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4篇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224852682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4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有关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4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有关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4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关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4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4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关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4篇有关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述了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中,十几年后人们寻找石兽的故事,从中悟出凡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可主观臆断的道理。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

2、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掌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文章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思路。依据以上两点及本文的特点,我们将河中石兽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通过反复朗读文章及复述故事,知晓文章大意的能力。 (3)学习本篇文章通过故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课前通过前置任务学习单完成文言词汇及文学常识的积累。 (2)课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及教师讲解完成疑难词汇及句子的疏通,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 (3)通过复述故事,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从而把握文章所阐述的道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践出真知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3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积累文言实词,培养文言语感。 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所阐述的道理; (2)学习本文通过故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阐述的道理。 三、说教法 1.本节课教法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

4、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四种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四、说学法 本节课学法主要采用朗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复述法。 文言的时代距离要求学生读准音,读透意,体味文言的音律美,意韵美,熟读成诵。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而复述故事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说教学流程 本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引起思考 大家一定还记得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吧,有一个楚国人

5、乘船渡江时他的剑从船里掉到了水中,他没有马上去捞剑,而是立即在船边上做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停了,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自然是找不到剑了。几千年过去了,他的宝剑也成了文物,如果今天让你来帮他寻找宝剑,当你从他掉落宝剑的地方跳入水中的时候,你是在原地找呢?还是顺流找下去,逆流而上行不行呢?你能帮他找到吗? 也许你能从今天我们学习的河中石兽这篇文章中找到答案。 (二)解决预习疑难,疏通文意 1.解决字词 (1)小组交流(每位同学指出自己标出的生字,会的同学帮助解决,组内都不会的记在积累本上。组长分配生字,同学们分头查阅,用最短的时间互助解决。) (2)小组交流

6、仍然不懂的,老师解答讲解。 2解决难句方法同上。 (三)预习检测,文言积累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读准字音: 圮(p)募(m)棹(zho)柿(fi)湮(yn)啮(ni)溯(s)欤(y) 3读懂难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7、,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检查朗读,要求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句中停顿。 (四)以寺僧的口吻复述故事,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登上地球之巅,它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位置及课文的特点 本单元编选了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登上地球之巅、短文两篇等五篇展现人类探险活动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展现了人类对探险的执著和渴望,任何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人类迈向新领域的脚步。登上地球之巅描述的是年轻的

8、中国登山队员从珠峰北坡攀缘而上,踏过千年的冰封,克服重重的困难,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地球之巅的事迹。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让每个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使这些怕苦怕累的中学生为之触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功能,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2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知识目标:了解这次登峰的概况和意义 能力目标:体会数字在文中的烘托作用,体会文中登峰的艰难 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的精神 刘连满这一人物的分析(没有登上文章却重点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年轻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 这五个方面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学习的重点及初

9、一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是重点,是难点。 3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 二说教法 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要求将语文课堂与生活、写作联系起来,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的能力。再联系本文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热情参与,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并且适当插入写作练习。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充分发挥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于课文之中,体验登峰的艰难。 2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带着感情的朗读,理解登山队员的

10、艰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学法指导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让他们学会学习。古人也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达到不教”的目标的方法。 本节课让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共同发展,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并能快速掌握文章主要情节 2朗读法: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

11、涵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指导学生重点难点的突破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由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和作业三个环节组成。大约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本文的教学任务。 (一)导入(2分钟左右)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锣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本文的导入设计是播放珠峰及登山者的图片,并配以高亢的歌曲珠穆朗玛,让学生的思绪进入神秘的珠穆朗玛峰的氛围中,直切主题,干脆利落的效果。(时间较长,故未上课时便可播放) (二)说课文学习 (设想)我设计了四大版块,分别是“攀登纪念馆”、“小小解说员”、“刘爷爷我想对你说”和“走进登峰迷失案”。 1关于本文的背景资料,我设置了“攀登纪念馆”版快(解决目标

12、一)(3分钟左右) (设想)通过此版快,让学生在对珠穆朗玛峰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理性认识并了解1960年5月的这次登峰运动。 (内容)珠峰知识简介(学生先谈,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 攀登珠峰的历史背景介绍 2关于文章的情节结构,我设置了“小小解说员”版块(解决目标二)15分钟左右)。 (设想)通过这个版块,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数字在文中的烘托作用,体会攀登的艰难。 (内容)找出文中体现艰难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快速阅读课文并用 “勾画圈点法”,找出关键的句子)从以下方面向学生讲明: 突击队员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零下30多度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岩壁上登攀,他

13、们穿着特制的高山靴也难踩稳。 在这样的高度上,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身体都有严重的反应。 他们背上的氧气筒的气压表显示,氧气的容量已经不多。 而用在攀登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 (学生找到这些句子,谈了自己的感受后,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攀登的艰难,特别注意这些句子中的数字的作用) 既然如此艰难,是什么支持他们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继续向上攀登? (为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为追逐心中的梦想,坚毅不屈的品质以及那个时代特殊的烙印,不能让外国人瞧不起我们中国) 观看当时拍摄的记录片(更直观,加深了对攀登过程的了解以及对他们艰难的体会) 3关于文章的人物形象,设置了“刘爷爷,我想对你说”版块

14、(解决目标三、四)(20分钟左右) (设想)通过此版块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能力(分析人物性格的特点),体验情感(评价人物形象,学习他们的精神)。 (过渡)(课件图片:登峰四人的照片,只有刘连满的照片是现在的生活照)同学们一定在纳闷为什么只有它的照片是现在的生活照?(因为他没有登上顶峰,所以当时的报纸没有刊登他的照片) (内容) 刘连满为什么没有登上顶峰,是他自己放弃了吗? (不是。刘连满是为了不拖累这个集体,让其他人能完成任务,而主动放弃了登上顶峰的机会,而这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缺憾。) 刘连满的哪些行为感动了你?你有什么话想对作品中的人物或大家诉说? 这时,刘连满突然想起自己在哈尔滨当消防队员期间,采用人梯的办法成功的翻过高墙的经历。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膀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