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学》通关试题每日练(2020年11月08日-431)

上传人:风****你 文档编号:224428108 上传时间:2021-12-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学》通关试题每日练(2020年11月08日-43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学》通关试题每日练(2020年11月08日-43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学》通关试题每日练(2020年11月08日-43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学》通关试题每日练(2020年11月08日-43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学》通关试题每日练(2020年11月08日-43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学》通关试题每日练(2020年11月08日-43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学》通关试题每日练(2020年11月08日-43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学通关试题每日练(2020年11月08日-431)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学通关试题每日练(2020年11月08日-431)1: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持久的。()判断题对错 2:在教学中,初入学儿童的注意状态取决于()。单项选择题A、个体知识经验B、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C、个体需要兴趣D、情绪状态 3:根据课程的制定者,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单项选择题A、省级课程B、地级课程C、县级课程D、校本课程(或学校课程) 4:德育过程由以下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单项选择题A、知情意行B、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C、

2、世界观人生观理想观道德观D、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德育方法 5: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单项选择题A、杜威B、华虚朋C、卢梭D、克伯屈 6:“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说明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有()。单项选择题A、先导性B、感染性C、权威性D、针对性 7:我国小学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广为人知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单项选择题A、传递-接受式B、自学-辅导式C、引导-发现式D、示范-模仿式 8: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属于()。单项选择题A、技术小组B、学科小组C、艺术小组D、体育小组 9:“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是完全的教育的结果,”这是柏拉图的言论。()判断题对错 10:作

3、业分析的技能是通过提取学生无意注入其中的隐含信息来了解教学效果的行为方式。()判断题对错 11: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学说,开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之先河的教育家是()。单项选择题A、苏格拉底B、柏拉图C、赫拉克利特D、亚里士多德 12: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的过程按顺序划分的三个阶段是()。单项选择题A、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B、关注学生关注情境关注生存C、关注情境关注学生关注生存D、关注学生关注生存关注情境 13: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属于()。单项选择题A、技术小组B、学科小组C、艺术小组D、体育小组 14:学

4、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单项选择题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课程目标D、课程表 15: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有()。多项选择题A、主体性原则B、内化性原则C、特定性原则D、生成性原则E、有效的监控原则 16:成功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形成学生学习的()。单项选择题A、积极性B、主动性C、内部动力机制D、外部动力机制 17: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是()。单项选择题A、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B、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C、凯洛夫的教育学D、斯宾塞的教育论 1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俗语说明了下述哪一因素的作用?()单项选择题A、遗传B、环境C、学校教育D、人的实

5、践活动 19: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单项选择题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20: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能力为标志。单项选择题A、创造B、学习C、生殖D、思考 21:正确的提问操作应当是()。单项选择题A、和个别学生互相问答B、面向全体提问,大家一起回答C、面向全体提问,指名个别回答D、教师自问自答 22: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

6、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单项选择题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2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单项选择题A、程序性课程B、练习性课程C、地方性课程D、实践性课程 24:学生的学习特点受()因素和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单项选择题A、基础B、智能C、思维D、能力 25: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单项选择题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 26:我们常说的“助人为乐”是指德

7、育的这种个体享用功能。()判断题对错 27:课程结构的编制即()。单项选择题A、课程计划B、课时分配C、课程设计D、课程改革 28: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单项选择题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C、物质前提D、无关因素 29: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下列典型学制类型()。多项选择题A、双轨制学制B、六三三学制C、单轨制学制D、分支制学制E、壬寅学制 30:平时所说的三结合教育,这“三结合”是指()。单项选择题A、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的一体化B、教师、学生、教室C、历史、现实、未来的三结合D、教科书、实验室、网络的三结合 查看答案 1:答案正确 解析 2:答案B 解析 在个体发展

8、中,无意注意的发生先于有意注意。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无意注意已经相当成熟,他们的认识活动常依赖无意注意。在教学中,初入学儿童的注意状态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3:答案D 解析 4:答案B 解析 5:答案D 解析 设计教学法源于本世纪初,正式提出者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WilliamH.Kilpatrick,1871-1965)。面对美国当时教育民革中出现的传统派、初会功能改革派、发展学派和科学民革派的四家之争,克伯屈集前三家之长,提出了设计教学法。 6:答案D 解析 家庭教育的特点权威性、灵活性和针对性。而题干正是说家庭教育的针对性特点。 7:答案A 解析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

9、四段教学法,后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等人对该模式进行了重新改造。传入我国后,我国又在此基础上作了适当的调整与修改,融入了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方法,成为我国小学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广为人知的一种教学模式。 8:答案A 解析 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属于技术小组。 9:答案错误 解析 题干所述是康德的言论。 10:答案错误 解析 11:答案D 解析 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最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做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10、。 12:答案A 解析 13:答案A 解析 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属于技术小组。 14:答案A 解析 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 15:答案A,B,C,D,E 解析 16:答案C 解析 17:答案C 解析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18:答案B 解析 环境指个体生活在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因素。 19:答案D 解析 20:答案C 解析 成熟包括生理心理两方面的成熟,生理成熟的表现是具有生殖能力。 21:答案C 解析 22:答案B 解析 “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

11、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华生是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注重教育的作用。 23:答案D 解析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24:答案A 解析 学生学习特点受基础因素(包括基础知识、技能水平等)和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25:答案C 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存在于生理机能的不同方面,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此题干是说互补性在生理机能的不同方面的体现。 26:答案正确 解析 27:答案C 解析 见课程设计的定义。 28:答案C 解析 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29:答案A,C,D 解析 30:答案A 解析 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形式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即所谓三结合教育。 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教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