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郭庆光传播学笔记提纲版

上传人:创飞 文档编号:224221746 上传时间:2021-12-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编)郭庆光传播学笔记提纲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可编)郭庆光传播学笔记提纲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可编)郭庆光传播学笔记提纲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可编)郭庆光传播学笔记提纲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可编)郭庆光传播学笔记提纲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编)郭庆光传播学笔记提纲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编)郭庆光传播学笔记提纲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郭庆光 笔记推荐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第一编( 1-2 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一传播学的概念1. 定义1) 库利(社会学角度)2) 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3) 施拉姆4) 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共享说)信息的共享。(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2.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二传播与信息1. 信息的定义2. 信息的特点和分类(见大纲) 信息分类: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3. 信息的获取与传递编码:译码:讯息与

2、信息:形成与内容的关系,决定作用是内容而非形式译码使信息从一份讯息中“提炼”出来。4. 信息源与信息量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称叫信息源信息量:测量信息大小的量。和概率成反比。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1.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2.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 开放性系统(2)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 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人类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 系统运动极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3、。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 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传播障碍:传播隔阂:( 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3. 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4. 传播学的任务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11第二编(第3 章)传播中符号、意义及象征性社会互动社会信息包括符号和意义一符号二符号的分类信号和象征符语言符号和非语言三符号的基本功能:四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1. 意义:2. 符号本身的意义及分类:3. 传播过程中 - 符号的意义( 2 所讨论的是符号本身的意义) 五象征性社会互动( 象征行为、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性文化)1. 象征行为:2.

4、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3.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的三个基本前提:4. 象征性社会互动:5. 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第三编(第4 章)人类传播的过程的模式一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模式(内部)引: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1. 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拉斯韦尔5W模式( 2)香农 - 韦弗模式2.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1)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2)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3)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4)丹斯模式( 5)纽科姆ABX模式及其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ABX局限性,把趋向一致视做传播的主要原因和效果。风筝互相模式:不在认为信息纯

5、粹由信源提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 6)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模式:传播与反馈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结:传播过程的特点:二从社会系统角度考察传播结构1.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从社会学角度)2.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3.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宏观过程研究)第四编(第5 章)人内传播一人内传播1. 定义:2. 人内传播的环节及特点(唯物主义认为:人内传播是人的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3. 人内传播的互动性:(从社会心理过程方面来讲,人内传播具有社会互动性和互动机制)(1) 人内传播有双向互动性:(2) 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3)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4. 人内传播的一种

6、形式内省式思考(1) 分类(2) a内. 省式思考只有当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无法判断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才会活跃起来。b. 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c. 内省式思考过程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3) 内省式思考的特点也是人内传播的特点。第五编(第5 章)人际传播一. 人际传播1. 定义:2. 人际传播的动机:(1) 获取信息(2)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3) 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活动的一个基本动机。(4)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7、a. 客观的自我认知是使个人能力得到恰当发挥的前提。b. 库利“镜中我”1909社会组织镜中我:与他人的联系包括三方面:库利认为:3. 人际传播的特点4.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关于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领域:(1) 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中的作用( 如镜中我、主我、客我、塔尔德的社会模仿理论)(2) 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创新- 普及)5.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第五编(第6 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一、群体传播1. 群体:2. 群体的特征:3. 群体的分类:4. 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正面功能负面功能5. 群体传播与内部机制:(1) 群体传播:(2) 群体传播对群体意识形成的影响

8、:( 群体意识是群体信息在群体传播和互动中形成的)(3) 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对群体传播的影响:(4)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在传播过程中,群体对个体的影响)6.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非常态的群体行为)( 1)集合行为:( 2)集合现象发生的条件:信息传播贯穿集合行为的始终,只不过受到一些特殊传播机制的制约。(3)集合行为的几种类型(特殊的传播机制) 二组织传播1. 组织:2. 组织的结构特点:3. 组织传播及其重要功能:4. 组织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1)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体现了“组织人”的特点( 2)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体现了“社会人”的特点( 3)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

9、:5. 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1)组织的信息输入( 2)组织的信息输出:第六编(第7 章)大众传播概论一大众传播:(定义、特点、社会功能)1. 定义:2. 大众传播的特点:3.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2)赖特的四功能说:( 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 4)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功能观: 二、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1. 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接触大众传媒,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2.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两种观点:3. 大众传播对人及环境的影响( 1)人与环境互动过程发生了变化( 2)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a.

10、信息环境b. 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c. 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d. 现代社会中 -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1拟 态 环 境 : 2“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的力量,并通过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来制约人的行为,这是大众传播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机制。大众传播是具有社会控制功能的信息系统,但控制的性质和方向不完全去决于它自身,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更为复杂的社会机制和条件。第七编(第8 章)大众传播的控制研究-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一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1. 传播制度:2. 对媒介的控制(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3) 广大受众的

11、社会监督机制(4) 深层的控制:潜网。(别处补充) 二、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1. 极权制度下的媒介规范2.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3. 社会责任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4. 民主参与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5. 苏联的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理论:6.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规范理论:7.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八编(第9 章)传播媒介第一部分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1、2、3)一、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1.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 1)媒介即讯息:( 2)媒介 - 人的延伸(媒介的功能)一种思辨推论( 3)“热媒介”与冷媒介( 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

12、的意义与局限性:2. 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包括 1. 媒介内容的影响:拟态环境等。2. 媒介形式或工具的特性:本部分介绍)( 1)“电视人”和“容器人” 媒介依存症:( 2)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3. 新媒介发展趋势及其冲击:( 1)新媒介:( 2)新媒介的特点(3) 新媒介的意义:(4) 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总结:媒介技术或工具是中性的他们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媒介技术是由人创造的重要的是人如何使用,利用它来传播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因此,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并不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形式特性,而且取决于掌握和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取决于它们生产和传播的信息内容

13、。第二部分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4)二、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1. 传播者和大众传媒:( 1)传播者:( 2)大众传媒:( 3)大众传媒的特点:2. 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 1)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 2)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 3)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4) 公共性与公益性( 制约因素 )3. 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 1)把关理论:库尔特 . 卢因第一次提出人际关系( 2)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3) 把 关 的 实 质“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第九编(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一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作为大众的受众) 受众1. 大众社会理论

14、:2. 大众的主要特点:3. 大众传播受众的主要特征:4. 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了解即可)( 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西班牙,奥特伽大众的造反( 2)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匈牙利,曼海姆( 3)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4)大众社会理论的评价:( 5)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条件:( 6)大众社会理论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拷贝支配”的社会二、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三、作为市场的受众:四、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1)传播权:( 2)知晓权:( 3)传媒接近权:五、“使用与满足”-一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微观的)1. 使用与满足(定义)2. 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3. 制约受众接触传媒的社会条件:4.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六、关于受众的一些基本理论:( 1)枪弹论(中弹即倒的受众):( 2)个人差异论(有限效果论之一)( 3)社会类别论(有限效果论之二)( 4)社会关系论(有限效果论之三)( 5)文化规范论:如:议程设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