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红色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探析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24862621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延安红色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延安红色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延安红色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延安红色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延安红色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延安红色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延安红色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探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延安红色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探析 李萍摘 要:汉语言文学类课程在高校的传统教学实践中,多以知识传授为主,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实际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以及书写水平,本文就如何利用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方法尝试和路径探索,以期培养全面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关键词:延安红色文化资源 实践教学 文学课程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文学类课程一般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使、文学鉴赏、古代文论、文学理论、文学评论等基础课程,旨在通过此类课程开拓学生对人类文学的诞生过

2、程、发展进程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带领学生了解各个时代的文学形式和内容的演进过程,系统掌握人文精神的发展脉络,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说,文学课程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是人类的文化史、生存史和发展史以文学的形式的全方位呈现。不仅积淀了全人类不同时代的文化经验,也蕴蓄了数千年来人类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然而,高校文学类课程的实际教学环节中,多以传统的“传道”方式传输知识概念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一存在于各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缺憾,值得深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

3、主题,要求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上来”。而其中的高等教育部分,明确提出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可见,加强实践性教学已经提升到了国家教育战略的高度,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文学类课程是高校文学院学生的必修科目,对于学生深化感性文学作品认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着眼于国家教育战略要求,加强文学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延安大学这样的地方性院校而言,如何提高文学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成效呢?一条有效的途径便是尝试将延安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合理利用,有效转化为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4、文学类课程的教育资源,真正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以及书写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全面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依托本土资源优势进行教育教学既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也能突出本校的教学特色。因而,结合我校实际,利用延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文学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社会需要的新型应用人才已是我校文学类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民族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历史遗存,具有丰富的思想性、深厚的文化性以及鲜活的当下性,这种三性合一的革命历史遗迹,在当下的社会发展与教育背景下,呈现出十分丰富的教育意义和非常宽阔的挖

5、掘空间。主要指1937到1949年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解放战争与抗日战争的长期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及其保留下的革命载体和遗迹。由于抗战需要延安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杨家岭、凤凰山、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遗址、鲁艺旧址等分布在延安城区的各个角落,共计140多处,蕴涵着厚重的红色文化,散发着为共和国的建立流血牺牲的革命先辈的坚定意志和革命理想,积淀了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要的精神财富。本文试图将延安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延安大学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资源的方法路进行初步探索,以期通过红

6、色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其教育功能得到合理发挥,进一步加强我校汉语言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一、文学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根据我校多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的实践教学实际情况,加强文学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和研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就目前全国高校文学类课程的学科性质本身而言,尤其是中国古代文论、文学理论、美学概论等基础理论学科,对刚刚接触理论学习的学生而言在理解接受时难度较大。加之这些课程的教学课时非常有限,很难很好地承载完成丰富庞杂的授课内容,结果难免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为了给学生详尽彻底地讲清楚理论知识,但有限的课时成了这一基本教学目标顺利实施的障

7、碍;另一方面,为了将丰富的内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在准备课程设计时只能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势必导致理论讲解不够透彻,学生雾里开花,不知所云。(二)当今社会审美价值观的物质化、功利化倾向日益明显,这样的社会环境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学生的世界观乃至学习观。大学生学习的功利化色彩也逐渐显现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教学中。学生目的性强,急于求成,很少能够孜孜不倦地对待学业,潜心读书,以一颗平常心徜徉于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势必造成学生阅读文学时的浅尝辄止,而缺乏对文学本身的敬畏与欣赏,缺乏批判性地阅读。(三)没有广泛的文学作品阅读作为积淀,学生对文学常识、文学史、文学热点话题的讨论与认识就只

8、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停留在步前人后尘人云亦云的层面。对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而不能真正用所学理论指导文学实践,指导学生对当下文学现象的深度认知,更无法做到从理论与作品文本互动的角度切实领悟此类课程的精髓所在。(四)文学类课程涉及的德国古典文论、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建设等课题,现代文学中涉及到的红色经典作品、经典戏剧,都因时空的限制造成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因而结合延安文艺的资源优势,带领学生回到历史现场重温这些被历史检验、经历史积淀后的经典作品和经典理论,是调动当代学生学习文学类课程兴趣的关键和突破口。二、文学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途径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效果,具体

9、而言,延安红色资源转化为本地文学类课程的教育教学资源的路径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一)现场教学:利用延安当地的红色资源如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旧址、桥儿沟鲁艺旧址、西北局旧址、路遥文学馆、延安时期的优秀文学作品,组织“走进鲁艺”、“走进讲话现场”、“走进杜甫祠”等活动,将学生带回文学活动发生的历史现场与大自然中,在完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授课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对于红色历史的敬畏与尊重,又培养了学生对文学课程的由衷热爱和浓厚兴趣。通过鼓励同学走上台前自主讲课,让学生发现不足及时改进。教学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制作板报进行宣传,组织有奖征文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加强学生对文

10、学经典话题的问题意识与思考,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与文笔的良好平台。(二)体验式教学:文学类课程的相关老师参照本学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去路遥文学馆、杨家岭旧址、桥儿沟鲁艺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南泥湾等红色革命旧址实地参观学习、采风。将学生从一元化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同时,举办“今天我是讲解员”、“今天我来当导游”、“今天我来当老师”、“向经典致敬,走进历史现场”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做课堂的主人,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带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类课程的学习中。通过此类活动有效地

11、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表达技巧,查漏补缺,及时改进,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本功。(三)经典导读:通过红色经典导读、路遥研究、延安文艺研究等课程的设置,调动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兴趣。同时以文学社、演讲协会、戏剧社的名义开设一些“经典戏剧排演”、“经典作品再解读”活动。同时,尝试实施“五个一活动”方案:每月读一部经典名著、每年写一篇“经典作品新解读”文章、组织一次“我读经典有奖征文”活动、参观一次经典作品展、每学年举办一次经典诗歌朗诵会。通过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四)开设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成立各种以兴趣爱好为

12、导向、紧密联系文学专业的社团,如文学社、话剧社、影评社、路遥文学社、辩论协会等,创办自己院刊、班级刊物、论坛等活动阵地,使学生通过这些文学公众平台施展自己的才华,锻炼学生的文学实践能力和写作水准,从会听、会说、会读、会写四个角度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各项素质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我手写我口,心口一致,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五)开展调查研究:学校和学院应形成一些长效机制,广泛调动师生资源,对延安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了解与开发,通过一些类似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设立,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思考、深入调查,进而在对延安文艺史料的整理中初步形成基本的科研能力。如对延安当地非物质遗产的调查,对延安老一辈文艺家子女

13、的采访和面对面座谈,对延安文艺各个分支的现状调查等,让学生在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调查了解中,带领他们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的难忘历史,传承延安精神,激发学生的文学研究兴趣。因此,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自身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当下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托延安当地的红色资源强化我校汉语言文学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势在必行。在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引导学生在熟悉延安红色文化的基础上,重温经典、铭记革命历史、传承延安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实践能力,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语言表达、文字应用等基本能力与素质的缺失提供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与解决方案。同时,针对文学类课程教学中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脱节的无问题提供很好的借鉴,并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实践尝试。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