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静女》彭如静教案教学设计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上传人:1992****829 文档编号:225523767 上传时间:2021-12-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静女》彭如静教案教学设计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静女》彭如静教案教学设计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静女》彭如静教案教学设计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静女》彭如静教案教学设计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静女》彭如静教案教学设计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静女》彭如静教案教学设计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静女》彭如静教案教学设计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经邶风静女教案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二、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 导入对诗经的回忆。孔子曰 : ”诗三百 , 思无邪。不学诗 , 无以言” , 关于诗经,同学们了解多少? (回忆学过的诗句) ,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 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邪,没有用来形容天真、思想纯正、活泼、可爱、善

2、良的年少的人与柔弱、友善年幼的动物。诗经很美,美在它的音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美在它也美在的意境“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也美在人,比方说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邶风静女2. 复习和了解诗经知识二、诗歌知识 、诗歌起源: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简介诗经()地位:是我国最早的

3、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大约年间的诗歌作品篇,又名诗三百。()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风:国风,共多篇, 多是民间歌谣, 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 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雅:宫廷乐曲,大雅:用于诸侯相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 鲁颂、商颂。(

4、 4)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5)形式特点: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3. 疏通字词通“汝”,你,指代“彤管”4. 诵读诗歌教师带读,一段段带读,学生整段读两遍。5. 翻译学生翻译,教师翻译一遍。6. 课文研读(小组讨论)主题(约会) ,地点(城隅) 人物:女孩:“爱而不见”天真调皮“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以物示情(喜爱) “我”:“搔首踟蹰”憨厚痴情“说怿女美”“美人之贻”爱人及物(喜爱) 相俟、相见、相悦7. 艺术赏析形式特点在文中的体现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B、赋比兴手法。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8. 小结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融合在一起,表现男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反映出青年男女幽期秘约时的兴奋与喜悦。七、作业布置熟读课文,当堂背诵。踟蹰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ch,意思是指徘徊,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踟躇是一个词语, 读音是 ch ch,意思是形容慢慢的走等, 也指非常犹豫。踯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zhzh,意思是以足击地,顿足;徘徊不进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