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会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222001197 上传时间:2021-12-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会(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会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的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变,方法在不断改进,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相互交流、探讨的互动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教师的单一灌输,逐步向学生的积极自主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获取新知识转变。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感到诸多的缺憾和“尴尬”。课堂教学中随意性较大,教学效率较低,达成情况不佳,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往往在本堂课中无法完成,只能占用其它学科时间或用课外时间补课,牺牲学生少学习其它学科和休息时间。这也是本人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两难的问题,如果长期以往,不仅给学生造成负担,同时教师也有较大的负荷。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作了努力。主要做了以

2、下的工作:一、认真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课前备课众所周知。在传统备课中教师重点以“教”为中心,备课中, 忽略了学生的“教师不是从学生角度去考虑,学生没有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一味强调知识的结果如何,这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另外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 ,网上案例应有尽有,称得上是眼花缭乱。网上案例确实具有经典之处,但教师如果不能根据自己学生特点盲目照搬照用,错误理解网上教案肯定比自己设计的好,方便又管用,慢慢地养成了一种拿来主义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课堂所学知识不扎实,基础不牢固,往往出现在课后再补习的现象。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

3、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要从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角度去备课。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节课准备安排几个学生的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第三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老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这是作为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一个基础准备。即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这样的备课过程

4、才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二、加强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试验、模拟和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这些活动,往往要从大量的实例、操作和材料中归纳出数学概念、公式、规律等。教师要逐步放手,鼓励学生自己操作、试验,参与到整个数学活动中去,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以下是我教学“长方体体积”中加强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感悟(案例):(一)、动手操作 探索规律长方体的体积是在学生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学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认识了体积与体积单位

5、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且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线,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设计了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二)、教学片段:1、师分别出示8、12、28、90边长是1厘米的小立方体放在一起,问体积分别是多少?(意图:让学生体会无论是否是规则图形,体积是不变的)2、师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边长是1厘米的小立方体摆出不

6、同的长方体,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操作 (2)摆一摆你喜欢的长方体,说一说长、宽、高各是多少? (3)小组讨论:长方体体积有什么规律? (4)填表形状长(厘米) 宽(厘米) 高(厘米)体积(立方厘米)3、学生反馈生A:我们用24个小立方体分别摆了长12、宽1、高1;长6、宽2、高1;长4、宽3、高1;长3、宽2、高2四种不同的长方体。发现的规律是长宽高的积就是他们的体积。生B: 我们用12个小正方体摆出了三个不同的长方体,分别是长6,宽2,高1;长6,宽1,高2;长3,宽2,高2。我们发现三种摆法的长、宽、高相乘都等于12(621=12;612=12、322=12),所以我们觉得把长方

7、体的长、宽、高相乘就能得出它的体积。生C:我们小组发现长、宽、高三个数的乘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4、师适时提问这是否是一种巧合呢?你们每个同学自己再试摆一个检验一下是否可用。 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后再反馈,确实具有这样的规律。5、归纳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三)、反思:学习长方体体积计算,学生通过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通过摆拼长方体、填表格等有效的实践活动,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在全体参与、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探索结论。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思维很活跃,呈现出一片浓浓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使他们

8、体会到不能仅凭几个例子的发现而急于总结规律。学习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就这样悄悄置根在学生探究问题的每一个环节中,使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知晓了结论获得的方法与过程。因此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来感知、探索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现在再回顾“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这一课印象是最深刻的,学生亲自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掌握的比较好,能融会贯通地应用知识。这使我想起了布鲁纳的观点: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的知识是不能成为生动知识的。这就强调了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要学生真正理解地获取知识不应是被动的,应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再创”过程。因此,在教学

9、中,要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将知识在自己头脑中加工,变成自己的思维产物。学生操作能加强学生感知,促进思维发展。三、练习设计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我们知道概念要通过练习理解,知识要通过练习巩固,技能要通过练习形成。我们发现当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后,就开始产生满足的情绪,注意力开始分散,此时教师就要善于组织练习,而刻板的重复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所以能提高教学效率的练习设计就变得很有必要了。练习题的形式是多样的,而我比较注重的是以下问题:1、练习要循序渐进,讲究练习层次。作业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基本手段。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

10、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们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2、注意开放性,强化思维训练要使课堂练习的质量达到最优,教师所设计的练习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思维,才能真正提高练习质量的有效武器。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或者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或者“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式的题目,不要只满足于结果,要让孩子各抒己见。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展开发散

11、思维,有利于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如在学期复习中设置这样的一个一题多解的题:“有两个水池,甲水池长8分米,宽6分米,水深3分米,乙水池空着,长6分米,宽和高都是4分米。现在要从甲水池中抽一部分水到乙水池,使两个水池中水面同样高,则水面高是多少分米?”学生思考片刻后,就呈现了思维的活跃性,纷纷举手。A:方婷同学说:由于两个水池底面大小不一,虽然要求水面高度一样但两个水池分配的水量肯定是不一样,可以用方程来解:设两水池水面的高为X分米。86X+46X=863B:而平时学习在班级不算好的方凯鑫同学得到了深深的启发说:可以把两个水池合并在一起,只是底面扩大了,水是液体会流动的,这

12、样水面高度一定是一样的,只要利用“体积底面积=高”因此计算方法是:(863)(86+46)此时学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C:学生陈楷又应用了另外的方法:甲水池底面是乙水池的2倍,那么,甲水池的水量应是乙水池的两倍,把甲水池的水平均分成3份,甲水池得2份,乙水池得1份,式子是:甲乙水池水面高:(863)3(46)D:又有学生表示不同意见说:没必要这么烦,只要把3分米的水倒出1分米给乙水池就可以了,乙水池的水面高就可以达到2分米。通过这样的开放性习题的练习,可以使学生摆脱一些不理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失败、坚毅顽强、独立思考、机警敏锐的优良品质,更好的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能力得到发展,发散性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得到充分体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要善于创设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