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心理障碍与教育策略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24855147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创新心理障碍与教育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生创新心理障碍与教育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生创新心理障碍与教育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生创新心理障碍与教育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生创新心理障碍与教育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创新心理障碍与教育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创新心理障碍与教育策略(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大学生创新心理障碍与教育策略 钱兴崔景贵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民族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创新教育,克服大学生创新心理障碍。全面培养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认真面对并积极研究解决的新课题。一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心理障碍已成为影响我国大学生深化创新实践、提高创新效能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大学生创新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4方面,即创新意识障碍、创新思维障碍、创新能力障碍和创新人格障碍。(一)创新意识障碍创新是一个过程,它的起点和动力是强烈的创新意识。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丰富而敏锐的创新意识,强烈的创新意识是未来优

2、秀人才的重要表征。有学者把创新意识看成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6种基本素质之一,这是极有见地的。当前,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消极影响仍然存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崇尚经验,反对创新;崇尚权威,反对怀疑;崇尚跟随,反对超越;崇尚持平,反对冒尖。这就使得许多大学生盲目迷信书本和老师,墨守成规。不注重思考与质疑问难,缺乏“问题意识”,一般不愿提问题,不会提问题,也提不出什么问题,当然就更谈不上锐意创新。(二)创新思维障碍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其方式主要有4种,即逆向思维、侧向思维、类比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形成,是思维视角转换和触发的结果。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创新方法、创新实践的先导。21世纪

3、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要求现代人认识活动和思维活动过程加快。能够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学会批判性与创造性地思考,抛弃传统思维方式的糟粕,寻求新的思维方式,增强思维的负载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技巧。在思维观念和思维方式上领先和优于他人,以便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求得自身发展的一席之地。尽管创新原本是人的基本特性。但我国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迫使大学生走进“读死书”、“死读书”的死胡同。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已经习惯于用划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法来培养循规蹈矩、听话顺从的“乖孩子”、“好学生”,传统的教与学都习惯于“定式”和“正向思维”,忽视“悬念”和

4、“逆向思维”。而现行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计划和以知识灌输为目标的课堂生活压制甚至扼杀了大学生个体创新思维的发展。在这种毫无创造性的课堂生活中,大学生不需要形成和提出自己的“问题”,不需要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不需要就某个问题进行同学之间的“讨论”和师生之间真诚与平等的“对话”。这就使得不少大学生陷于常规思维、传统思维。为常见的思维定势所左右。(三)创新能力障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和创新能力比资金的投入与积累、市场的占有与扩大更为重要,创新能力将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先进民族之林。”在某种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人们

5、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一种生存能力。传统学校教育为求“高效”,总是让学生“直奔真理”。把现成结论一古脑儿地塞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探索尝试。同时,为了避免出错走弯路,确保学生考试得“高分”,传统学校教育让学生唯标准答案是从,唯书唯老师是听,总是引导学生心往一处想。笔往一处写。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偏重死记硬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质疑能力差,辨识能力差,冲击能力差。最终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大多只是求正确、不思进取,规规矩矩而缺乏创新活力的畸形人才、平庸人才。(四)创新人格障碍创新人格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起着关键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它表现为人在生物圈和智慧圈充满活力的、多变异色彩

6、的、自主自为的、不断更新的、超越自我的生存品格,集中体现为强烈的创造动机、顽强的创造意识和健康的创造情感。反映出创造主体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甚至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都用一个模子去套。“机器加工式”培养,人才“工厂式”出品。不重视个性差异,发现、培养、鼓励有特殊才能、个性特长的大学生脱颖而出的机制不健全。这必将阻碍其创造潜能的发挥,必将有碍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二大学生创新心理障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环境中教育、文化等多方面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高等学校只要采取符合大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特点的创新教育策略,大学生创新心理障碍是完全可以

7、克服和矫正的。我们认为,当前,高校要特别重视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重视艺术教育艺术能极大地激活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它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关系密切。钱学森说过:“从思维科学角度看,科学工作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相反,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在过去,人们总是只看到后一半,所以把科学和艺术分了家,其实它们是分不了家的: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可见,艺术(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能为科学创造提供形象思维支撑,解决抽象思维不能解决的问题。高校应将艺术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之中,开设艺术欣赏(文学、美术、音乐等)、工艺美术设计与制作等选修课程,向

8、大学生推荐艺术教育类必读或自学书目,经常举办高层次高水平的艺术讲座。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创造条件,满足大学生发展文艺特长、提高审美素质的合理需要,为大学生提供施展艺术才华、增强创新素质的广阔舞台。(二)培育优良校风富有个性的优良校风通过客观环境和人际环境,通过感染、模仿、暗示等心理机制,对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产生积极影响。高校优良校风通过“师生员工学校环境”的作用机制,可以内化为大学生的创新心理特质。优良健全的高校校风是培育高质量创新人才的肥沃土壤。创建优良校风,可以从多方面下手着力。着眼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高校必须特别重视富有个性和办学特色的校园精神的培养;必须创建

9、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在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必须造就一支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创新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必须加速教育手段现代化建设,尽快实现高等教育的网络化和信息化。(三)强化个性培养个性与创造力之间关系密切,活跃、独立、自由的个性是创造力萌发与生长的土壤。创造型大学生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个性的独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创造性的一种反映。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缺乏个性就缺乏创造力。当然,我们强调培养的个性,是一种和谐自然、积极向上的个性,而不是颓废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个性。个性的内涵极其丰富。强化大学生的个性培养,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3条基本原则和要求:从

10、个性的趋向来讲,必须贯彻全面性和自主性的原则;从个性的差异来讲,必须坚持针对性和适量性的原则;从个性的养成来讲,还应坚持长期性与渗透性的原则。强化大学生个性培养,高校要创设、营造鼓励创造性的教育环境。美国创造学家史密斯主张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中,“教育者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创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知识环境”。我们理解,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要建立友善的、完善个性的、鼓励创造性的学生集体,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理解、宽容的同学关系;要由保姆式的管教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由刻板的、划一的模式化教育转变为多样化教育,改变教育方式的标准化、程式化,代

11、之以灵活性、趣味性的教育方式。(四)开发心理潜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潜能就是人脑潜能。据心理学研究,人脑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与银河系的星数大致相等,相当于140亿个高功能的电子计算机,可以贮存1015比特的信息。现在一般人只使用了大约10的大脑功能,绝大部分心理潜能尚待开发。关于开发大学生大脑潜能的策略,我们认为主要的有5点。一是信息刺激,学会用脑。信息是大脑的精神营养,对大脑的最佳的信息刺激,就是勤学习、多学习。二是协同开发,全面塑造。既重视左脑功能开发,又重视右脑功能的开发,克服“重左轻右”的传统倾向。三是劳逸结合,科学护脑。要有张有弛,科学休息,保证适量睡眠,防止过度疲劳,防止外伤和毒害。四是营养健身,合理补脑。要指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补充能量,强身健体。五是情绪乐观、精心益脑。开发大脑潜能必须排除心理障碍,而心境乐观、心理健康,有利于健脑用脑,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第一作者系常州技术师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常州213001)责任编辑:袁海军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