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一年级音乐说课稿3篇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224855521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一年级音乐说课稿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有关一年级音乐说课稿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有关一年级音乐说课稿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关一年级音乐说课稿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一年级音乐说课稿3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关一年级音乐说课稿3篇 一年级音乐说课稿篇1 教学内容: 1、音乐活动:新年锣鼓 2、学唱歌曲过年 3、学唱歌曲包粽粑 4、学唱歌曲赛灯笼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民间过年的习俗,感受和体验人们热热闹闹、红红火火过新年的欢乐气氛。 2、能根据歌曲的不同风格和特点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3、全班参与新年联欢会活动,能独自或者与同学们共同上台表演节目。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各个地方不同民族过年的习俗,感受人们过新年的欢乐气氛 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歌曲的不同地域风格表演节目。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音乐活动新年锣鼓 2、学唱歌曲过年 一、

2、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1、播放录象:人们激情洋溢,敲锣打鼓喜气洋洋过新年的欢腾景象。让学生感受北方小朋友过新年的热闹气氛,并说说自己过新年时的欢乐情景。 2、放录音:新年锣鼓,听听:你能听出里面有什么打击乐器的声音锣鼓声 3、揭题:新年锣鼓 三、师范读 小结1、你能听出哪些是鼓声,哪些是锣声吗? 四、认识乐器鼓、锣、钹 1、学生模仿乐器的声音 2、你能在你的身边找出能模仿出鼓、锣的物品吗? 3、学生演奏锣鼓声 五、读歌词 1、师带读 2、生自读 3、加上锣鼓声 六、表演唱 1、分角色唱 2、演奏唱 七、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 三、新歌教学 (一)、

3、导入新课 小朋友的锣鼓声敲得真好!过年了!让我们一起来唱一首过年歌吧! (二)听范唱 (三)感受歌曲 1、跟着音乐拍节拍 2、用锣鼓声伴奏 (四)读歌词 1、师带读 2、生自读 3、跟节奏读 (五)学唱 1、默唱 2、轻声唱 3、指导唱 4、分角色唱 5、表演唱 6、指名上台唱,师生共同点评 7、跟音乐完整表演唱 8、师小结 第三课时 一、复习歌曲过年 二、学唱歌曲包粽粑 1、谈话导入:说说家里过年的时候都有什么好吃的。当有学生谈到粽子是,就顺势引出课题包粽粑。春节包粽子是壮乡人民独特的民间习俗,它意味着家人一年到头平平安安,合家幸福,同时也表达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2、提问:你

4、知道粽粑是怎么样做成的?互相说说,边说边放录音 3、师范唱,生仔细听,并说说听后感受 4、跟师读歌词 5、跟音乐默唱轻声唱。 6、师指导学生用愉快、喜悦的心情演唱歌曲。 7、跟音乐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8、小结 第四课时 一、复习歌曲包粽粑。 二、学唱歌曲赛灯笼。 1、播放录象:新年四川人民赛灯笼的场面。 2、请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并说说自己在新年时有什么好玩的游戏活动。 3、听音乐赛灯笼,听听歌曲中讲了什么,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4、带着愉快、高兴的心情再听一次。 5、跟师读歌词。 6、跟音乐默唱轻声唱。 7、师单独指导歌曲中俯点音符处。 8、自己跟琴唱,要有感情。 9、音乐活动:给书上的灯笼

5、添上漂亮的颜色,比一比,看谁的灯笼最漂亮。 10、作业展示,互评。 11、跟音乐完整的演唱下课。 一年级音乐说课稿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竹笛的学习,感受竹笛丰富的表现力和美感,积极参与沧海一声笑齐奏的实践活动。 2、学习并逐步掌握演奏笛子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够准确的吹奏D调音阶。 2、能够流畅地演奏沧海一声笑,能较准确地把握和表现乐曲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音乐演奏教材中的第一单元在乐器家族中寻找你的朋友中的第二节课“笛子”,本单元的宗旨是由竹笛的欣赏和认识过渡到对中国民族乐队的认识,最后升华到对民族乐器的了解和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这节课属于演奏模块的

6、内容,演奏模块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得以亲身参与演奏,直接地体验音乐,使学生能亲自去创作音乐的美,使学生的合作能力获得提高。因为学生对中国民族器乐的接触比较少,鉴于此原因,我选择把本堂课的欣赏和演奏相结合。 教法与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共包括了:名家名曲欣赏导入、竹笛学习,学生分组练习三个部分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尽可能的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在课堂中设计了分组练习、模仿练习、音乐片段齐奏练习等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教学手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与探究。课堂教学中的欣赏部分充分运用多媒

7、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音乐画面,营造音乐情境,使学生能通过更具体的音乐形象准确的感受和理解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乐知识内容的学习方法,采用师生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深入知识主题,避免枯燥的音乐知识的灌输和讲解。本课还合理地设计了学生吹奏比赛活动,如简单的两只老虎音乐片段模仿等,这些学生活动的设计不仅仅让学生在知性理解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体验了音乐,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在本课的学生分组练习部分,把课堂的中心与重心再一次让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竹笛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45分钟) 1、播放笛子与乐队梁祝的音频片段,让同

8、学们听赏音乐回答问题: a乐曲中主奏乐器是什么?(笛子) b笛子属于西洋乐器还是中国民族乐器?(中国民族乐器) 2、了解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 3、看图连线。(民族乐器)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通过了解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我们知道了我国民族器乐的队伍是如此的庞大,他们共同协作演奏出来的乐曲又是如此的动听。 民族音乐的发展推动了民族器乐的发展,竹笛作为民族器乐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是各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在它几千年漫长发展历程中,它以独有的魅力和风韵,赢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并以大量诗文对竹笛艺术作了神奇美妙的描摹。尤其在唐宋诗篇里,不难发现有赞颂竹笛艺术的生动咏述。今天,我们也

9、来亲身感受一下这一美妙的乐器笛子。 (-)欣赏陆春龄笛子与乐队演奏视频。 (二)教师向同学们介绍笛子并简要介绍笛子的发展史 笛子的形制,一般是竹制管身,管身上开吹孔、膜孔、两个(或四个)出音孔以及六个按音孔。文章xxxx膜孔上蒙以芦膜或竹膜,吹孔左端堵一笛塞,横吹。笛子在全国流行的形制很多,但主要是曲笛(昆笛)和梆笛两种。曲笛演奏特点,音乐圆润甜美,悦耳动听,气息控制细腻,常于伴奏昆曲以及南方各种地方乐中的合奏;梆笛一般风格特点表现为音调高亢明亮,旋律跌宕起伏,节奏活泼跳动,乐曲情绪粗犷豪爽、热烈奔放,赋予戏剧性,演奏上以用舌的技巧为长,如顿音、花舌音、历音、垛音、抹音为多。用于梆子腔伴奏以及

10、北方各地方乐种的合奏。正是这两种笛子的风格各异,造成了我国笛子演奏艺术风格产生了南北两派的区别。 通过近年对河南贾湖舞阳骨笛、河姆渡骨哨的研究,证明笛子在我国至少已经有7000-8000年的历史。竹笛作为我国最早出现的民族乐器之一,它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记载了光辉的一页。 竹笛艺术魅力的真正挖掘和展现,还是近50年的事情。冯子存,陆春龄、赵松庭等几位都是我国竹笛音乐的开拓者,他们使竹笛由一种伴奏乐器变为独奏乐器,由民间走向专业,他们是我国竹笛音乐的引路人。 (三)教师讲解笛子的基本演奏方法。 1、教师示奏姑苏行片段。 2、教师教学生怎样吹笛子。(教师指导学生练习) a、嘴唇自然闭合,双手捧着笛子

11、两端,左手握笛头,右手握笛尾,将吹孔置于嘴唇下沿,对准吹孔吹气。 b、当气息冲出时,只让出小空隙使气息通过,并使成为一束气柱往吹孔下方斜着吹去。其原理就如同吹响笔套一样。 c、为使气息冲出时不将两唇冲开,而致气息散掉,两颊肌肉必须用劲,保持气息的出口很小。 d、吹出来的声音要求纯净,避免夹杂气声。 一年级音乐说课稿篇3 课时: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歌曲摇呀摇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清晰标准的上海方言来歌唱,并以柔美的声音表现出摇篮曲的风格。 2、感受不同情绪的童谣风味。 教学重点:正确地用上海方言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上海方言的吐字。 2、歌曲旋律的起伏。 教学突破口:以“上海童谣”为主

12、线,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的风格、意境和内涵,进而唱好歌曲。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 1、学生表演路边童谣进教室。 2、师生做老上海的弄堂游戏。 3、回忆会念的儿歌、童谣。 说明:以“上海童谣”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童谣的兴趣,感受“上海童谣”歌曲的特色,为歌曲教学打下铺垫。 二、学唱新歌: 1、初步感受歌曲的意境:A、师范唱。 B、生交流:外婆住在哪里?老师怎么去外婆家的? 2、熟悉旋律、学唱歌词:A、跟着音乐做摇小船的律动。 B、用情景创设、师生谈话、问答的方式进行歌词教学。 C、用“lu”哼唱。 D、轻声唱词。 E、处理好“外婆”、“一只馒头一块糕”的唱法。 说明:此环节注重孩子的生活实践,将音乐问题生活化,从最贴近孩子生活的细小环节入手,用上海方言口语化的“外婆”呼唤声巧妙地解决了孩子们对起伏较大的旋律的掌握。 3、学唱歌曲结束句,进行力度的变化。 4、完整地表演唱歌曲。 6、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三、拓展 1、介绍上海有名的桥。 2、节奏朗读新上海童谣。 3、表演唱:上海童谣。 4、欣赏本校学生的表演舞:路边童谣。 说明:通过此环节,拓宽学生音乐表现的空间,使学生了解童谣除了可以通过朗读进行表现,还可以通过演唱、舞蹈等形式进行表现。由老上海童谣的学唱到新上海童谣的创作,凸现了现代气息,悄然渗透了德育教育。 第 12 页 共 1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