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富源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225519327 上传时间:2021-12-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95.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富源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富源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富源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富源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富源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超越“文明冲突”的人类理想王新生商业资本虽然为全球化提供了初始动力,但全球化却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过程,在全球化进展中,它所服从的并不是资本的唯一逻辑,而是历史发展中多重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多重逻辑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结果是复杂的,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与融合,从而形成新的文明成果和文明形态,便是这种复合性后果的一种体现。马克思说,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

2、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在马克思看来,商业资本推动的经济交往只是提供了一种基础性条件,而在资本以野蛮的经济方式为自己开疆拓土的同时,各地方各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也随之被打破,世界在经济以外的其他方面也在相互依赖中联为一体,“各民族的精神产品也成了公共的财产”,从而为新的国际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包容互鉴、互惠共荣的理念和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意识才可能逐渐形成。最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民族的文化交往进一步加深。伴随着一些所谓不和谐论调的兴起,文明的交融互鉴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以“文明化野蛮”为

3、根基的“文明冲突”就是典型代表。从表面看,当今世界的冲突、战争和分歧似乎印证了亨廷顿的理论,但实质上这些现象并不能代表人类历史的长远走向。国家和地区之间冲突的真正根源是各种利益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恰恰是资本的逻辑运行所造成的结果。“文明冲突论”实质上是建立在西方文化优越论基础之上的,是以西方启蒙以来的“文明野蛮”的历史观和思维模式解释世界。它不仅忽视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共通性、包容性和交流互鉴的可能性,而且在其视野中,西方大国在扩张过程中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战争因此便有了“正义”的性质。正是通过不同文明的交融互鉴,超越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零和游戏”思维、二元对立思维,在合作中寻求共赢,在对话中

4、消除分歧,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华文明中“仁义”、“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等理念,在新的国际共识形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崛起的中国开始用中国智慧讲述人类共存之道。中华文明孕育了不同于西方的智慧,这种智慧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要素,在文明关系问题上,它所强调的“和而不同”迥然不同于西方“文明化野蛮”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是追求“道”,而“道”的实现则要遵循“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便是“和而不同”。“和”是中国人所崇尚的一种理想,它的基本内涵是差异互补、共生共济、和谐共荣。“

5、和”的理想落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就是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的理想落实于文化交流,就是要兼容并蓄、多元互融、文明互补,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寻求文化的新生长;“和”的理想落实于国家间关系,就是要将“睦邻相处”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最终达到“协和万邦”的理想境界。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强调:“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是基于中国智慧对世界各类文明关系的理解,

6、也是一个崛起的大国对新型全球合作关系的理解。(节选自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存之道的中国方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化”的初始动力是商业资本,所以“全球化”的进展,需要服从资本的逻辑。B在“全球化”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的各个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替代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各民族的 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C“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过程,还是一个不同文明交流与融合形成新的文明成果和文明形态的过程。D伴随着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联为一体,各民族的文明成果也联为一体,新的国际精神也就有可能应运而生。(2)下列理解

7、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明冲突论”是以西方启蒙以来的“文明野蛮”的历史观和思维模式解释世界,这种思维模式是一种“零和游戏”思维、二元对立思维。B“文明冲突论”认为 ,只有西方文化具有优越性,相较之下,其他文明则是野蛮的,从而遭受排斥。C“文明冲突论”认为,不同文明的交融互鉴不畅是当今世界产生冲突战争和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D在“文明冲突论”看来,西方大国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与其它国家发生的冲突和战争,也具有了“正义”的性质。(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商业资本的推动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几乎成为不可能。B与西方“文明化野蛮”

8、的思维方式迥然不同,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理念,认为不同文明之间具有共通性、包容性,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C秉持包容精神,摒弃“零和思维”,就能消除分歧和冲突,实现文明和谐。这种基于中国智慧对世界各类文明关系的理解,超越了“文明冲突论”。D中华文明孕育了“和”的理想,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独立性,其他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在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中,其民族文化不会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参考答案:(1)B(2)C(3)D(1)B “各民族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错,根据原文第一段“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可知,“物质产品”不是公共财产(2)C 根据第二段“它不仅忽视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共

9、通性、包容性和交流互鉴的可能性”可知,“不同文明的交融互鉴不畅原因”是作者的观点,并非“文明冲突论”的观点(3)D “不会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错,对应的原文为文章最后一段“和的理想落实于文化交流,就是要兼容并蓄、多元互融、文明互补,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寻求文化的新生长”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文后的小题收字纸的老人汪曾祺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因此,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这是一个小、宽肩的篓子,竹蔑为胎,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纸”。字纸篓都挂在一个尊贵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

10、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隔十天半月,字纸篓快满了,就由收字纸的收去。这个收字纸的姓白,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白。他上岁数了,身体却很好。满腮的白胡子茬,衬得他的脸色异常红润。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腿脚还很轻快。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惊动主人。有时遇见主人正在堂屋里,也说说话,问问老太爷的病好些了没有,小少爷快该上学了吧他把这些字纸背到文昌阁去,烧掉。文昌阁的地点很偏僻,在东郊,一条小河的旁边,一座比较大的灰黑色的四合院。正面三间朝北的平房,砖墙瓦顶,北墙上挂了一幅大立轴,上书“文昌帝君之神位”。这文昌帝君不知算是什么神,只知道他原先也是人,

11、读书人,曾经连续做过十七世士大夫,不知道怎么又变成了“帝君”。他是司文运的。更具体地说,是掌握读书人的功名的。谁该有什么功名,都由他决定。因此,读书人对他很崇敬。过去,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到阁里来磕头。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到文昌阁来拈香上供,感谢帝君恩德。科举时期,文昌阁在一县的士人心目中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的,后来,就冷落下来了。正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西厢房是老白住的。他是看文昌阁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庙祝。东厢房存着一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书版。当中是一个颇大的院子,种着两棵柿子树。柿树之前,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砖砌的方亭子,亭子的四壁各有一个脸盆大的圆洞。这

12、便是烧化字纸的化纸炉。化纸炉设在文昌阁,顺理成章。老白收了字纸,便投在化纸炉里,点火焚烧。化纸炉四面通风,不大一会,就烧尽了。老白孤身一人,日子好过。早先有人拈香上供,他可以得到赏钱。有时有人家拿几刀纸让老白代印阴骘文(印了送人,是一种积德的善举),也会送老白一点工钱。老白印了多次阴骘文,几乎能背下来了(他是识字的)。后来,也没有人来印阴骘文了,这副版子就闲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不过老白还是饿不着的。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一方咸肉。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他有时也

13、会想想县里的几个举人、进士到阁里来上供谢神的盛况。往事历历,如在目前。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他怕万一有人家把房地契当字纸扔了,这种事曾经发生过)。近几年他收了一些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字横行如蚯蚓,还有些三角、圆圈、四方块。那是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的习题。他摇摇头,把这些练习本和别的字纸一同填进化纸炉烧了。孔夫子和欧几里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老白活到九十七岁,无疾而终。12小说前半部分重点描写了中国人对于字的崇拜心理和与文昌阁相关的一些内容,请分点概括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13试简要概括老白的形象特征。(4分)14汪曾祺说他很喜欢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中的一段话。“暮

14、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请从文中找出与此相似的描写并说明理由。(6分)相似描写: 相似理由: 15汪曾祺还主张小说意境平淡美,这在本文也有鲜明的体现,试予以探究。(6分)参考答案:1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社会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揭示小说人物所处时代地域的文化特征,为人物活动提供特定的社会背景,交待人物思想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烘托人物平淡而质朴的人生境界。(每点1分)1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甘于清贫寂寞、对生活从无奢求;心境平和旷达、悠然自得;与人为善;尽心尽责。(每点1分)14本题考查领悟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的能力。相似的描写:“老白

15、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2分,选取其它描写,只要相似的理由与答案接近,可酌情给分)理由:两者都表现出没有尘世喧嚣、虽平淡超然而又弥漫着人间烟火味的极美的生活情调和境界,体现的是一种和谐美的生活态度。在语言风格上也都表现得质朴生动、简洁隽永、淡而有味。(每点2分)15本题考查探究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的能力,可从以下角度探究。语言:简洁质朴,清雅隽永,随意自然,像潺潺流尚的清流,于宁静平和中显出缜密悠长。人物:没有大起大落的情感起伏和大喜大悲的内心冲突,平淡超然。情节:情节不以曲折波澜取胜而近乎散文化的叙事风格。环境:将生活的本来面目和盘托出,不刻意雕琢,营造出恬淡、宁静、闲适的意境,像一幅秀美的社会人文风情画。(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12试题分析: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