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及答案全套27份13

上传人:金** 文档编号:224863155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及答案全套27份1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及答案全套27份1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及答案全套27份1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及答案全套27份1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及答案全套27份1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及答案全套27份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及答案全套27份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3课死海不死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正确含义。安然无恙()A事,B出事 C病 D危险漂砾()A瓦片 B碎石 C石头 D花岗岩臭名昭著() A特殊 B十分 C耀眼 D,显著肆虐() A虐待 B侵犯 C残暴 O侵占不毛之地() A草木已毛发 C皮毛区粗糙(2)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肆虐(ying2) 轻盈(yiny2)点缀(zhui4)月晕(yun4)B葱笼(long2)粼波(lin2)丘墟(xu1)侵袭(qin1)c干涸(he2)弥漫(ni2)游弋(yi4) 趋势(qu1)D痉挛(jing1 luan2)黏膜(nian1)麻痹(bi4)水俣湾(yu3)(3)找出下

2、列有错别字的一项()。A开垦 威胁 绫纱 屡次8家眷 沉淀 衰竭 铁锹C汲水 蹬口 覆盖 岩隙D充沛 青苔 塌陷 勃然大恕(4)“赞扬、吹嘘、吹捧”是一组同义词,但感情色彩不同,下列几组词语的感情色彩依次与之相似的是()。A。保护 庇护 袒护B成果 结果 后果C团结 结合 勾结D谨慎 慎重 拘谨(5)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A狄社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俺不死,大惊失色,只好将他们全部释放。B狄杜大惊失色,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因为他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 C奴隶们屡俺不死,狄社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大惊失色,只好下令将他

3、们全部释放。D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二、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1)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2)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3)它的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至16公里,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10米。()三、课内阅读()阅读课文死海不死第6自然段。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至16公里,海水平均深度146

4、米,最深的地凸方大约有400米。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1)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句,主要说明了_。(2)文中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所列的四个数字有确数和约数两种。其中运用确数的是句_和_句,运用约数的是_句和_句。(3)死海的形成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是_;是_;是_。(4)这段文字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_的说明方法。(5)说明文的语言特别注重准确性,文中加“凸”的词语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东西宽 5至 16公里的”的“至”能否改成“或”?“死海的源头主要是

5、约旦河。”“主要”删去后意思发生了什么变化?四、拓展阅读(一)长江水患与流域人口超载去年长江水灾的重要原因,除了直接的气象原因外,还应看到沿江严重的人口超载。目前 长江流域人口量已大大超过亚马逊河、尼罗河与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江河流域人口的总和,而那三条河的径流总量是长江的5倍,流域面积超过长江的7倍。过多的人口势必向环境过度索取资源,比如森林的砍伐量远远大于生长量,植被覆盖率显著下降。据资料记载,1957年长江流域 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202;1986年,森林覆盖率 a_10,水 土流失面积却上升到长江流域总面积的41。目前的长江已经变成了第二条黄河,甚至后来者 居上了

6、。正是流域生态的破坏b_了水患,去年长江洪峰流量虽大,但并非最大。以宜昌水文站记录资料为例,去年最大洪峰流量为56400立方米每秒,而历史?已载的最大洪峰流量超过6万 立方米每秒的C_有23次,去年洪峰流量虽不是最大,但却连续创下新的水位历史记录。这一现象只能用上游森林面积的d_减少这一原因来解释。据水利专家调查、研究与测算,1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一座蓄水量为100万立方米的水库。比植被破坏更为严重的是人与湖争地,导致湖泊蓄水面积大大减少,湖群消失。长江中下游发育着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这一湖群_。据统计记载:19世纪初,洞庭湖面积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若干年来,因国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洞

7、庭湖的面积下降到1984年的2145平方公里,历史上的九百里洞庭湖于是把第一大淡水湖(gui4)冠让给了部阳湖。然而,都阳湖同样是(e4)运难逃,40年中湖水面积缩小了 15以上。洞庭湖、都阳湖与江汉湖群,5O年代以来丧失淡水贮量350亿立方米以上,超过了两座正建的三峡水库防洪库容。严重的水土流失,已使长江流域塘堰容量被泥沙淤积了一半以上,中小水库淤积减少库容1416。长江干流河道的不断淤泥,造成了荆江段的悬河。每到洪期,洪水全靠大堤(xie2)持,洪水水位高出两岸数米到十几米。可见,人口问题,尤其是目前我国很多地区人口超载的情况下,确实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在灾后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必

8、须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不可重走人口失控-生态破坏-灾难加剧的老路子。(1)按段括号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gui4()e4()运难逃 xie2()持(2)在第段中abcd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加剧 急剧 仅有 至少 B仅有 加剧 至少 急剧C急剧 至少 仅有 加剧D至少 加剧 急剧 仅有(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段的内容。(4)按文章在第段空白处应填入的句子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I)调节洪峰(II)与长江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III)容纳百川A(I)(II)(III)B(II)(III)(I)C(III)(I)(II) D(1)(III)(II)(5)为什么说人与湖争地是造

9、成长江水患的原因之一?(6)列举本文所使用的三种主要的说明方法。 (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中意思的一项是()A长江流域的人口比亚马逊河、尼罗河与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河流域人口的总和还多出许多。B1986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面积比1957年增加了208。C去年长江宜昌洪峰流量不是最大,但是宜昌水位比历史上的最高水位还要高。D洞庭湖的面积,1984年比19世纪初减少了3855多平方公里。(二)、昆明为什么会四季如春呢?(这是由昆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决定的。昆明处在北纬30以南的地区,终年接受太阳光热较多,而且均匀。夏季受西南风和东南风的暖湿气流影响,阴雨天多,日照少,地面温度不易上升;加上地处海拔

10、1000多米的云贵高原,气温随高度而降低,所以夏季温度不会很高。冬季昆明等地上空盛行西风。这股_的气流把附近印度半岛的干暖空气引导过来。另外,昆明地处云南东部,云南北部和东部的高大山脉又能_北方冷空气南下,因而晴天多,空气干燥,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夏季不热,冬季不冷,四季的气温也就比较均匀了。1. 依次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A. 强劲 阻塞 B. 强健 阻挡 C. 强劲 阻挡 D. 强健 阻塞2. 能准确概括本文说明内容的是下列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A. 昆明四季如春。 B. 昆明夏季不热,冬季不冷。C. 昆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11、 D. 昆明四季如春的原因。3. 文中昆明“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云贵高原”这句话运用了_的说明方法,目的是为了说明昆_。4. 昆明的什么地形特点使得这个地方冬季不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5. 文中画括号部分的说明顺序是下列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A. 从主要到次要 B. 从概括到具体 C. 从本质到现象 D. 从部分到整体6. 从内容看,本文属于哪一类说明文?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A. 事物说参考答案一、(1)CBDCA (2)B(3)D(4)A(5)C二、(1)分类别(2)举例子(3)列数据三、课内阅读(1)第一死海形成的原因(2) (3)地形物理变化化学变化(4)作比较 (5)不能,至字能准确表达出死海宽度的范围。 主要删去后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四、拓展阅读(一)(1)桂厄 挟(2)B (3)人口超载,过度索取森林资源,造成长江流域 森林覆盖下降,生态环境被破坏,加剧了水患。 (4)C (5)因为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群消失,湖泊蓄水面积大大减小。 (6)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7)B(二)1. C 2. D 3. 列数字 夏季温度不会很高的一个原因 4. 昆明地处云南东部,云南北部和东部的高大山脉又能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 5. B 6.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