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统编版人物通讯类作品的教学探索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22150973 上传时间:2021-12-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统编版人物通讯类作品的教学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统编版人物通讯类作品的教学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统编版人物通讯类作品的教学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统编版人物通讯类作品的教学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统编版人物通讯类作品的教学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统编版人物通讯类作品的教学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统编版人物通讯类作品的教学探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中统编版人物通讯类作品的教学探索 人物通讯是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应时代特点和社会风貌的一种通讯形式1。在该单元中,学生将学习新闻体裁类实用文本。人物通讯报道了两位新闻人物袁隆平和锺扬的相关事迹,分属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本文收集了桂平市某高一年级语文老师的人物通讯类教案,观摩了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的语文教学,和一线任课老师进行沟通,发现在人物通讯类作品的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一、人物通讯类作品教学问题归纳(一)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上看,基本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但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知”“文”配比不平衡,过于强调人文性在老师设置的教学目标中,

2、虽然都提及了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教学目标的“知识性”与“人文性”并重,但大部分老师都将“了解人物形象”“理解感悟主人公的高尚品质和精神”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重点,并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偏重课文的人文价值。比如在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课中,老师们花费了非常多的篇幅对科学家袁隆平进行介绍。如果说介绍主人公生平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展示英国邮报有关世界贫穷的报道,交代非洲乃至世界的贫困状况等是为了凸显科学家袁隆平贡献之伟大,那么详细到人物头衔、格言、“袁隆平”品牌的介绍是出于何意?而涉及到人物通讯的知识性内容,老师们则选择一股脑地平铺直叙,简单点出“选取典型事例”“注

3、重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就戛然而止。什么是人物通讯?人物通讯和其它写人的文章有何区别?它的特点是什么?结构是怎样的?语言存在哪些风格?这些才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在拿到一篇人物通讯时所渴望学习的“新知识”,也是这篇文章放在统编本高中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价值所在丰富学生实用性文本的学习。如果只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科学家袁隆平的伟大事迹,那大可以借助更直观、更生动的视频教学,又何必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探究袁隆平的人物形象呢?很显然,教学目标的设定忽略人物通讯的文体知识是不够妥帖的。虽然本单元的文章主题围绕特定时代先锋人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着重展现人物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让学生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自

4、身思想境界,但也不可忽略知识性的学习,丢弃人物通讯的新闻性和文学性。2.忽视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收集到的教案中,有的教学目标强调了学生对新闻通讯文体特征的掌握要求,如“体悟选材特点、细节描写的魅力以及结构特点”等,这是新课标学习任务群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实用文本”的体现。但是仅仅“掌握”“体悟”,没能转化成实用性文本的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掌握人物通讯的写法,着实可惜。(二)从教学内容上看,未能充分挖掘人物通讯的教学价值,忽视了文章夹叙夹议手法的学习。新课标学习任务群7要求“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在11位语文老师的教案中,有近一半的教案没有引导学生学习夹

5、叙夹议的写作手法,仅从选材、细节和结构分析文本,在人物通讯的表达方式上把握不足。(三)教学实施未能契合高一年级学生的学情,过于依赖多媒体。1.首先是体现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老师们多采取常用的课文讲解流程,先进行背景、作者或人物介绍,然后分析课文内容,接着讲写作手法、艺术特色,最后进行主题升华。这与学生的阅读顺序相反。一般情况下,新闻阅读的关注点都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首先是对标题感兴趣,从标题中了解文章的写作对象。然后是小标题,熟悉每个部分大概讲些什么。之后才是具体的事例和细节。学生的阅读顺序和教学顺序相反,不利于学生进行阅读迁移。2.其次是学生的参与程度较低,坐享成果,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

6、地位。比如在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主讲学生听,教师即使设置了提问环节,也没能进行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又比如一些资料准备环节,高中年级的学生具备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没有必要再花费大段时间由老师去搜集资料之后在课上详讲。再如学生学习了人物通讯后,知道了人物通讯中小标题的使用技巧,表达方式是夹叙夹议,某个地方属于细节描写,却不知道这些地方妙在哪。表面上学生学到了,实际上只是在脑海里机械植入,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供日后使用。这是忽略学生知识生成过程的结果。3.多媒体滥用。有的老师在课堂伊始以人物访谈视频导入,课堂导入太长,时间甚至超过十分钟。一些按照人物事迹进行的访谈视频只是文章

7、内容的复刻,并没有给学生补充额外的信息和知识,对学习文章也没有多大的意义,甚至影响深入研读的兴趣;有的老师在拓展延伸完成迁移阅读之后又以七分钟时长的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现场结尾,多此一举。整体上看似乎前后呼应,照应开头,但实际上课堂教学没有递进,缺少总结,教学环节不严谨。二、人物通讯类作品的教学设计(一)忠于阅读,建立读者意识。王荣生认为,适合的文本解读有两个特征:第一,阅读取向常态,也就是像正常人那样来读一个作品。第二,阅读方法要契合这种文章体式本身所要求的。2在备课时,教师首先是一个读者,其次才是任课老师。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发现,过于依赖教学参考书是教师备课的常态。在教参的帮助之下

8、,老师们早早进入“语文老师备课”状态,把一篇完整的文章肢解为主题、结构、情节、手法等,想着怎么清楚講给学生,却忽略了自身个性化的阅读,自己独特见解的生成,自然就传授不了学生感兴趣的“新东西”。以普通读者身份去阅读和以语文老师的身份去阅读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阅读程序和学生大致相当,纵使阅读目的不同,也可能被文章同一个点吸引,从而擦出思维碰撞的火花。当教师以读者身份被吸引、被打动,教师所传授的点才能吸引、打动学生。(二)忠于教材,建立作者意识。教师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人物通讯属于新闻体裁,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要素。作者撰写人物通讯一方面是为了对典型人物进行报道,另一方面则想借助主人公的思想、言行、事迹

9、达到感动或教育读者的目的。对典型人物进行报道要求人物通讯具有新闻性,即报道的人物是有新闻价值的;而借此感动或教育读者则要求人物通讯具有文学性,即以有限的文字打动人。因此,人物通讯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双重特性。新闻性体现在新闻内容必须准确真实,客观深刻。例如相关事件情节、人物的语言心理、思想变化和资料运用不可虚造。文学性则考验作者的文学功底,从正标题、小标题、素材选择、表达方式、细节描写等方面吸引读者。新闻性和文学性同时指向人物通讯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是解决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两大问题。站在作者的角度去阅读人物通讯,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针对特定文体的文本,看出作者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总结来说,高中统

10、编本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这两篇人物通讯文体特征明显,是经典的人物通讯范例。一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人物通讯的写法。本单元的两篇人物通讯在写法上的特点有:一、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二、借助小标题丰富人物特色;三、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四、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多方面、多渠道采集材料的,又是怎样多角度、分层次表现人物的。并以此作为支柱,在写法探究中让学生进行人物通讯类的写作练习。另一方面,教师需要进行价值观层面的引导。例如喜看稻菽千重浪这篇文章,科学家袁隆平作为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的荣誉因何而来?站在国家最高荣誉领奖台上的人是怎样的形象?一个人的品质

11、对他的人生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学习这一单元的人物通讯之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偶像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科学精神。(三)忠于学情,建立学生意识。明确了人物通讯的基本特征和教学重难点,教师还需要进一步细分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哪些内容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的。就同为新闻体裁类型的课文来看,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的新闻类课文分别有:统编本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消息二则“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等。通过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新闻六要素,明确了新闻体裁类文章写作客观、真实的基本特征。又通过单元任务二“新闻采访”和单元任务三“新闻写作”的练习,具备一定的新闻写作能力。但是人

12、物通讯则为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师需帮助学生区分消息、新闻特写及通讯的区别,借助课外资料让学生明确人物通讯的人物类型有哪些,特写式、群像式、传记式的人物通讯有何特点,以及在教学中总结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完成人物通讯的写作。从人物主题的学习来看,学生学习过的有关写人的文章有:秋天的怀念荷叶母亲纪念白求恩邓稼先终身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藤野先生我的母亲等,散文类居多。与记叙类的文章相比,人物通讯在刻画主人公形象时有着显著的区别,比如克制冷静的语言风格、巧用小标题、真实的细节描写等等。拿标题举例,学生或许知道标题和小标题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但可能忽略了标题的文采或趣味性,忽略了标题中隐藏的有关人物的關键信

13、息。帮助学生体会标题的妙用,有利于学生写作技能的积累。又例如文章的表达方式,夹叙夹议是人物通讯在写法上的一大亮点,但高一年级的学生可以明确地区分不同内容对应的表达方式,若再花费功夫在点明表达方式上,不过是浪费时间,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倒不如把重点放在作者议论的内容上,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议论对整篇人物通讯或者人物形象起到怎样的作用,在议论中品味作者的情感态度。(四)启发诱导,建立过程意识。明确了哪些内容该教之后,就应该解决如何教的问题。在旁听的人物通讯语文课上,老师最常用到的教学方法便是讲述法。PPT展示教学目标,表格展示具体事例,视频展示人物功绩,写作手法在简单提问之后由老师直接罗列,一一

14、展示。学生深入思考沉浸式阅读的过程非常短暂,发现知识生发感想的机会也比较少。但知识内化的过程只能由学生自己完成,情感的体悟也得是发自内心的。因此,教师不如减少平铺直叙的知识灌输,多给学生一些思考角度和方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享受过程。例如,在体会人物通讯标题的妙用时,可选取报纸中别出心裁的题目切入,给学生提供几个相类似的趣味标题,像“丘尔金倒在联合国的俄罗斯斗士”“亚马逊王国的暴君贝索斯”等,让学生充当福尔摩斯,请同学们通过标题来猜一猜,这篇人物通讯所写之人可能具备哪些身份、特质、性格甚至事迹。在同学们各抒己见之后再由老师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引导学生回到课文标题,根据文章内容印证推测,进一步

15、研究文章标题和内容的关系。这种“推理印证”的方式一来可以带动学生积极思考,二来好的标题“吸引读者”“埋藏线索”的作用便直白明了了。此外,学生还可以学习到通过提取人物身上最鲜明的特色来拟定标题的写作方法,一举多得。又例如,体会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时,可引入两种文体的细节描写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语言上的不同风格。再具体来讲,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鸡鸭名家中关于孵蛋高手余老五掌炕时等待小鸡出壳的细节描写就可作为体会科学家袁隆平在烈日下寻找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时细节描写的对比材料。学生有了感知,老师便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新闻体裁的新闻体裁和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的异同:相同之处为通过细节的刻画鲜活人物形象,不同之处在于小说的细节可以想象,可以夸张,而新闻作品却要保证材料的真实可靠。教无定法,不等于教无章法。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教师应充分挖掘人物通讯的教学价值,学生才能真正学有所获。参考文献:1刘瑞升.知识产权新闻十堂课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172.2王荣生.系列讲座: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第二讲) 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0):33-38.祝红宾,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在读研究生。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