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梳理(共5页)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224847257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梳理(共5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梳理(共5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梳理(共5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梳理(共5页)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梳理(共5页)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梳理(共5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梳理(共5页)(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梳理一、高中语文各册涉及的常见古代文化常识词语爵位:爵位从高到低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寡人:诸侯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也是国君、诸侯的别称。执事:办事的官员,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祖:临行记录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变徵:古代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等七个音调,变徵声调悲凉。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初阳岁:冬至之后,立春之前。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六合:

2、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即天干,指甲、乙、丙、丁等10个字;支,即地支,指子、丑、寅、卯等12个字;古人常用天干10个字和地支12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都要适合,叫六合。禊:一种祭礼。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实际上是有职无权。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诸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庠、序:都是学校。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3、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七庙:天子的宗庙。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戏曲中的行当: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共五大行当。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三公九卿:周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也有的说三公为司马、司空、司徒);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孝廉:孝廉是汉武帝时

4、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二、与官吏任免相关的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3)擢,提升官职。(4)迁,调动官职。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一样都是免去官职。(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8)征,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9)辟,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10)选,量才授

5、官。(11)荐,下级向上级推荐授官。(12)举,选拔。(13)点,指派,尤指皇帝指派。(14)简,任命。(15)补,任命补缺。(16)进,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17)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18)领,常指兼任。(19)摄,兼理,暂兼。(20)守,兼理,指比本职高的兼职。(21)行,兼管,指比本职低的兼职。(22)判,中枢官兼任地方官。(23)知,同“判”。(24)权,暂代官职。(25)假,同“摄”。(26)署,代理无本官的职位,也称“署理”。(27)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28)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29)革、削、免、罢、废、夺,都是革职、罢职或停职。(

6、30)退,撤销或降低官职,或自己辞职。(31)斥,屏弃不用。(32)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33)调,调动、调迁。(34)放,京官调任地方官。(35)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3、 关于科举的词语科举: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7、,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进士: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状元: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同年: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四、有关地理和行政区划的词语州: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从汉到南北朝末,州基本上是监察区,有时也是行政区。明清改州为府,只留少数直隶州直辖於省,散州

8、隶属於府。郡: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此后历代都有郡,直到隋代才取消了郡。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等於郡。省:本是官署名称,后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域名称。府:大州称为府,唐代隶属於道,宋代府属於路。军:宋代的行政区域,一个军等於一个州或府,直辖於路。道: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阴阳: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江东:又称江左,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山东:因“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关东:古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

9、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古人习惯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泛指南方地区。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中国:古代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五、有关历法的词语每月的特殊日子: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望,近在望后的日子叫做既望。每天的特殊时辰:日出叫旦,日

10、入时叫做夕,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日入之前叫做晡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天将亮时叫昧旦。一年中的节日:元旦,正月初一日。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上元是正月十五日。寒食是清明前二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端午(端阳)是五月初五日。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为三伏(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中元是七月十五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秋,八月十五日。重阳是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除夕是一年

11、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六、有关职官的词语三公:丞相,禀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台阁:指尚书机构尚书台。后世逐渐形成了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首长同为宰相,共议国政。宋代中央是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枢密院类似秦代的太尉府,正副首长是枢密使、副使。九卿:太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管宫廷侍卫。卫尉,管宫门近卫军。太仆,管皇帝车马。廷尉,最高的法官。典客,后来又称大行令、大鸿胪,管理少数民族来朝事宜。宗正,管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后来又称大农令、大司农,管租税赋役。少府,管宫廷总务

12、。郎:皇帝侍卫官的通称,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汉代的加官有侍中、给事中、诸吏等。加侍中就能出入宫禁,成为皇帝的亲信。加给事中就能掌顾问应对。加诸吏就能对宫廷官员进行监察和弹劾。后世侍中成为门下省的首长,给事中成为门下省的属官。六部:隋代始定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属於尚书省。各部的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为侍郎。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属官有都事、主事等。 九品中正制:古代把职官分为若干等级,通称为品。曹魏时职官分为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九品以外的职官称为流外。流外官经过考铨转授流内官,唐代称为入流。清代不列入九品之内的官称为未入流。勋:唐代又采取在某些散官官

13、号略加补充作为酬赏军功的勋号,有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轻车都尉、骁骑尉等等,共十二级。太师: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少保: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御史本为史官,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枢密使:枢密院的

14、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以后地位渐低。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尹: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

15、官职,唐以后地位渐低。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七、有关姓名的常识姓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名字: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子”是男子的尊称。古人名字连着说的时候,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除名和字外,还有别号(别字)。别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唐代诗文还常常见到以排行相称,或以排行和官职连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以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谥号。庙号:皇帝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八、有关古代礼俗的词语士:春秋以前士是武士,春秋以后士是文士,后逐渐成了知识份子的通称。庶人:又称庶民,身份比奴隶为高,以后庶人就逐渐成为个体农民。冠礼: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