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早期裂缝危害及潜在问题探讨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224867033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早期裂缝危害及潜在问题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早期裂缝危害及潜在问题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早期裂缝危害及潜在问题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早期裂缝危害及潜在问题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早期裂缝危害及潜在问题探讨(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早期裂缝危害及潜在问题探讨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河南郑州xxxx)【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水泥混凝土路面早期出现的裂缝的原因、特点、分类及其危害,对如何防止和减少水泥混凝土路面早期裂缝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对此病害的内因与外因,不能孤立去研究,而应综合分析,全面考虑,研究制定确保工程质量、减少经济损失的方案。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路面;早期裂缝危害;潜在问题;探讨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突出优点是:强度高,使用周期长,正常维护费用低;其突出缺点是:一次性投资大,对损坏难以修复。因此,如何进一步利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优点,克服其缺点,延长使用年限,对今后混凝土路面的修建是有实

2、际意义的。在混凝土路面的施工中,无论在技术上,在管理上,仍有不少教训,值得我们去反思研讨。水泥混凝土路面早期裂缝危害的潜在因素及防治就是其中的重要课题。 1.早期裂缝的危害 早期裂缝是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之一,由于它是以裂缝形式出现,修补较困难。整块敲掉,又实属可惜,重新浇筑将会影响工期和浪费资金。因此如何消除和防治早裂病害,对道路工作者来说是一项必须努力攻克的课题。 对早期裂缝的概念,特别是时间段的概念,认识并不统一,这里不作详述。本文所指的早期裂缝是指:凡是在道路开放交通前产生的裂缝,均称作早期裂缝。 随着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发展,其病害也不断出现,特别是在夏季或冬季施工的路面,早期裂缝的现

3、象更为严重可见,早期裂缝对混凝土路面的危害十分普遍,对其如何防护和处理显得十分重要。 2.早期裂缝的分类及防治 根据“早裂”的潜在成因及外部条件的影响,初步归纳后,可将早期裂缝分为四种,分别是:沉降裂缝;干缩裂缝;温度裂缝;施工裂缝。 2.1沉降裂缝。 2.1.1混凝土浇筑后,水泥和骨料自然下沉,同时引起泌水,在沉降过程中发生的裂缝。产生沉降裂缝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浇筑后,水泥和骨料在下沉阶段,如受到钢筋和其它埋件的局部阻碍、模板移动、基础沉降,使该处混凝土产生拉应力和剪应力时,该处就会产生沉降裂缝。裂缝一般均在浇筑后13小时产生,属硬化前裂缝。发现后迅速进行处理,可重新加压抹平,使裂缝闭合,能

4、达到较好效果。 2.1.2沉降是混凝土特性之一,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但沉降有一定限度,随着各粒子间的相互接触,水泥浆的逐步凝结,将导致沉降停止。沉降量与单位用水量成正比。即单位用水量愈大,泌水率愈大,沉降量也愈大。为防止和减少沉降裂缝,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在保证混凝土和易性的条件下,降低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使用干硬性混凝土。 (2)选择在沉降结束以前快速硬化,而又不失去粘结力的水泥和外加剂。 (3)施工良好震捣,消除因泌水产生的水膜而减少混凝土沉降。 2.2干缩裂缝。 2.2.1水泥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的过程中,由于水泥水化生成物的体积比原来物质的体积小,加上游离水在空气中蒸发及凝胶体

5、失水而紧缩,随着混凝土何体积收缩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大于当时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而产生干缩裂缝。裂缝的主要特征:表面开裂,纵横交错,没有一定规律;缝宽和长度都很小,与发丝相似,不注意时较难发现。 2.2.2干缩裂缝是混凝土路面早期裂缝中最常见危害之一。因内外研究资料表明,混凝土的干燥收缩也是混凝土特性之一,正是因为这一特征,能使混凝土密实,提高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力。但是干缩量超过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裂缝。 2.2.3干缩裂缝的产生与使用材料、配合比、板块尺寸、养护条件、外加剂等有密切关系,根据对干缩裂缝的认识,对其成因分述如下: (1)在冬季或夏季施工,往往由于养护不及时,让混凝土风吹日晒,造成

6、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速度过快,超过了泌水速度,因而产生干缩裂缝。 (2)对于塑性混凝土来说,从凝结到硬化结束,就是早期收缩期间,也是混凝土快速失去塑性的过程。此时,如果砂率过大,石料含泥量过多,或是采用干缩量较大的水泥,都会造成混凝土过量收缩而产生裂缝。 2.2.4多年实践证明:水泥标号越高,收缩越大;矿渣水泥比普通水泥收缩大;级配骨料粒径越小,收缩愈大;生产干缩裂缝危害的机会就越大。为防止干缩裂缝产生,首要任务是消除一切可能诱导“干裂”产生的因素。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根据不同气候条件,选用合理级配。正确选用水泥、石料、砂率、用水量、外掺剂等,从减少干缩率,来防止干缩裂缝。 (2)严

7、格施工管理,防止水分过量蒸发,捣筑后,及时采用凉棚或其它遮盖物,将混凝土覆盖起来,避免风吹干燥,日光直接照射,进入养护期后,注意养生。 (3)不同外加剂及剂量,对混凝土干缩率有一定影响。因此,掺配外加剂前应对干缩率作试验后,再确定是否掺配和掺配量。 2.3温度裂缝。 2.3.1水泥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由于水泥水化作用,是伴随发热的化学反应,所以,在硬化的过程中释放大量热能,使温度上升。经参考有关实测资料,在通常温度范围内,混凝土温度上升1,每米膨胀0.01毫米。这种温度变形,对大面积混凝土板块,极为不利。混凝土路面板的内部温度增高有时可达到4060,使内部混凝土产生显著的体积膨胀,而板面

8、混凝土随着晚上气温降低,湿水养护而冷却收缩。内部膨胀与外部收缩,互相制约,产生很大拉应力,而外部混凝土所受拉应力一旦超过混凝土当时的极限抗拉强度时,板块就会产生裂缝。 2.3.2经几年来现场观察温度裂缝的结果是:横向裂缝多于纵向裂缝,板中裂缝多于板边裂缝,缝宽大小不一,受温度影响大。另外,在某些路段,因踞缝不及时,而在靠近设计伸缩缝处,发生了走向较规则的温度裂缝,这种情况在香港大道施工时曾多次出现。 2.3.3对温度裂缝的处理,尚未较成熟的办法。按常规整块打掉,返工重浇,浪费较大。我市常用办法是用切割机垂直切除损坏部分,破除运走,重新浇筑单层钢筋混凝土,以保证损坏块的强度及稳定性。2.3.4对

9、于温度裂缝,应该树立以防为主的思想。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好经验和预防措施。综合起来,主要有下面三条: (1)混凝土单位骨料用量愈大,其热膨胀系数愈小。水泥浆含量愈多,则混凝土膨胀系数愈大。因此,合理选择级配,采用水化热较低水泥,减少水泥及用水量,降低混凝土膨胀值,是防止温度裂缝的主要途径。 (2)施工管理中,应注意人工降温措施,对表层混凝土采取保温保湿防护措施,减少温度变形。 (3)对于大面积混凝土路面施工,应该做到及时锯缝,这是防止温度裂缝的有效措施。 2.4施工裂缝。 2.4.1在混凝土早期裂缝中,可以说没一种裂缝不与施工因素有关。施工裂缝主要是指由施工因素产生的裂缝。 2

10、.4.2从我市市政道路施工中比较常见的施工裂缝,追踪其成因主要有两方面: (1)震捣不够,拆摸过早,因而引起混凝土表面和边部开裂。 (2)在不中断交通的情况下,分边施工,先期施工的混凝土板块通车后,影响新浇筑的板块,产生震动裂缝。 2.4.3对防止施工裂缝的产生,并非一个纯技术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施工管理问题。只要严格加强施工质量,正确执行施工技术操作规程,因施工因素产生的裂缝是可以防止和避免的。 早期裂缝的潜在因素。 2.5除了上述肉眼可见的裂缝外,许多学者对混凝土变形与破坏的内在原因进行了研究。认为混凝土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裂缝是内部裂缝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具体现。这一新的启迪,导致对混凝

11、土变形破坏原因的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混凝土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即对混凝土内部的研究。 2.5.1所谓微裂缝,是每一种肉眼无法看到,只有用显微镜或超声波探测器才能发现的裂缝。这种由于沉陷、水化、干燥、碳化等因素产生的微裂缝,在未受外力作用之前,就存在于混凝土内部。 2.5.2对于微裂缝,就其存在来说,它是诱发早期裂缝的潜在因素。就其发展来看,它是路面在通车受力后,大开裂或变形破坏的祸根之一。所以我们在研究早期裂缝病害中,应该首先认识和掌握微裂缝的产生和发展基因,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和消除微裂缝。随着对微裂缝研究的发展,目前已观测到对水泥混凝土力学性质具有很大影响的微裂缝主要有三种: (1)界面裂缝

12、。 界面裂缝存在于砂浆和粗骨料粘结面上。由于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砂浆的水化作用和收缩引起砂浆体积变化而产生的应力,破坏了砂浆和粗骨料界面间的粘结力,而形成杂乱无章分布的微细裂缝。 另一原因,是混凝土成型后的泌水作用,某些上升的水分为骨料所阻,因而聚集于粗骨料的下缘,妨碍粘结而成为界面裂缝,这种裂缝对混凝土的变形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2)砂浆裂缝。 砂浆本身产生的裂缝。主要由水泥含碱量和温度变化引起砂浆膨胀而生产。这种裂缝在受力或其它因素的作用下,将会连接邻近的界面裂缝而形成连续裂缝,此时混凝土将会遭到严重破坏。 (3)骨料裂缝。 骨料粒子内部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在骨料(石料)中因石质和成岩纹理的

13、原因,使其在开采和扎碎过程中形成微裂缝。 2.6以上三种裂缝常常形成两条粘结裂缝,并且以砂浆裂缝为联结而形成连续裂缝。微裂缝在外力和温度、干湿变化、化学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下,常常引起早期和后期的混凝土破坏。 微裂缝对路面混凝土有着极大地破坏作用,甚至比已发现的早期裂缝还具有破坏性。因为它是埋藏的“地下炸弹”。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消除和防止微裂缝的产生。防止和减少微裂缝,可从三方面着手: (1)严格选择骨料。选择石质均匀一致,不易风化,无裂纹,无剥落的坚硬岩石作为粗骨料,并且严格控制针片状;细骨料含泥量不得超过规范标准。消除和减少骨料裂缝的产生。 (2)控制水灰比。特别是水泥用量,应严格按级配计算配比,严禁使用高碱量水泥。尽量降低用水量,减少泌水沉降而造成砂浆裂缝条件。 (3)注意混凝土施工操作方法,减少从搅拌到成型之间的时间和运输路程,避免混凝土过早凝聚及泌水现象而致微裂。必须坚持做到混凝土搅拌均匀,震捣密实。使混凝土相互粘结密实稳定,有效消除界面裂缝和砂浆裂缝。 3.结束语 水泥混凝土路面早期裂缝的产生,其内因与外部条件,非常复杂。既有单一因素,也有综合因素。因此我们对某一种裂缝的产生,也不应看到孤立,应综合进行分析研究,以确保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工程质量,减少早期裂缝所造成的损失。 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