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用人与驭人的艺术

上传人:金** 文档编号:224857024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领导用人与驭人的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领导用人与驭人的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领导用人与驭人的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领导用人与驭人的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领导用人与驭人的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领导用人与驭人的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导用人与驭人的艺术(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领导用人与驭人的艺术论文题目: _学 号:_学生姓名: _专 业: _年 级: _ 课程名称:_授课教师: _年 月 日目 录摘要1一、攻心为上1(一)真诚相待1(二)相互信任1(三)尊重理解2二、维持平衡2(一)区别对待、用其所长2(二)不偏不倚、一视同仁2(三)宏观控制、微观放手2(四)分而治之3三、确保团结3四、以柔克刚3五、结语4参考文献5领导用人与驭人的艺术摘要:对于一个合格的领导者来说,用人驭人是领导者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的能力。领导者科学的用人是保证企业发展的基础,如果不重视人才或者发掘不到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必然是有影响的。本文首先阐述了用人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如何驭人用人。关键词

2、: 领导者 驭人 用人一、攻心为上 知识经济条件下,人的能力和素质在不断提高,较高的素质决定了人倍加注重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事业上的成就。因此,为了从深层次激发人的工作动机,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领导必须用情来感人,尊重员工人格与尊严的平等,通过尊重信任、人格独立、人性解放、上行下效、充分授权、价值实现、权力平等等软约束,进而满足员工社会和心理的需要,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内在潜力与创造精神。用情感人实质属于情感激励法范畴,要求了领导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到以心换心,对员工关心、理解、支持、爱护、同情,进而鼓舞士气,促进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一)真诚相待领导对待员工,无论资历的长短、

3、能力的强弱,要经常进行思想交流,促进感情融洽;要经常关注员工的工作生活、学习生活、日常生活等问题。领导拿出一分的热情去关心员工,他们会拿出十分的热情回报于实际工作。实践证明,用真诚去关爱自己的员工,不仅能避免员工的合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精神消极,还能防止员工的需要失去控制而导致的私欲膨胀。(二)相互信任信任可以振奋人的精神,也可以促进人奋进。相互信任的主导者在于领导,而不是在于员工。领导只有充分信任员工,才会获得员工的敬佩、使员工积极配合。要想赢得员工的信任,领导在工作中必须信守诺言。当领导轻诺寡信时,员工对领导的信任感也就荡然无存。当员工丧失对领导的信任时,所有的情感都会随之湮灭,领

4、导和员工之间仅存的就只有陌生感。(三)尊重理解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领导和员工人格的平等让领导不能够动辄就目中无人,居上傲下。相反,领导应理解和尊重员工,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欣赏员工的长处。在具体的工作当中,领导要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对员工做出的有益尝试,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为更好的理解员工,领导应当拓宽信息沟通的渠道,予以员工多方面、多层次的发言权,允许员工积极反应对组织的各项意见和建议,倾听和回复员工的质疑。尊重和理解员工,可以让员工觉得自己不可或缺,从而自觉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二、维持平衡 领导者的责任之一就是衔接、平衡、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人际关系。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

5、何部门、任何单位的领导者,只要从事用人活动,就必须面临如何处理与各种势力的关系问题,而只要打算处理好与各种势力的关系问题,就必须首先考虑巧妙运用维持平衡的领导用人艺术,即要巧妙处理领导用人行为中各种势力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一)区别对待、用其所长每每用人的关键在于用人之长,这是领导者用人的眼光和魄力所在。领导者要以每个员工的专长为思考点,安排适当的职位,并依照员工的优缺点做机动调整,让团队发挥最大效能。智者取其智,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凡人之才性,各有所能,或优于德而强于才,或长于此而短于彼,用人就当着眼长处,避短用长或者短中取长。对于性格坚定、有韧劲的员工可让他办点实事;能言善

6、辩的员工辞令丰富、反应敏锐,让他做谋略之事;温柔和顺的可委托其按领导意图办事;随波逐流的让他做低层次的管理工作;吹毛求疵的员工,可委托其担任质检员;斤斤计较的员工,委托其担任物资保管,性格倔强的员工可委托其立规章等等,去发现他们的最大优点,就能够看到他们能够为企业带来的利益。(二)不偏不倚、一视同仁领领导者应该始终居于支配全局的有利地位,对各种势力起到领导、协调、引导、监督、制约的作用,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遵循不偏不倚、一视同仁的原则,不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这样,领导的协调工作才能做出成效。(三)宏观控制、微观放手各种势力都有维护其自身利益的本能要求,都有发展力量,扩大影响的欲望,这种要求和

7、欲望,有些对领导者的组织管理活动可能有利,有些可能有弊。因此,需要领导者的调节作用。进行调节的最巧妙的办法,就是对各种势力,在宏观上严格控制,在微观上大胆放手,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分而治之分而治之就是通过运用各种灵活巧妙的方法,领导者将员工划归若干个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制约的单位,从而实施更有效的影响、治理和控制。但把它作为一种领导艺术,则在运用时应把握其分治的度,达到分而有序,有条不紊,在动态中保持相对的平衡。三、确保团结 企业领导应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带动,并通过企业良好文化的作用,为人才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积极的企业氛围。首先,人才一旦被选定,就应当放手使用,尽

8、量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其次,要使人才保持良性的竞争。再次,要为员工制造各种机会,使员工间的沟通增加,增进员工彼此的认识与了解,并增强彼此之间的团结与友谊,进而让存在的一些嫌隙问题在和谐的工作关系中得到化解。轻松、和谐、积极的企业氛围能够让人的灵感增加,并使人的聪明才智获得更深层次的发挥,最终还会让企业取得更好的发展。 领导工作是一项需要各级、各类员工参加的活动,因而,必须要有广大员工的积极、踊跃参加才能取得成功。因此,领导者必须要能把广大群众动员起来,调动起来,团结起来,一道做好各自的工作,这就需要一定的感召能力,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感化和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领导活动,以保证领导工作

9、目标的顺利实施与实现。四、以柔克刚领领导者是强者,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强者行使权力,要取得理想效果,却不一定非要靠强悍。有时善于示弱,在那些吃软不吃硬的员工那里,是很管用的。刚与柔,从心理学角度讲,它是个人性格的两种不同成分的表现形式。从领导艺术的角度讲,它又是一种工作方法。作为一名领导者,必须具备刚与柔的心理素质,必须娴熟地运用刚柔相济的领导艺术。刚与柔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作为矛盾,它们相互排斥,要刚就难柔,要柔就难刚;作为统一体,它们又是相辅相成的,相得益彰。这种对立统一性还同时表现为:领导者既要具备刚的心理素质,还要具备柔的心理素质;既要会刚的工作方法,还要具备柔的工作方法,做到刚柔相济

10、。否则,能刚却不能柔,就缺少作为领导者所须具备的人情味,就会显得强硬、粗暴;能柔却不能刚,就会显得缺少阳刚之气,处理问题时优柔寡断,导致难以成就大业。所以,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准确的妥善处理与把握刚与柔间的辩证关系,进而让其所固有的威力得到充分的展示。 提出领导者应学会以柔克刚,必要时要善于对下级示弱,这并不是意味着领导者就可以在任何事上一味的妥协,也并非意味着柔弱之术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诚然,有时用柔术的确卡可以取得用强硬之术所得不到的效果,但倘若领导者在长年累月中一贯如此,就会给员工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定式,认为自己的领导是软弱无能之人。长此以往,领导者就会在员工面前丧失自己的尊严和威信

11、,领导的强制性、指挥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也会随之一扫而光。因此,柔弱之术固然重要,刚强之道也不可少。领导者要学会用辩证分析的方法,结合具体的公关对象以及具体的环境背景,采用综合的领导公关手段,发挥自己的领导艺术。五、结语 作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只有把人才当作最重要、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去对待,只有像爱护自己的眼睛那样去爱护人才,才能把各项事业建立在永续发展的根基之上,并长久地保持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 领导的用人艺术是领导者必备的品质,也是领导的诸多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天下的财富千万种,唯有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人才作为唯一一种能够扩大和创造资源的资源,是极其宝贵和有限的,其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

12、的,正如邓小平所说:“一个人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因而对人才要特别地加以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要“在使用中开发,在开发中使用”,从而最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参考文献1 李彩红.浅论领导者的用人艺术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6(04) 2 易贤文.浅谈现代领导者的用人艺术J. 世纪桥. 2006(10) 3 何兰强.领导者的用人艺术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7(03) 不拘一格降人才、适才适用J. 决策探索. 2004(08) 5 罗纳德里根. 我的用人艺术J. 领导文萃. 1999(03) 6 杨春生.浅议领导者的用人艺术J. 江汉大学学报. 2001(05) 7 章立早.用人艺术拾零J. 领导科学. 2002(01) 8 王世坤.毛泽东的用人艺术:知人善任J.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1) 9 王生. 古今用人的艺术J. 经营与管理. 199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