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习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1.重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教材整理1 “开眼看世界”1.背景(1)英国鸦片走私船开始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2)清朝君臣对“岛夷”的情况一无所知2.表现(1)林则徐①贡献:设立译馆,编译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四洲志》与《各国律例》等资料②地位: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①贡献:撰写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②意义: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教材整理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3.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4.主张: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5.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6.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69“学思之窗”,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提示】 林则徐、魏源从反侵略的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但当时洋务派“师夷”的目的兼有镇压农民起义和抵御列强侵略,因此两者之间尽管有继承关系,但还是有区别的教材整理3 维新变法思想1.出现——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3)主张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②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③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4)评价:未能形成完整理论,也未能付诸实践2.发展——康梁维新思想(1)康有为主要活动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思想特点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思想作用康有为的观点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 “火山大喷火”(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3)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3.实践及结果:在维新思想推动下出现了戊戌变法,但很快就失败了。
4.评价: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轻巧识记] 维新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2.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3.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不仅具有救亡图存的爱国性质,而且宏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探究点一 地主阶级的救国主张史 料解 读史料一 在闭关时代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林则徐开始时跟所有封建官僚一样,有偏狭自大、不合时务的陈腐观念,对中国以外的世界茫然无知为了制定战胜敌人的正确策略,他努力探求西方资本主义的新知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结尾一句为关键句,指明向西方学习的目的和内容史料二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张之洞《劝学篇》史料开头一句为关键句,指出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目的【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林则徐探求西方新知识的影响提示】 最先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开近代中国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根据史料二,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说明史料二中的“中学为内学”主张的含义提示】 目的:实现国家富强含义:从政治的角度看,指维护封建制度;从文化的角度看,指固守传统文化史论拓展】 地主阶级救国主张的特点(1)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2)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和重新认识世界3)有着深刻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其思想从总体上仍属“经世致用”的封建思想体系他们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基点是维护封建统治探究点二 康梁维新思想史 料解 读史料一 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倾向于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史料开头说明了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当时政治经济状况思考康有为这样做的意图史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结合史料出处和史料中关键信息“立宪法开国会”可判断出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史料应用】(1)有学者认为,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很高明。
其“高明”在何处?导致维新派采取这种宣传手段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高明: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减少了宣传新思想的阻力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系统的成熟理论作指导;正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2)根据史料二,概括康有为的政治主张这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提示】 主张:立宪法,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代表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史论拓展】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原因及评价(1)特点①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学经典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2)原因①主观上: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不能够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②客观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的传播水平低,若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会很大3)评价①进步性: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主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的思想,促进了人民的觉醒②局限性: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B.相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D.奠定了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解题模板】抓关键由题干中“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等关键信息可知,郭嵩焘认识到西方国家制度是立国的根本排易误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顽固派盲目排外,而材料则对西方的政治制度明显表示赞赏,故A、C两项错误;D项是康梁维新思想,排除验结论题干材料中的“本在朝廷政教”应指西方的政治制度,说明郭嵩焘对西学的认识触及制度层面,相对于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答案】 B1.(2016广东学业水平测试)魏源是中国近代放眼世界的先行者,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他的代表作是( )A.《资政新篇》 B.《孔子改制考》C.《海国图志》 D.《天演论》【答案】 C2.“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体现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是( )A.托古改制 B.中体西用C.维新思想 D.民主共和【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洋务派”,排除A、C、D三项,因为托古改制、维新思想都是维新派的,民主共和是革命派的;而根据题干中的“器则取诸西国”体现了“西学为用”,“道则备自当躬”体现了“中学为体”,故选B项。
答案】 B3.“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持有这一思想的派别是( ) 【导学号:71640026】A.早期维新派 B.洋务派C.顽固派 D.革命派【解析】 由材料可知该派别要求发展工商业,主张兴办学校,革新政治、立宪法,故应为早期维新派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未涉及政治领域;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不主张改良答案】 A4.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C.严复 D.谭嗣同【答案】 C怎么才能学好高中历史 学习方法很重要怎么学好高中历史1.读历史教材“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2.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
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4.整理、整合历史知识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历史事件的要素和阅读及记诵技巧1.时间有先后,你只要把大事年表里的重要事件多看几遍,自然记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确知其发生年分(如维也纳会议是1814-15年,辛亥革命是l911年),其它只须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后次序(如维也纳会议先於凡尔赛会议),便可以了。
2.地点有东西南北,你只须认识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对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结合,确认各国今天的政治地图,特别是欧洲和中日的国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条约规定的领土转变也应紧记3.人物是构成历史事件的主角不过,会考要求并不太高,我们祗要熟记重要的历史人物便可以应付考试了如自强运动的曾、左、李.恭亲王、慈禧太后是必须熟记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冯桂芬则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则一律不记不同历史人物的生存时代和事迹也应知其大概,才不会张冠李戴4.事件由时地人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