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深、窄、密”栽培技术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224864442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深、窄、密”栽培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议“深、窄、密”栽培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议“深、窄、密”栽培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议“深、窄、密”栽培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深、窄、密”栽培技术(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议“深、窄、密”栽培技术 1“深、窄、密”栽培技术的定义“深、窄、密”栽培技术是以矮秆品种为突破口,以气吸式播种机与通用机为载体,结合“深”即深松、深施肥与分层施肥;“窄”即窄行;“密”即增加密度综合配套技术。还需要大机械,因小机械达不到一定的技术水平,是一项以器械式播种机为载体的技术。 2我国大豆“深、窄、密”栽培技术的发展 我国从50年代60年代采取70公分大垄,70年代末采取“早晚窄”栽培技术。即:早熟品种,晚播,窄行。此技术显示出了窄行密植的增产作用。80年代中后期,由于三垄栽培技术的推广,解决了肥的问题,同时对品种的结荚习性产生很大影响。但是三垄栽培技术对光的利用不太好。出现了缩垄

2、增行技术,近两三年,此技术由于按照土壤平摊成度,搞了窄行密植技术。 3“深、窄、密”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增产理论 大豆要获得高产,主要要解决好四个字,即“种、水、肥、光”。大豆“深、窄、密”栽培技术就是依据这一理论,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技术配套的栽培模式。 “种”即品种,要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品种,也要了解品种对高产所要表达的外界条件要求。 “水”即水分对大豆的供应。在旱作条件下(没有灌溉的条件下),靠二个方面来调节水分,一是土壤条件,如深松技术,增加土壤的库容;二是大豆根系对土壤中水分的吸收,例如大豆的早播技术。白浆土下雨后容易板结,一般采用的是25公分的单条播。 “肥”即根据大豆需肥与栽培的特点,确

3、定施肥量、施肥比例与施肥方式与时间。在花荚期最好增施两面叶面肥。 “光”即对光能的利用。据测算,绿色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可达12%。大豆亩产225公斤的光能利用率仅为0.85%,如果光能利用率提高到3%,那么大豆产量可达794公斤/亩。光的利用在栽培上,反映为群体的匀度。即缩小行距,扩大株距。 4“深、窄、密”栽培技术的优点 评价某一栽培技术,要从上述四个因子来评价。从外因来分析,“光”的问题是一个群体匀度的问题。“水”的问题是一个深松问题,“肥”的问题是一个深施肥与分层施肥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管理问题,就是除草问题。“深松”的问题是解决水,三垄技术解决得好,大垄密不能达到深松要求,深、窄、密有平播、宽台两种,也有深松基础。“肥”解决的问题:“深、窄、密”栽培技术因是大机械作业也能解决肥的问题。“光”的利用即群体匀度来看,“大垄密”栽培技术对群体匀度解决得比较好,“深、窄、密”栽培技术在群体匀度都是不错的。 第 3 页 共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