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工作调研报告 民族工作调研报告

上传人:1810****630 文档编号:222174208 上传时间:2021-12-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疫情防控工作调研报告 民族工作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疫情防控工作调研报告 民族工作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疫情防控工作调研报告 民族工作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疫情防控工作调研报告 民族工作调研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疫情防控工作调研报告 民族工作调研报告 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乡村 近日,我们深入巴中市和达州市基层,对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开展民族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乡村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六个突破 所到两市各级党政团结带领广大干部和各族群众实干、苦干,努力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明显实效。 (一)在加强工作领导上有新突破。两地党政领导均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将民族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市、县两级均设立了民族工作机构,达州市各乡、镇、办都设立了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省政府20xx年在宣汉县设立龙泉、渡

2、口、漆树、三墩4个民族乡后,宣汉县将原属县政府办公室内设股室的民族宗教工作机构单设为县政府直属局,核定了4名编制,并拟再增加1名编制。达州市加强民族乡政权建设,龙泉土家族乡政府办公楼改建基本结束,漆树土家族乡正着手改建政府办公楼。 (二)在调整产业结构上有新突破。两地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少数民族增收致富。巴中市采取有效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发展民族经济的“三条主线”和“四个专业大户”。巴州区关公乡骑龙村户均种植柑桔1亩以上,农民靠种植柑桔日子越过越甜,301户村民有268户改造了住房,69户村民建起了小洋楼。巴中市少数民族较多的巴州区恩阳镇何家坝村充分

3、利用民族开发资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水果和养殖业,建设了以四、六社为主的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园区,三年后可实现年产值140万元,使园区内120户、450人受益,人均增收3100元。宣汉县立足民族乡实际,在认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通过封山育林大力发展林牧业和畜牧种养业,重点培育了山羊村、肉牛村、药材村,已取得初步成效。 (三)在提高帮扶实效上有新突破。两地根据贫困少数民族实际,采取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的办法进行帮扶,增强了帮扶实效。巴中市立足少数民族居住分散的实际,采取“结对帮扶”的切实、务实举措,由帮扶单位或帮扶人和少数民族贫困户结成对子,帮助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由于帮扶到位,帮扶单位和帮扶

4、人对少数民族贫困户实行“五到户”(订单签订到户、物资运送到户、贷款发放到户、技术培训到户、生产结构调整到户),全市927户少数民族特困户已脱贫565户,占61%,有38户已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四)在发展社会事业上有新突破。所到两地均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加快了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发展步伐,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宣汉县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县在民族乡和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镇改、扩、新建学校13所,添置了各类教学设施1200多件,在龙泉土家族乡修建了全县第二所希望小学。目前,4个民族乡有中学2所、中心学校8所、村级小学52所,少数民族学生基本实现了“两免一补”,学习条件得到初步改善。同时,加大投入力度

5、,大力发展卫生事业,改善了民族乡卫生院的基础医疗设施。目前,4个民族乡卫生院有职工近百人,中级以上职称的有5人,初级职称的有64人,有业务用房3000平方米、开放病床40张,各族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五)在加强对外开放上有新突破。两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外开放,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了少数民族农民群众增收步伐。巴州区恩阳镇何家坝民族经济开发新村大力发展优质水果和养殖业,建设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园区取得了实效。原因之一就是巴中市民族工作部门帮助该村引进掌握实用技术的致富能手作为带头人,以致富能手为示范,带动、帮助全村各族农民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种植优质水果

6、,大力发展立体农业。不仅提高了全村的经济发展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的雏形,更为关键的是提高了少数民族农民的科技素质,增强了农民的致富能力和全村的发展后劲。 (六)在改进服务方式上有新突破。巴中市20xx年将原有的284个乡镇合并为173个乡镇后,乡镇幅员面积扩大,部分少数民族离乡镇政府更远了,因此,到乡镇政府办事更难了。为了更好地为少数民族服好务,平昌县民族工作部门立足实际,与时俱进地推行少数民族代理服务制,建立了少数民族代理服务窗口。每个乡镇确定了一名党政领导干部主抓少数民族代理服务工作,改少数民族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分散服务为集中服务,有效解决了群众办事难的问题

7、。办事群众只要向所在村代理员提出申请,就可按时得到回复。不仅使少数民族免受长途跋涉之苦,还大大降低了办事成本。 二、七大困难 尽管两地少数民族和民族乡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一)行路难。宣汉县民族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4个民族乡虽有70公里通乡公路,但公路等级低、路况较差,多数公路为泥结路面,加之养护资金缺乏,个别路段毁损严重,仍有5个村、15个社不通公路。渡口土家族乡还有2个村不通公路,漆树土家族乡全乡公路无一条标美路,无硬油化路,通村公路基本上是晴通雨阻,还有1个村(朝阳村)不通公路。 (二)用水难。一是生产用水难。4个民族乡虽建有各

8、类水利工程1387处,但现有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7.6%,72.4%的耕地不能实施有效灌溉。二是生活用水难。4个民族乡还有15个村、1.95万人、2万头牲畜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漆树土家族乡村上基本上全靠天坑水生产生活,无自来水可用,甚至乡场镇(包括长城村)2500人的生产生活用水也存在困难。 (三)用电难。虽然4个民族乡均已通电,但低压配电线路设计等级低,且线损严重,不能很好地保证群众生产生活用电的需要,仍有1个村、13个社至今不通电。漆树土家族乡朝阳村、乘龙村共318户、1282人至今无电照明,渡口土家族乡有3个村的农网急需改造。 (四)增收难。民族乡自然条件差,伏旱、泥

9、石流、地质沉降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之基础设施薄弱,无骨干产业支撑,无龙头企业带动,财政支持能力弱,群众投入能力差,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导致农民增收步伐缓慢,至今还有不少群众没有脱贫。截止2019年底,4个民族乡还有贫困人口2294户、8114人,占总人口的22.73%,其中,特困人口1381户、4922人,占总人口的13.79%。漆树土家族乡还有贫困人口603户、2450人,占总人口的40.85%,其中,特困人口226户、586人,占总人口的9.77%。 (五)上学难。4个民族乡教育事业滞后,均不同程度存在农民群众子女读书难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善少数民族儿童学习条件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是学校量少分散,

10、部分学生上学路途遥远,急待发展寄宿制学校。渡口土家族乡过去有18所村小,现在只有8所,部分不到10岁的小孩上学每天要走10多里山路。二是现有学校基础设施较差,村小教室许多是危房,急需改建或新建,部分村小教学用房还是临时租用的民房。三墩土家族乡有2个学校没有教室,目前租用民房上课,其他学校也多是危房。三是学校配套设施差,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四是学校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学历达标率普遍较低。由于以上原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小学和初中入学率比全县平均水平低3-5个百分点。 (六)看病难。4个民族乡卫生事业也发展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医疗卫生保健需要。一是民族乡卫生院卫技人员少,每千

11、人仅拥有医疗业务技术人员1.17人,大大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卫技人员医疗技术水平低,只能医治一些小病和做一些很小的手术。三是卫生院硬件设施差,5所卫生院基础医疗设备仅有X光机1台、B超2台、半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病床少,每千人仅拥有病床仅0.68张,业务用房有2300平方米属危房,占77%。 (七)财政难。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等诸多原因,宣汉县4个民族乡乡域经济规模小、效益低,财政收入十分有限。为使各族群众尽快脱贫致富,乡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帮助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经济社会事业,导致乡政府负债沉重。目前,4个民族乡的负债超过2500万元。渡口土家族乡负债600多万元,每年仅利息支出就需要几十

12、万元,而该乡每年的可支配财力只有60多万元。 三、五点建议 两地少数民族和民族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只能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发展步伐才能有效解决。 (一)切实强化工作统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对我省民族工作的统筹。一是强化区域统筹,切实加强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近几年,散杂居少数民族虽然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但仍然发展滞后。从所到的4个民族乡来看,个别地方的一些问题甚至不亚于民族地区。在推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散杂居民族工作,促进散杂居少数民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各级政府要按省委、省政府规定设立、增加民族工作机动金,增强对少数民族的扶持能力。省级有关部门应加大对

13、民族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帮助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对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小型项目扶持,帮助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强化经社统筹,大力发展民族乡社会事业。民族乡要实现跨越发展,首先要实现教育的跨越发展,大力提高各族农民子女的文化素质。建议省财政投入专项资金,由省民委牵头,省财政、教育等相关部门配合,共同实施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发展寄宿制教育、提高教师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全省“民族乡教育跨越大行动”,力争在5年时间内,使全省95个民族乡教育事业实现大的发展。 (二)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制约了民族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既影响生产的发展,又影响生活的改善,是影响民族乡跨越发展的主要障碍。龙泉土

14、家族乡境内有被称为“川东第一漂”的百里峡,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交通不畅等原因,游客很少,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渡口土家族乡龙潭村地下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由于交通条件差,甚至没有通村公路,丰富的煤炭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必须加强民族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首先,要省、市、县上下联动,计划、财政、交通等相关部门共同努力,确保加大投入力度。其次,要抓住重点,目前着重解决水、电、路的问题。第三,要集中力量,区别轻重缓急个个突破,逐步解决。第四,既要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又要重视惠及农民群众的小型基础设施项目。第五,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动员群众投

15、工投劳。 (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民族乡经济实力不强,竞争能力较弱,但特色农业具有比较优势和较大发展潜力。在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族乡壮大地区经济实力,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在“特色”二字上做文章,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一是要立足本地优势,认真分析市场需求,科学确定特色农业发展方向。二是要加强种、养、加基地建设,扩大特色农产品规模,提高规模效益。三是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增强竞争力。四是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特色农业比较效益。距离城

16、市不远的民族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民族乡应积极探索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五是要加强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 (四)稳步推进移民扶贫。民族乡贫困群众一般都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的山区,对这些贫困群众实施就地扶贫很不经济。从短期看,扶贫成本高,效果差。从长远讲,返贫率高,不利于群众可持续发展。同时,就地扶贫也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而移民扶贫虽然短期投入大,但长期投入并不比就地扶贫大,且扶贫效果好,不会返贫,有利于贫困群众可持续发展。因此,应把移民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主要方式,建立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宣汉县4个民族乡实施移民开发、异地安置的889户、3560名贫困群众已基本脱贫,事实证明,移民扶贫是一种较好的扶贫方式。目前,仍有2100户、8500余人需要移民开发。对这部分群众实施移民扶贫,一是要统筹考虑,科学规划。由县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