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科研和教学协调发展的思考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24863205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型高校科研和教学协调发展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应用型高校科研和教学协调发展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应用型高校科研和教学协调发展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应用型高校科研和教学协调发展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应用型高校科研和教学协调发展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应用型高校科研和教学协调发展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型高校科研和教学协调发展的思考(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应用型高校科研和教学协调发展的思考 李荣丽摘 要: 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有利于高校综合实力的提升。本文在回顾科研和教学关系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两者的相互促进关系,并针对出现的教学和科研资源竞争、相互影响甚至阻碍发展的问题,探讨相应的协调发展对策。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 教学 科研 协调发展一、高校科研和教学的关系演变在高校发展历程中,科研和教学的关系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科研和教学在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发展。回顾历史,高校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1:(一)科研与教学一体阶段在高校起源至早期高校成立时期,一方面,由于生产力落后及通信不便,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需要通过讲学的方式进行传播和传

2、承,教学和科研成果在内容上统一。另一方面,受限于早期的科学研究水平,科学研究发展缓慢,不需要专门的机构组织实施科学研究,学术研究的责任自然落在高校的肩上。这一阶段的科研与教学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二)科研与教学分离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知識的丰富,早期高校逐步形成以综合性知识传授为主、科学研究为辅的发展格局,高校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辅助教学。一方面,随着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兴盛,高校中科研活动被禁锢而逐渐衰退。另一方面,纷纷成立专门从事科研活动的学会等机构,加速了科研从高校中分离的进程。同时,随着科学杂志等出版物越来越多,科研的传播方式不再局限于教学。科学思想的传播找到了新的载体,为科研工作者离开

3、高校独立进行科研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逐步形成“科研在学会,教学在高校”的科研与教学分离独立发展格局。(三)科研与教学统一阶段进入现代,随着大学应该秉承“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理念和思想的兴起,由十九世纪初期洪堡所领导的柏林大学将这一理念和思想率先实践。柏林大学坚持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基于科研,科研与教学相互包容、齐头并进。这种教学理念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引起各国竞相效仿。受其影响的典型高校,如麻省理工学院,取得诸多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成为将科研与教学相统一取得成功的典范。与此同时,该校培养出的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同时具备强大的教学能力。科研与教学统一顺应了发展的潮流,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4、四)科研与教学多元阶段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的传统运作方式和内部活动发生变化,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随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首先,高等教育目标不仅是培养学术科研型人才,还是培养应用型、职业型普通劳动者。高等教育目标多元化使得高校的科研价值取向逐渐由追求纯粹的知识向理论性、应用性、技术性兼顾的方向转变。其次,科研活动类型逐渐分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等多种类型并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学和科研不再是简单的分离或者结合,而应该是多层次发展、多类型并举、协调的多元化格局。二、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科研和教学的目标在人才培养方面交汇,从更大范围来看,科研活动本身即为高效有力的教学形式。

5、科研偏向于追求新理论与应用知识的探索,教学通常围绕某领域或方向成熟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知识进行传授。科研的进展将新理论与应用知识逐步推向成熟,使其逐步具备走向教学内容的条件。应用型高校的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2,3。(一)科研丰富教学内容科研项目通常是某方面全面知识的集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科研内容有利于改变固有的知识呈现形式,深化教学内容。如果教师没有通过科研积累教材之外的知识,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和动态,只是按照教材照本宣科,结果是学生失去对所教内容的兴趣,难以充分掌握课程内容。而科研有助于教师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科研内容有助于学生充分掌握本学科的进展,引起学

6、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科研常常以提出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这个教学活动的知识传授互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科研激发学生创新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对其教学的影响不限于课堂内容讲授,体现在培养学生实际创新能力方面。教师有科研项目,有些学生可以直接参与研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将教学内容和科研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学生在知识储备上欠缺,但思维活跃,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受固有知识羁绊。同时,学生有毕业论文的要求。学生在教师从事的科研项目中选题,使得选题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

7、解。在科研过程中,学生经过思考和实际验证,往往能迸发出创新思维火花。因此,科研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三)科研提升教师自身能力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提高理论水平,才能跟得上学科发展趋势,及时了解掌握国际前沿学科的动态,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只有从事科研,在科研领域跟进探索,才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跟得上科技发展,从而反哺教学实践。科研是获得学科前沿有效途径,教师参与课题,汲取充实自身,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迭代,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高校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科研活动,教师热衷于追踪学科前沿,热衷于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在增强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

8、使得教师的素质得到根本性提高,科研是提高教师能力的重要途径。三、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在古代就被发现,并作为文化遗产传承至今。在高校中教学活动存在狭义的和广义的之分。狭义的教学活动指的是课堂等学校里的师生双向活动;广义的教学活动指的是学校里对学生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是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4。不管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都以师生双方的知识和思想交流为主要内容。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对其从事科研活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教学对科研的总结升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对所教内容进行重新梳理的过程其实是对基本原理的再认识过程。教

9、师对內容的梳理总结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从事纯粹科学研究难以有结合科研内容对知识不断总结、梳理和升华的过程。高校的教学活动处在知识不断迭代发展的前沿,好的教学活动将对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从事科研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大学生在接收新知识方面常常走在教师前面。通过和学生的相互交流,产生思想碰撞,常常可以让教师从学生身上得到很多新的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阐述原理和方法,教师的思路在阐述中得到整理和澄清。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对于科研来说,起到阶段性总结、将科研成果升华的作用。(二)教学的课程体系为科研注入活力高校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程及相应的课程体

10、系规划。随着对高校毕业生综合能力的需求牵引,高校在课程体系规划方面越来越趋于多元和综合化。这样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藩篱,建立起学科之间的桥梁。在高校中安排这样的跨学科教学实践,成为交叉学科甚至新学科产生的孵化器。这种称之为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形式是综合课程体系规划下的一种直接形式,其他形式在促进交叉学科或新学科产生方面有着相似的作用。为科学研究打开新的思路,为教师科研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教学活动并非孤立于科学研究,在促进新研究方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四、应用型高校科研和教学发展失衡分析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职责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为主

11、,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就业能力为主要体现。应用型高校的科研应该与办学目的相匹配,服务于办学目标实现。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应用型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发展出现失衡的现象,科研和教学的发展出现资源竞争、相互影响甚至阻碍发展的问题,科研与教学的地位逐渐演变成失衡性变化5。(一)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定位不明确应用型高校的发展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为主要发展导向,主要发展技术技能型研究,兼顾学术性研究。有侧重点地在技术技能型研究与教学上分配资源,不应在学术、技术、技能上无差别资源铺陈,使重点工作得不到资源倾斜,无法发展成办学特色。高校发展定位不明确给高校教师模糊的发展指引,产生学生技术技能、就业与否

12、与自己无关的偏见认知,从而在精力分配上失焦。应用型高校应坚持办学特色,不求教学、科研、服务社会面面俱到,力求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教师以教学与应用型技术研究为主线,探索高质量课堂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整体技能,在学生技能提升上多下功夫。(二)社会对应用型高校的评价偏重科研高校在社会上的评价反映在高校排行榜上,该榜单已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高校排行的一个重要依据是科研成果产出,与高校教师对科研的精力投入密不可分。各高校处于平行竞争关系,均需要高的社会认可度提高生源质量和发展水平。因此,社会评价从客观上使各高校重视科研发展,尤其是科研成果的产出。

13、高校教师的精力在科研和教学之间平衡时,自然偏向于科研一方。应用型高校尤其如此,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发展,迫切希望提高综合影响力。虽然一所高校的综合影响力表现在方方面面,学校从求生存求发展的角度出发,不得不更加注重科研的地位,使教学活动放在次要位置。(三)教师的绩效考核偏重科研在绩效考核标准中,对成果数量和质量的考核进行量化处理。对成果数量的考核是无争议的、明确的,对质量的考核评定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难以量化处理。因此,通常高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将成果质量评定和取得的项目、发表的论文、获得的奖励等科研成果挂钩,在客观上造成绩效考核偏向科研的导向。由于绩效考核和教师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导致教师

14、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偏高,投入精力集中。相对的,对于教学的重视程度自然降低,甚至出现应付上课、不愿意上课的情况。学校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从而加大对教学活动的考核力度,在考核政策上向教学倾斜,划定教学和科研各自的最低绩效,不完成两者的最低绩效,考核都算不合格,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差距。五、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对策教学和科研的相互制约是教育发展螺旋式上升过程中的问题,随着教学和科研的进一步融合发展,相互包容而相互促进。针对应用型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地位失衡,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高校明确定位从高校的办学定位中协调发展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在高等教育领域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6。针对应用型高校,对其定位

15、应该偏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科研和教学应围绕这一定位。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通过人员、经费等资源分配将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调动教师从事科研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产生教师在精力分配与高校发展定位相匹配的原生动力。高校定位明确,教师发力准确,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实现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二)加强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引导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囿于各种高校实力的排行榜,该榜单偏重与科研,对应用型高校的评价不利。应用型高校的社会影响应从自身定位和社会贡献入手,引导社会对自身进行科学评价。应用型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应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突出特征,应对公众加强宣传引导,让公众从多维度评

16、价高校的实力,提升认可度。同时,加强教学与科研实力,苦练内功,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让优秀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掀起示范效应,提升综合影响力。因此,高校应从外在到内在,加强宣传提升内力,加强社会对高校评价的引导,为发展赢得更大的有利空间。(三)完善教师评价机制促进应用型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应当不断健全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在教师職称评定、考核与奖励等与切身利益相关的方面,需要统筹考虑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科学评价。结合应用型高校的自身特点,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产出相结合,制定相关评价细则,在职称评定与绩效考核中使应用型高校的教学与科研起同等决定性作用,探索建立教学与科研等效评价机制,让善于教学与善于科研的教师有同等的晋升和奖励机会。只有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应用型高校的教育质量,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