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222484206 上传时间:2021-1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的相关教案,老师们快来看看吧!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范文一 田园诗情诵读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3.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诊断与矫治。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说话 首先,我们继续每节课之前的5分钟说话。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国家情况。 二、揭题 在欧洲西部有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板书:荷兰) 本课田

2、园诗情仿佛是介绍荷兰风光的解说词。而田园诗指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单纯简朴。 三、新授 1.那么,荷兰的乡村又有哪些诗情画意呢?让我们听着如诗的解说词一起去游览这低地之国吧!请大家边听录音边想象画面。 2.荷兰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让我们分小组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甚至可以闭上眼睛来想想一下那美丽的景色。 3.(相机板书: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 4.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向往赞美) 5.是啊,这么美的国家,谁能不向往,谁能不赞美呢? 今天就有一个中国孩子来到了荷兰,你们愿意成为他的导游,为他介绍一下这个迷人的国家吗? (生配乐朗

3、读) 6.荷兰真是太美了,不愧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你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就请同学们挥动手中的画笔尽情描绘心中的田园吧!(生画画)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吗?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了一个美丽的国家,它就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 五、作业请同学们把荷兰介绍给你的父母。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范文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能凭借课文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更好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教学难

4、点:体会诗歌中大诗人间的深厚情谊、离别情绪,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班级分成若干组。 教学过程: 一共背古诗,感受经典。 1.谈话。同学们,最近你在我们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表现怎么样?都背了哪些古诗文?请你把最近背诵的内容背给同学们听一听。 2.学生背。 3.评点:的确,一位好的诗人就像一位好朋友,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告诉你无欲则刚、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个寄放自己心灵的空间。下面老师提供给同学们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希望大家喜欢。(从学生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入手,与学生前期的学习积累建立

5、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正确、通顺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试一试将古诗读正确、通顺。谁已经将古诗读正确、通顺的站起来读一遍。每一组抽一选手读,学生评点(首先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将自己的建议得体地告诉别人)。 3.试一试将古诗背出来。 4.默读,想一想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然后小组交流一下,看一看大家有没有共同的问题。(1)交流。(2)出示一些重要问题。(初读古诗,质疑生难,勾起深入研读的兴趣和欲望。) 二、初读课文。 1.读一读课文,看一看哪些问题能自行解决,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待大家一起继续讨

6、论。 2.读课文,先自读一遍,然后小组合作通读一遍。 3.各小组组长先协商各组读一节,全班合作读好一篇课文。(先练习,再配乐朗读)(读好课文,为读懂古诗奠定基础,同时也初步感受文章大意,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三、解读古诗。 1.各小组交流读后感受,看能否凭借课文内容自行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 2.集体交流问题的答案。 3.相机演示媒体:从黄鹤楼至广陵(扬州)的长江行程,从而理解“西辞”、“下扬州”。 4.再读古诗,看是否比上一次读得更好。(凭借课文自学古诗,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初步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要章节,体会诗人间的深情厚谊。 1.感情朗读课文

7、第四自然段。 A出示课文:“岸边杨柳依依-流向天际”。 B有感情地练读。 C出示图片,指名配乐感情诵读,想象当时情景。 D点击“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读后演示长江流水图。E自由交流“由这一江春水你联想到什么?” 2.感情诵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A相机出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诵读体会古诗人的浓情厚谊。 B是什么将两位诗人的心紧紧地联在一起?分角色朗读诗人的对话。 C相机出示赠孟浩然,体会两位大诗人间的友谊。(这是整个教学的关键所在,诗文相融,体情悟道,并相机插入相关古诗帮助理解,使教学的内涵得以深化开拓,教学的容量得以合理的扩充,尽展我国古诗文的神奇魅力。) 六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8、。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想象诗人间分别时的情景。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回归本体,落实目标。) 七扩展阅读。 1.推荐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2.学生自由诵读。 3.自由谈谈一般送别诗的特点。 4.鼓励学生课外开展诵读活动。(拓展诵读,举一反三,促类旁通,由课堂有限的文本资源和时空开拓到课外的无限自由中去,任人翱翔,有效地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范文三 九寨沟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文章,抓住文眼“灵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体会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学习文章的铺排、渲染的写作手法。 3.诵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之美,培养爱护自然、尊重自然、

9、敬畏自然的良好的品德。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唤醒学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如何领悟散文优美的意境,品味散文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二、介绍地理位置 提供九寨沟在中国的地理图,进一步让学生口述其地理位置。 三、图片欣赏 通过图文视音效果,将学生从视角饱览,情感的释放,带入到九寨沟优美的意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观教学效果。 四、朗读 1.师配乐诵读课文 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 二、初读古诗。 师: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王之涣。你还能背诵王之涣的哪些古诗? 师: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

10、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 三、感悟诗意 (一)整体感知。 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播放黄河课件。 2.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指多个学生读) 3.释“仞”:仞是什么意思?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 4.回读诗句: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

11、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请同学们再读诗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 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 3.为什么没有必要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 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

12、卒还者十无二、三”。 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埋怨朝廷。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 谴责和憎恨。 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 师: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四)整体读古诗。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结课升华拓展延伸。 1.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很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交流 看了“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的人还看了: 1.幼儿园国学经典教案 2.小学生国学经典教案 3.小学国学经典教案 4.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教案 5.国学经典大学教案 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