办工业产值就达11亿元,比1978年增长15.3倍,平均每年递增30.45,吸纳务工农民11.92万人。同时在农村内部,在集体经济组织的体制框架内,集中使用乡镇企业上缴利润加上按一定比例提取的企业利润,采取“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形式和制度,协调务农与务工收益悬殊的矛盾。特别是到了80年代后期,宜兴开始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探索,一方面让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另一方面,在农村集体经济内部实行工农分工,建立“农业车间”,1986年都山村率先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以工补农”相结合,将全村四百五十多亩土地集体耕种,建立“农业车间”,增加了农业收益,同时也为农业机械

5、的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展开,随着外向型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工业园区的建立,宜兴逐步走出了以城镇(包括开发区)为载体的城乡工农联动发展的新路。1992年宜兴乡镇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了包括股份合作制、公司制改造、租赁经营和产权转让、拍卖出售等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1998年,全市乡镇企业总数达4684家,工业总产值329.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1.37,工农业总产值的84.33,宜兴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厚实了镇村财力,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而且突破了就农村内部协调农工矛盾的局限

6、性,开始以工业化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期。第三阶段,新世纪以来,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迅猛提速,以园区经济为标志,大量引进国外的技术、资金、项目,带动全市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出现了以城带乡的喜人局面。2007年宜兴地区生产总值505.06亿元,人均GDP达到6500美元,宜兴新一轮发展将以城市化带动型为主,通过城市的辐射,带动农村城镇化;通过农村城镇化带动产业集中化,进而带动农村劳动力的新一轮非农化,现在的宜兴正处于一个城乡统筹加速推进、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新阶段,具备了进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良好基础。1,初步实现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2006年底

7、,宜兴全面小康的达标率达到92,老百姓对总体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认可度高达73,位居第二批全面小康达标县之首。先后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生态示范区。2008年,宜兴市成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2,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2007年,财政总收入69亿元,增幅超过无锡市平均水平,城市化率已达到55.5,2007年一、二、三产业结构为3.61:59.39:37.00,全市综合实力和基本竞争力稳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宜兴正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迈进的阶段。根据城市化一般规律,城市化水平在3070的时期是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宜兴具有了加速推

8、进城乡一体化的条件。3,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也进一步非农化农业生产结构(农、林、牧、渔、服务业)1978年为85.3:1.8:11.7:1.3:1.8,2007年为49.5:5.3:15.9:26.8:2.5,农村劳动力从一产转向二、三产业的比例越来越大。目前,宜兴市从业人员60.84万人,从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由1978年的49上升为57.49;农业与非农业就业结构1978年为69:31,2007年为23:77。实施农民培训工程,从2003年至2006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8万人。农村几乎家家有人在外务工经商,2007年官林镇农民就业率高达95。4,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传统农

9、业向高效、生态为特征的现代农业转变近年来,我市的农业改革不断深化。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5家,组建各类土地合作社100家,建成树级股份合作社50家,培养各类农民经纪人9000余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00余家,建成10家具有农业特色、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的农业示范园区,发展100个具有区域特色产业优势、布局合理的农业特色村,重点建设十大农业重点产业化基地。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高效农业为依托,以产业化经营为龙头,农民经纪人为主体,大型农业批发市场、主产区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为主渠道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以及直销、配送和网上营销为补充的农产品经营网络,使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了新飞跃,使

10、现代农业建设得到了新推进。5,农民收入逐年增长,农民生活由“生存型”向“小康型”跨越30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725元,增加到2007年的9050元,增长了71.4倍,年均增长16.1。2006年宜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的达到46.8,2000元以下的只有4.2,基本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超过无锡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低收入农户的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农民平均增幅8个百分点以上。工资性收入持续增收,2007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5558元。是1983年的34.5倍,年均增长15.8。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61.4,比1983年提高22.6个

11、百分点。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发展迅速,2007年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纯收入达1342元,年均增长18,农民致富渠道更趋多样化,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由1983年的53.9下降到2007年的40.6,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走向小康。住房日趋宽敞舒适,由1983年的17.8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43.8平方米,84的农户住房拥有卫生设备,72的农户炊事使用液化石油气,100农户饮用安全卫生水。据调查显示,宜兴市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电冰箱72台,彩电145台,洗衣机92台,空调88台,热水器70台,摩托64辆,家用计算机22台。数据表明宜兴农民生活已经从温饱跨进了小康。6,政府的财税政策向农业和农村倾斜

12、,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近年来,宜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措施,按照“多予、少取、放活”基本方针,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大支持以农村道路、水利、能源节约利用、环保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综合能力建设,重点支持现代高效农业,大力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投入。2004年减免农业税,同时实现包括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人员企业养老保险。积极实施对农民种粮良种、农资综合增资补贴以及农业机械各项补贴政策,从2002年至今,我市直接投入新农村建设的

13、资金累计已超过百亿元。二、政策引导:城乡统筹发展的改革之路宜兴突破二元结构、走向城乡协调发展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是与苏南其他地区相比差距也很大,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制约因素和面临的问题还很多。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准确把握农村改革的历史方位,明确提出建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制度,随着国家一项项措施出台,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步伐将不断加快,宜兴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将不再遥远。1,要充分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难题,要充分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这对宜兴来讲也不例外。一是城乡分割的

14、二元体制尚未完全打破、体制性障碍仍然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二是县域经济相对周边地区比较薄弱,城乡统筹的经济基础有待增强,转型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环境保护的压力日益加大,社会保障的矛盾比较突出。三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任务艰巨。特别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征用补偿、农民教育及劳动就业权利、民主选举权利等方面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农民医疗、养老、救助等社会保障与城市有较大差异,这和农村公共产品投入财源不足直接有关。五是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引起农村“失血”状态严重,主要是资金、劳动力、土地等优质资源不断进入城市,导致农村发展资源贫乏,农业兼业化、粮

15、食副业化、农村空心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日趋明显。六是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仍然缓慢,进入工业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业劳动力不超过劳动力总数的15,而目前我市是23,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占19.6,初中文化程度占67.2,高中文化程度占12.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O.3,这反映了农民整体素质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七是农业的比较效益偏低,吸引资本投入的成本较高,农民增收缓慢,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涨,农业生产效益继续下滑。八是农业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落后,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导致一些农户的土地不愿流转,土地流转的困难使农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

16、集中度难提高,农业生产仍以小农户为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交易方式落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产业链的各环节基本分离,农民与龙头企业之间缺乏公平对话机制。九是农村持续发展与农村环境污染存在矛盾,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和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直接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十是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金融需求多元化与农村金融供给单一化、同质化的矛盾突出,农村金融服务严重不足,金融网点覆盖率低,小额贷款难且价格高。情况表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克服前进的困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统筹思路上、体制机制上以及政府层面上不断创新。2,用更积极的城市化政策引导城乡统筹发展怎样才算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关键要使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