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演理论的纳西族东巴跳传承语境探究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24854694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表演理论的纳西族东巴跳传承语境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基于表演理论的纳西族东巴跳传承语境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基于表演理论的纳西族东巴跳传承语境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基于表演理论的纳西族东巴跳传承语境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基于表演理论的纳西族东巴跳传承语境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表演理论的纳西族东巴跳传承语境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表演理论的纳西族东巴跳传承语境探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基于表演理论的纳西族“东巴跳”传承语境探究 李开文 谭广鑫 李晓通 周山彦 陈永兵摘要:对民族体育传承语境的研究,不仅要引申到关联的实际表演的社会文化语境和民俗情景中去,而且必须把它置于动态的表演过程中思考。以纳西族“东巴跳”为例,对其传承的表达过程进行分析,从其表达过程中的表演文本、表演主体、表演行为、表演场地的过程中探究其传承语境,进而总结出传承语境模式化特征,即文本表演主体表演行为表演场地相互作用,共同建构其民族体育传承语境。关键词: 表演;东巴跳;传承语境;表演主体;民族体育;民族体育传承: G 852.9:1009783X(2016)02013304文献标志码: AAbstract

2、:The research on the context of the national sports inheritance should not only be extended to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the association and the folk scene,but also must put it into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process.Taking the Naxi Dongbatiao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3、 analyzed the expression on the inheritance of the process,from the expression in the process of performing text,the performing subject,performance,performance venues to explore their heritage context,and then summed up the inheritance of the contex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l,that is:text

4、the main performance of the performance performance venues interaction,and to jointly construct the context of national sports heritage.Keywords:performance;Dongbatiao;inheritance context;performing subject;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traditional inheritance前人对少数民族体育传承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民族体育特有的文化传承或传承方式方面,忽略了民

5、族体育传承中的语境。民俗社会中的表演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在与受众共同建立的语境中进行的,同时存在于一个相互关联的网中。这种网包括2个层面:一是宏观语境,包括自然的、文化的、社会的、历史的、民俗的、经济的、政治的、群体的、个体的等,与节日体育相关的一系列关系项。它是相对恒定的机构形态,一般不因时空、时间或表演个体的改变而改变其传承路径。二是微观语境,也就是表演的场景,包括物质层面上的特定场景、民俗层面上的习俗惯制,以及人际层面上的互动模式等。表演理论是在帕里洛德程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说帕里洛德理论所关注的是传承中表演与文本的关系,那么我国苗晶、乔建中等表演理论的研究学者则是在重新检讨帕

6、里洛德程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表演为中心的研究观点,主张在表演语境中研究民俗文化的传承。学者朝戈金认为民俗传承语境应分为广义的语境和田野意义上的语境,广义的语境包含历史、地理、人文、民族、信仰等。由于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表演的内容、结构和形态,但它们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田野意义上的语境是指特定文本、特定时间、过程、文化特质、意义生成与赋予的动态过程,其传承语境实质是一个表演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结构,其表演的构成是由特定的文本、表演的人、表演行为、特定的时间及场域所构成的语境中传承其民族的文化特质及意义。由此课题组借助“东巴跳”表演语境将传承语境纳入到这种语境结构之中进行阐释,推论出文本表

7、演主体表演行为表演场地相互作用,共同建构其民族体育传承语境,如图1所示。表演理论之所以对民族体育传承语境的分析具有方法论价值,是因为他对表达手段的结构进行了分析,而不是对被表达其意义的事物本身的结构及现实结构进行分析。也就是说,对民族体育的传承语境分析,应该是对其民族体育传承的表达过程进行分析,从其表达过程中探究其传承语境,即表演文本表演主体表演行为表演场地。为此,笔者于2013年2月和2014年2月对云南省丽江市东部纳西族的祭祀圣地玉水寨进行了文本追寻和对玉水寨山脚下的纳西族村寨木都村“东巴跳”进行实地考研。在考察中,笔者亲自参与体验、观察其表演过程,但存在对其实际表演的文化语境和民俗情景理

8、解的缺陷。为了弥补该缺陷,笔者采用了对其“老东巴”进行深度访谈和文献资料的深度研究。1云南丽江市白沙镇的纳西族村寨白沙乡北临玉龙雪山,南至龙泉,西依芝山,是纳西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以白沙壁画为代表,同时,还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地理位置上白沙乡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滇藏“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木都村东、南两面邻丽江市束河古镇。该村现有农户391 户,乡村人口1 671人。该村以纳西族为主,其中纳西族1 611 人,汉族 25人,其他民族35 人。这里的纳西族每年农历2月8日都要到玉水寨进行祭祀活动,即“东巴跳”。2纳西族“东巴跳”的表演2.1纳西族“东巴跳”的表演文本纳西族

9、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早在唐宋前后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东巴文化。纳西族有迄今世界上仅存的一种象形文字,因为被纳西族东巴教经师“东巴”频繁使用,故称“东巴经”。“东巴经”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有语言、历史、宗教、地理、哲学、天文、伦理、医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东巴经”是纳西族社会历史的产物,从其形成思想而言,主要来源于对自然、鬼魂及对诸神的崇拜。纳西族的先民信仰“东巴教”,“东巴跳”的文本来源于纳西族的“东巴经”,其实质是带有宗教色彩的祭祀活动,所以“东巴跳”多在东巴教的各种祭礼和节日,以及婚、丧活动中出现。例如开丧、超度、祭风、祭诸神、祭胜利者、求寿、解秽等都要进行“东巴跳”。“

10、东巴跳”根据祭祀的不同需要有不同的跳法,在东巴古籍中一共记录了动物舞、神舞、灯舞、法杖舞、弓箭舞等40多种不同的“东巴跳”。在“东巴跳”的道具文本中,主要有皮鼓、板铃、长剑、弓箭、手摇鼓、法杖、火把等。“东巴跳”文本之所以具备体育的元素,是因为“东巴跳”在宗教观念的支配下以身体肢体动作为表演形式,通过身体的表演与神灵沟通,借此畏神、敬神、祛灾祈福,祭祀神灵仪式中幻化鬼神的祭神舞,图腾崇拜仪式中模仿动物的象形舞,驱鬼辟邪仪式中镇鬼消灾的法器舞,涵化了身体运动文化的内容习得,促进了身体运动文化的传承发展1。由此看来,“东巴跳”文本通过身体的表演而被显示出来,借助身体的表演使“东巴跳”所要表现的内在

11、的、抽象的民族文化以视角符号的形式直接传递给人们,使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该民族的文化。“东巴跳”作为表演的文本原型其本身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与表演相互联系,文本是表演得以完成的背景,表演是文本内容得以延续、传承的主要手段。2.2纳西族“东巴跳”的表演主体东巴纳西族“东巴跳”表演的主体是东巴,并非任何一个纳西族成员都能成为“东巴”这一特定的具有纳西族文化代表的表演者。关于“东巴”,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古代纳西族的高级知识分子,“东巴”具有相当的宗教知识和各种技能。纳西族“东巴跳” 的表演者“东巴”,既是东巴文化的主要表演者,更是主要传承者。纳西族“东巴跳”表演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固定的空间里举行的一

12、种祭祀活动,同时又带有娱乐、体育活动的性质。传承是一种文化与某一传统的延传机制,同时又是一种人际间的互动机制。也就是说,传承包含了文化和具体行为的双重含义。在前一个层面上,传承是文化延传的脉络,是传统的流动形态;在后一个层面上,传承是人的一种关系活动方式,是人际关系的结果形态2。而在实际中,纳西族文化是通过纳西族文化的表演者即传承者“东巴”,以表演的形式进入族际间的互动而得以延传承袭。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东巴”的表演是一种对象性行为,“东巴”表演的文化得有成员的观赏,而观赏的群体正是该族群的成员。由此,“东巴”与族群成员构成了“观演”关系群体,从传与承的行为关系看,“东巴”为“传”的一方,

13、族群观众为“承”的一方。传与承相互依赖互为整体,当然这种关系也是可变的。其变化的调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关系到“东巴”和纳西族群众角色的特定技艺、认知、知识及人际脉络等因素。作为“东巴跳”表演主体的“东巴”处于东巴文本和纳西族族群之间。这是纳西族普通群体中的一员,也是“东巴跳”文化及技艺的传承者,同时,在具体的实践表演中,“东巴”以一个表演者的角色处于表演观赏的两极,以及两极所对应的“传”“承”角色,即演员观众(东巴纳西族成员),由此确定了“东巴”的表演主体地位。2.3纳西族“东巴跳”的表演行为“东巴跳”是纳西族举行祭祀或娱乐为一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一个纳西族节日里相对固定的、神圣的和重

14、要的活动方式。“东巴跳”表演是纳西族的一种特定的文化行为,通过表演行为中的文本事件、语言,身体运动行为、音乐等特定的手段表达纳西族文化中神的庇佑、生产的成果及生活的幸福等理想化的愿望。借以此方式达到表演者与受众的互动3,以实现传与承两极的有效对接。2.3.1基于文本事件的纳西族“东巴跳”表演表演实际上是表演者和观众协作完成的,表演是一种人际间的交流模式4。交流模式要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只有在这一特定的语境中的意义才能彰显其特定的文化意义;而语境中表演者与观众的“演观”行为及其互动,构成了一个特定的表演事件。这里所谓的事件是指由文化所界定的、有一定边界的一系列行为和经历,他构成了行动的一个有意味

15、的语境5。从根本上说,表演者的表演不只是文本内容的再呈现,而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东巴表演的“东巴跳”远远超出了其仅作为表演的行为范畴,而是成了一种蕴含多种意义和功能的人际交流模式。农历2014年3月初5至初9对纳西族祭祀活动进行了田野调查,主要调查了白沙镇玉水寨祭祀点。经过调查发现,纳西族“东巴跳”的表演形式随表演场地、内容的变化而不同。表演者的身份也随场合的变化而随之变化,其观演关系得到进一步升华,即观和演的主题融合为一体,这恰是观、演关系的最高层次。对于纳西族“东巴跳”来说,东巴经是表演的产物,而表演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它在东巴与纳西族成员间共同建立的语境中进行,同时存

16、在于一个相互关联的网中。“东巴跳”的表演是有目的、有指向和特定民俗主题意义的仪式行为,因而它是主要的。而娱乐性“东巴跳”是祭祀性表演之后的延伸,因而在整个表演中处于次要地位,但二者在行为主题“东巴”与纳西族成员及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连续性。二者在语境上的转化,主要是在时间空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表演情景的改变及人际间民俗关系的转变重建来完成的。文本是表演的基础背景,表演是文本思想的传递过程,而文本、表演所构成的人际互动语境为文本和表演赋予了意义,即表演是民俗行为,是人际间的互动模式得到了印证。2.3.2纳西族“东巴跳” 表演的语言语言是表演者与受众之间的中介物,是一种独立存在,承载着传受双方相互流动的信息。信息是语言和意义的统一体,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6。在“东巴跳”的表演中,表演的语言行为主要受到2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祭祀用的东巴经文,其次就是纳西族的生活用语及习惯用语。在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