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四川省阿坝市藏文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225522809 上传时间:2021-12-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9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四川省阿坝市藏文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1年四川省阿坝市藏文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四川省阿坝市藏文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四川省阿坝市藏文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四川省阿坝市藏文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不带走一片云彩送别曾华鹏先生吴周文去年的冬天特别的冷,仿佛沐浴于漫天飞雪,又仿佛身陷冰河。就在立春的前几天,我的老师、扬州大学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曾华鹏教授,永远地留在了那个冬天,他正如那首诗所吟诵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蜡炬成灰,曾老师的确走得悄无声息。最初得知老师身陷沉疴,是在去年国庆长假期间。我请几位毕业生吃便饭,一位博士表示不能赴约,在电话里吞吞吐吐,无奈之下才说,正在陪曾老师在医院做检查,老师交代不可声张。后来,曾老师

2、悄悄地住进了医院,谢绝同事、朋友、学生去探望。月余之后,我去看望老师,他笑谈生死:活了八十多,不折腾了,实行“三不”政策不开刀,不化疗,不放疗。就这样,他对自己的病情采取了最低调的维持。老师一辈子低调。虽然当过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担任过扬州市两届政协副主席、多届的扬州大学文学系主任,虽然头上还有“突出贡献专家”、多个学术团体的副会长、理事之类的头衔,可他从没把这些“云彩”当成可以炫耀的事,却悄悄地把它们扔到“爪哇国”里去。他人淡如菊,智者自清,过着穷教师最简单的生活。直到晚年,他一家人还住在校园一角那个黑暗、潮湿、破旧,总面积不到100平米的宅子里,这与他的名望和地位相去甚远。然而,他

3、乐意,安贫,将名利抛在身后,无怨无悔。在每年的研究生见面会上,他都要对门生约法三章,其中第一条就是不准给导师送礼,要求师生自律自廉,让文学院的这个教育平台真正成为抱朴守真的净土。在教书育人与学术研究上,曾老师倾注了一生的心血。老师是该专业同辈学者中的人杰与权威。我初到扬州师院读书,在图书馆里读到了人民文学杂志上他与范伯群教授合作的郁达夫论。上世纪50年代后期社会思想普遍僵化,这部现代文学研究史上的第一篇作家论得以在那个时候诞生,体现了作者思想的解放以及研究的开拓性与先锋性。之后,曾师又与范师合作了一些有分量的论文发表在文学评论上。曾师与范伯群教授被称为现代文学研究界的双子星座,而为同辈和后辈学

4、者所敬仰。曾老师把自己永远定格为一名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是他终极的使命。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最想见最牵挂的,还是他的学生。弥留之际,毕飞宇和吴义勤来了,他各牵着他俩的一只手。毕飞宇如此描述:“他认出了我们先生大约也知道自己说不清楚,很急,满脸涨得通红,他的手开始晃动先生的手就那么晃啊晃,一直晃到我们离开。”先生将一生的智慧、知识和仁爱,润物无声地奉献给弟子,他将此视为生命中最大的荣耀。告别仪式上见到了老师的遗像,那大概是在病榻上与学生谈笑时拍下的,清癯的微笑是那么的真诚,又流露出平时难得一见的满足。老师的一生总是低调、俯首做人,只有在面对他的学生之时,才会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孩童一般将

5、笑意绽放在脸上。此刻,老师应该欣慰地走了就在会场的左边,由学科掌门人徐德明教授领头,依次站着老师教授过的、大多已经成为栋梁之才的50多位研究生,更多的本科毕业生散立在会场中间的大队伍里。他们来自北京、上海、安徽、江西、江苏数省市,哀泪盈眶,泣不成声。我深深地被感动了,老师一生坚守做人做学问的原则,是学生们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我跟随老师从事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近50年之久,是受诲于老师道德文章最多者。所以,在众人行告别礼拜之后,我第一个以“老”学生的身份跪地磕头。我心里默念:清廉才能养仁,两袖清风方可厚德载物。曾老师,您把什么都抛下了,但您的君子人师之风范,将会永远延绵在弟子们的心里。老师,您可以

6、带着满足的微笑,一路走好。(选自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19.谈谈你对文中“蜡炬成灰,曾老师的确走得悄无声息”这句话的理解。(4分)20.试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表现手法。(4分)21.综观全文,概括作者笔下曾老师的特点。(4分)22.文章结尾部分作者说“老师,您可以带着满足的微笑,一路走好”,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满足”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19.曾老师身陷沉疴,但却交代学生不可声张;自己悄悄地住进了医院,谢绝探望;住院期间,实行“三不”政策不开刀,不化疗,不放疗。他对自己的病情采取了最低调的维持。20.该段旨在表达老师的低调。他众多的头衔和清贫的生活构成对比,突显了老师安贫乐道,淡泊名利

7、;“云彩”属于借代的修辞手法,“人淡如菊”运用了比喻,突出表现了老师的低调。21.曾老师是一位在教书育人与学术研究上倾注心血,颇有造诣的权威;他一辈子安贫低调,淡泊名利;他对学生关爱有加,是学生心中不朽的丰碑。22.作者认为老师一辈子低调,坚守做人做学问的原则,甘于将自己的智慧和热情奉献给弟子,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敬意。当今中国应大力弘扬这种低调做事,淡泊名利,坚守原则的精神,我们要像曾老师一样生活低调,乐于奉献,无怨无悔。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一8题。 如果将汉字视为一个生命体,其演化有两种基本方式:渐变与突变。渐变,常常由书写工具、材质的变迁引起。甲骨文笔画的硬朗挺拔,是因为刻在坚硬的

8、龟甲之上;而金文笔画的绵软饱满,是因为金文是预先由私土等制作于模具的内部后浇铸而成。至于楷书的中正平和,是毛笔书写时代的字形逐步趋向规范和标准化的结果。这不是一道命令下来改的,而是一点一滴的演化,持续了数百年之久。而政治常常是最强大的突变力量。秦王朝为了政治的需要,发布“书同文”的政令,在全国推行“小篆”。这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地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更大的突变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国家推行简体字改革,2000多个汉字被简化和标准化。 设计师刘治治觉得这一次简体字改革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无礼。“无礼”不仅是指它抽离了旧文字中蕴含的传统中国式的情感迂回,更重要的是简化过程中的粗基和不讲道理。 这次简化

9、很大程度上切断了汉字“表意”的文脉。“简体字改革是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法,让它回归到单纯的符号状态,只剩下识别的功能。” 西方的文字从象形文字转化为拼音文字,一直被认为是文明的进步,因为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都提高了。相比之下,汉字数量庞大,笔画繁复,一字多音,一音多字,一字多义,一义多字,古今变异,方言侄语等等,的确非常复杂。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精英们将中国的落后归罪于文字的落后.认为是象形文字制造了我们与世界之间的队隔,我们应该走拼音化的道路。这种时文字的工具主义态度本无可厚非,最初发明文字,就是为了很实用的沟通。问题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时文字的感情一向超越功能。只有在中国,书法被发展

10、为一种最高形式的艺术。它不仅是关学上的概念,且与宇宙生命相通。练习书法曾经是每一个受教育的中国孩子的必修课.这些字不仅构成他们今后理解世间万物的智性基础,一笔一画之间还涉及一种作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他们从书写中领悟最初的为人处世之道,所谓“规矩”“藏锋”“欲左先右”而正襟危坐的坐姿本身,就是学习一种对文化的态度。 “字如其人”的概念深入人心。对中国人来说,一个人用手在一个媒介上留下一些线条的痕迹,暗示了他生命的某些根本性的特征。构谨、大气、刚强、端正、放肆、妩媚、苍凉明明是关于人的形容词,也可以用来形容字,字与人之间是一种异常亲近的关系。所谓“书,心画也”。 (节选自陈赛(我们与这个时

11、代的字,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汉字演化的有两种墓本方式:渐变与突变。渐变符合历史规律,突变则违背历史规律。B.文字从象形文字转化为拼音文字,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是文明的进步与趋势。C.半个多世纪前实行的简化字完全切断了汉字“表意”的文脉,使汉字只剩下识别的功能了。D.中国人对文字的感情已经超越了它最初的使用沟通的功能,学习汉字与书法涉及一种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7.根据文章的论述,下列做法不属于汉字的实用功川的一项是()A.古代某地集市上,一“代客书信”者为一位老人给外地的儿子写同信。B.火车站出站口,一位接人者高举“接xxx先生”大牌,上下晃动在等

12、人。C.传说郑板桥在潍坊做官时曾为一老婆婆滞销的扇子写了“难得糊涂”儿个字,帮助他卖扇还俊。D.民国时期大书法家于右任,在他住的地方的一个胡同里经常有人小便,于是他写了儿个大字“不可随处小便”,让家人贴在了那里。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历史上,汉字的渐变常常是由书写工具、材质的变迁引起的;突变常常是由政治引起的。B.发明文字是为了实用的沟通。在文字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中国人对文字的感情超越了实用的功能。C.山干汉字与中国人有种异常亲近的关系,使得汉字呈现数量庞大、笔画繁复、方言理语复杂等特征。D.在中国,“字如其人”的概念深入人心。一个人的汉字书写,暗示了他生命的某些根木性的

13、特征。参考答案: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车奴”、“卡奴”“奴”字头新词,几成文化现象;“裸婚”、“裸活”“裸”字头新词,展现另一个向度。从“奴”到“裸”,两级之间的过山车,启示我们思考:如何走出“心为物役”,告别“消费异化”?消费是现代社会满足人们生存所需的必要手段,也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催化剂。然而,如果把一切都消费化,搞消费崇拜,唯消费是从,甚至用物质填满心灵,就必然生出一种“庸俗的消费主义”。流风所布,消费就背离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本真价值,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琳琅满目的商品就像阿里巴巴的山洞,成为触发购买欲的引擎,个别人甚

14、至要卖肾购新“苹果”。其实,拥有再多,也永远渴望货架上的下一个。超前、攀比、奢侈、炫耀的消费,让生活被消费裹挟,不仅无法在物质得失面前从容淡定,甚至会走上一条“通往奴役之路”。对于个人而言,如何消费是一种自主选择,但如果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那就值得警惕。庸俗的消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拜物主义。手袋并非用来装东西,而是用来装腔调;手表也不仅用来显示时间,更是用来显示身份。在一些人眼里,对物质的消费和占有,成为能力的唯一标志、成功的最高象征、社会地位的集中体现、精神生活的不二依托。庸俗消费主义的狂欢,让人们沉浸在享乐主义的盛宴。从物质到精神,无物不可消费,无处不可出售,

15、买卖关系成为存在方式,等价交换成为社会哲学。社会如若被这样庸俗的消费主义所席卷,在“消费优先”、“物质至上”的步步紧逼之下,理想、信仰、道德难免步步退却。于是,有人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把情感当了筹码;有人上网炫耀“干爹牌”豪车,以尊严下了赌注;有人把职位官阶明码标价出售,用信念做了交易蝇营狗苟成为“成功的正道”,不劳而获成为“幸福的捷径”,消费主义的流行病,极易导致荣辱观念颠倒、是非观念迷失,社会风尚也因此遭到侵蚀。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我们或许可以走进更丰盈的人生。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优渥生活条件帮助麻风病患者融入社会,冲出等价交换的牢笼,收获的是充实、快乐与感动这些无法用数字计算的财富。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社会或许可以走进更深沉的文明。“理性经济人”不再是对人性唯一的预设,物质财富也不再是对成功唯一的判定,多元的标准、多样的观念、多维的思考,消费行为才能远离“异化”的危机。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不是为了缅怀“理想主义的贫穷”,限制人们享受物质的快乐,重新回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迫时代。而是要警示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但不能沦入物欲的陷阱;经济社会发展,更不能陷进物质的泥淖。这是一个转型社会的心态涵养,也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价值回归。1下列关于“消费异化”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