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鲁垛高级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223572111 上传时间:2021-12-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鲁垛高级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鲁垛高级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鲁垛高级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鲁垛高级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鲁垛高级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文,完成 15 题。(12分)留住“乡愁”需保护活化“记忆场所”陆邵明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已经成功落下帷幕,但她的主题“保护成果全民共享”依然在路上。事实上,被列在保护名单中的文化资源始终是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当下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精神的需求。要让每一位市民在身边的社区就能享受到历史文化保护成果,必须转变思路,转型发展。记忆场所就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模式,让全民更多地享受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一种可能,同时将为万众留住乡愁。日常生活语境“营养”文化资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正在发生着深刻的演变。首

2、先,保护对象已经从社会精英层面的遗产转向大众群体的集体记忆,即,除了关注名人故居,也要关注具有普遍性价值的特色生活街区。其次,保护价值已经从对历史与美学的评价逐渐转向社会文化价值的挖掘,即,除了关注有历史事件的“高、大、上”文物,也要关注有文化故事的“普通”建筑物。此外,保护策略从单体的博物馆式保护转向场所语境的保护活化,即,对于“大众层面”的建筑在不破坏主要载体原真性的同时可以进行适应性改造利用。 ,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日趋多样化的时代,记忆场所正在成为这一领域的前沿与趋势,也挑战着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国际文献数据库表明,自2009年开始,记忆场所的主题已经成为了文化遗产、历史研究、城

3、市科学领域的热点。记忆场所主要是指具有保留并能繁衍集体记忆的特色场所。其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在个体层面,记忆场所可以让每一个主体在时空变迁中构建社会身份及其精神慰藉;在社区层面,记忆场所有助于建构邻里文化的认同性与社会纽带;在地方区域层面,记忆场所的图谱将是地方城镇的风貌特色、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与其环境品质构成的重要部分;在民族与国家层面,记忆场所网络将极大地丰富与传承民族传统基因。如果将保护名录中的传统文化遗产比喻为地域文化资源“细胞核仁”的话,那么记忆场所就是“细胞核”,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场所则是“细胞质”。也就是说,保护名录中的文化遗产与名录外的记忆场所有机共生,方能形成文化资源的

4、“基因”,同时两者又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语境的“营养”。 记忆场所是乡愁的重要物质载体。虽然记忆场所不能列入完整意义上的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范畴,却是普通市民赖以生活、工作、休闲之处,是乡愁的重要物质载体。然而,在过去的30年里,城镇化进程中为了达到高效率、商业化、现代化的标准与目的,孤立地保留了“细胞核仁”文化遗产,铲除了大量的“细胞核”记忆场所,进行着大规模的造城与造村运动,生产出越来越相似的人居空间,这样制造出来的“新”场所将市民的历史 记忆、生活习惯与其根植的语境分离出来,越来越远离普通百姓的社会文化情感,形成一个个“乡痛”。通过对中国近百年来(1912-2014)关于乡愁的认知进行追踪分析,

5、我们发现唤起乡愁的重要因素是家乡中的空间意象。这种因故土而生的空间意象是构成乡愁的基础性要素,远远超越了诗歌、文学、音乐、电影等的影响。而且,新千年以来,乡愁中的空间意象更倾向于“家园”中可感知的充满着爱与忧伤的记忆。这些具体、碎化的记忆通常以“家”的场所为中心,其中,由宅、屋、门、庭等构成了第一个空间尺度;由船、桥、井、街、小区、学校等构成了第二个空间尺度;山、水、镇、乡、城等构成第三个空间尺度;祖国、民族等大故乡形成了第四个空间尺度。由具象到抽象,由微观到宏观,逐渐形成了乡愁中的“家国情”。这些记忆场所容纳的是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生产、游玩中的故事。留住乡愁离不开这些百姓身边的记忆场所。

6、正如美国历史场所保护协会成员爱德华豪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认同、自我身份的建构过程不能脱离具体的场所与其语境。也就说,留住身边的记忆场所实际上也是对相关群体与个体的尊重。应探索开发记忆场所的创新模式。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实现让市民“记得住乡愁”的目标,需要拓宽思路,充分利用好维系集体记忆、文化认同的典型的“记忆场所”。(节选于2015年6月17日文汇报)1.在第段的空格处填入一个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A.甚至 B.然而 C.况且 D.因而2.第段加点字“繁衍”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3.分析第段引用爱德华豪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的话的作用 (2分)4.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7、( ) (2分)A第段由“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成功落下帷幕”引出话题:让全民更多地享受历史文化资源,留住万众乡愁。B活化记忆场所就是指大众层面的建筑能唤醒大众的乡愁与记忆,故可进行大规模的造村运动,唤醒大众的共同记忆。C被列在保护名单中的文化资源是有限的,让全民更多地享受历史文化资源,可探索开放记忆场所。D. 第段用 “细胞核仁”来比喻传统文化遗产,用“细胞核”来比喻记忆场,用“细胞质”来比喻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场所,目的是为了说明“活化记忆场所”的重要。5.试举一例开发记忆场所的举措比较成功的事实,并分析其成功原因。(4分)参考答案:1.D (2分)2.唤醒、丰富、传承(2分)3.简洁有力地证明记忆

8、场所可以使百姓留住乡愁,表明保护活化记忆场所的重要性。(2分)4.C(2分)5.举例2分,分析原因2分。可以从“记忆场所”在不破坏主要载体原真性的同时进行适应性改造利用上去分析。(4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关于清明,岁时百问讲:“万物生长于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引三统历云:“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明代张岱夜航船亦讲:“清明万物齐于巽。巽,洁也,齐也。清明取洁齐之义。”时至清明,已入深春,莺飞草长,清波粼粼,桃红柳绿,风清景明。清明作为节气,有起源于周朝之说。据张岱夜航船天文部时令讲:“周公始定二十四节,以合二

9、十四气。”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冬至和清明。古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清明三候是:初候桐始华(华,即开花);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三候虹始见。这早在逸周书时训解即有记载:“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鴽是鹌鹑一类的鸟,“田鼠化为鴽”,是古人的一种错误认识。“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说起清明,就不能不谈到寒食。据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贤人介子推的。春秋时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等诸臣逃亡去国十九载,返国后封赏功臣,独介子推无封无赏。子推作龙蛇歌而讽之:“有

10、龙矫矫,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入深渊,得其所安;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子推遂偕母隐于绵山。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子推抱树焚死。时人为悼念子推,于其忌日禁火冷食。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寒食大致在清明的前一二日,亦有前三日之说。到了唐代,寒食与清明两节由于日期相近,便逐渐融为一体,几乎成为“同一个节日”。据唐代杜佑通典载:“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礼。仍编入五礼,永为恒式。至此,寒食被作为“用展孝思”的“法定节日”确定下来。俗话说:“清明到,儿尽孝。”唐代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

11、,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潇潇暮雨人归去。”由于寒食禁火,故清明取火曰请新火。“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在清明这一天,皇帝亦将新火赐予近臣,以示恩赏。唐代韩翃寒食诗写的便是公侯大臣受皇宫赐火:“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清明成为“法定假日”,亦始于唐代。寒食一日,再加前后三日,共计七日假,相当于近年来的“黄金周”。“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由于唐代以后,寒食、清明既是“法定节日”,又是“法定假日”,所以除了祭祖扫墓而外,尚有春游、踏青、插柳、放风筝等风俗。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又云:“

12、清明去踏青,不害脚疼病。”宋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有句:“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因而清明或曰寒食庶几成为一个“旅游节”了。寒食与清明(金台随感)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深春时节,清明到来,当时风清景明,正与其清洁明净的含义相符。B. 寒食节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贤人介子推,后来相沿成俗,成为节日。C. 到了唐代,寒食与清明两节由于时间前后相差不大,人们已经把它当作“同一个节日”。D. 从唐代开始,寒食、清明成为“法定假日”,共计七日假,就像我们的黄金周。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和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而且

13、它们作为节气是早于作为节日的。B. 寒食节作为“用展孝思”的法定节日,清明有“清明到,儿尽孝”的俗语,可见这两个节日有着共通的文化内涵。C.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面,在这一天人们禁火并且吃冷食,因此才称清明取火为请新火。D. 清明这一天,人们为逝去的先人扫墓,皇帝也将新火赐予身边的大臣,以示恩赏。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清明作为节气,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周朝,张岱的夜航船天文部时令可以作为一个佐证。B. 寒食因当日禁火冷食,清明取清洁明净之义。可见中国的节日取名有独特的含义。C. 寒食、清明既是“法定节日”,又是“法定假日”,风俗也就不局限于祭祖扫墓,而变得丰富多样。

14、D.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因为受到炎黄子孙的普遍推崇,所以清明节具有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参考答案:1. C 2. A 3. D【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选项曲解文意,“人们已经把它当作同一个节日。”错误。原文第四段的表述是“几乎成为”同一个节日。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A选项“而且它们作为节气是早于作为节日的”无中生有。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