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综合材料装置艺术《纤维下的谜团》创作研究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21903807 上传时间:2021-12-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机综合材料装置艺术《纤维下的谜团》创作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有机综合材料装置艺术《纤维下的谜团》创作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有机综合材料装置艺术《纤维下的谜团》创作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有机综合材料装置艺术《纤维下的谜团》创作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有机综合材料装置艺术《纤维下的谜团》创作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机综合材料装置艺术《纤维下的谜团》创作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综合材料装置艺术《纤维下的谜团》创作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有机综合材料装置艺术纤维下的谜团创作研究 摘要:在当代的艺术大环境中,不同艺术家的创作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一些艺术家将材料作为作品创作的重点,许多由材料媒介和空间形式为载体的装置艺术成为新时期艺术的重要形式。多样的创作材料给我们的艺术实践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巨大的施展空间。本文以有机综合材料和形式结合为要点,探讨如何制作主题性创作装置。关键词:有机综合材料;新媒介;装置艺术;表现:J504 :A :1004-9436(2021)10-0-02當传统与时俱进追上科技创新的潮流,当代艺术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了新突破,展现出新的面貌,焕发出新的生机1。本文以有机物为媒介,综合运用传

2、统纤维概念,以物理性质为基础深入探究创作特点。纤维下的谜团这一艺术作品将蚕的生物习性和工业结构融合在一起2,诠释出生命的选择艺术,表达出“生命是时间所生成的一道风景,而痕迹是生命选择下的表现”这一内涵。1 艺术表达的选择本文从有机生物入手展开研究,探索生物行为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通过蚕的行为展示其形态变化3,通过有机生物与无机材料的结合展示传统概念纤维的新形式4。有机综合材料本身就是一个实验性极强的物质,一旦与艺术结合就会碰撞出激烈的火花5。利用“蚕”这一具有东方古典意蕴的事物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是异于西方美学趣味的。1.1 艺术实践的萌芽梁绍基先生曾说:“我养了三十年蚕,它是真正的活的生命,因此

3、它有许多不确定性,所以我会那么迷恋它,坚持了三十年。”6蚕的过程有着无限变化的可能,这是时间的奥秘,也是生命延续的所在7。梁绍基先生的作品通常以“蚕”的整个生命历程做媒介对永恒和瞬间做出回答,也对时间和生命做出回答,更是对当下人们的生存境遇做出回答8。不论梁绍基先生的以蚕为主题的作品还是徐冰的“养蚕系列”等作品,若拨开外衣看,其本质仅是一种用蚕为装饰附着于各式媒介上9,用蚕丝的含义与媒介特有的含义造出的作品。本文基于艺术实践研究材质、偶发性与时间性的关系,同时利用蚕结茧这种生物习性结合简单的艺术加工突显生命的本质追求10。主要展现的不是一个结果,而是呈现蚕孵化、生长、蜕变、衰亡的整体过程。蚕的

4、整个生命过程都能在作品中留下痕迹,这是对以蚕为主题的作品在完整度上的基本需求11,也是纤维下的谜团这件作品区别于其他“蚕系列”作品的本质所在。在这样的立意下,为了展现观点,赋予作品更多必要的元素,以展现作品所表达的深度和艺术态度12,本文主要对“蚕性”进行研究,在行为、媒介上探索有机与无机、混沌与秩序、时间与空间关联的可能性。1.2 艺术实践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外装置设计创作态势良好。在装置艺术设计中,艺术创作者不断应用创新性的材料,将生物与艺术进行结合,彰显出艺术创作的无限张力13。梁绍基先生把养蚕这样一个既是自然生物范畴,又是技术范畴,同时还连接历史和文化范畴的行为转换成了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语

5、言14。他的“自然系列”作品所表达的人文关怀与艺术家“自然而然”的创作方式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15。2 艺术作品分析有机综合材料创作是综合艺术的一种门类,也称复合艺术,即几种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艺术16。有机综合材料创作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有机统一,参与其中的艺术种类互相渗透、制约和融合,造就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语言。有机综合材料的新颖性、造型的奇趣性受到越来越多艺术家的追求,日常生活和流行元素的结合体现出大自然的内在美17。如今,当代艺术家正重新审视生活中平凡事物的意义,将这些事物与反对传统价值观的文化立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8。有机综合材料的日常性和反形式的特质吸引着艺术家们围绕其物理特性、观念化倾

6、向和象征意义展开了多样化的创作实践19。在纤维下的谜团这一作品创作过程中,要先了解蚕的成长阶段、习性及特点,再利用有机生物进行各种实验创作20,重点把握生命体与存在物的创新结合及其表达出来的艺术效果,深刻感受有机生物的艺术创作特色21。前期需要进行相关调研与文献资料收集和分析,然后再结合案例研究其发展和应用22。就梁绍基先生的蚕丝艺术来说,体现了传统文化下的生态、社会和艺术的美学方式23。3 毕业设计概述3.1 前期准备纤维下的谜团中的物理创造者蚕,从刚孵化开始慢慢成长,七天左右会脱皮一次,经四次脱皮后,过七到八天就会结茧24。这样一个生物与现代工业的结合艺术,是生物的精神延续,也是与现代科技

7、融合的呈现。纤维下的谜团这一设计中的工业元素模仿穹顶的建筑结构,采用“工”字形搭建而成。通常的穹顶结构工业设计都是以正方的空方砖“工”字堆砌而成(如图所示)。在设计实践中既要结合传统生物元素又要体现工业设计元素,因此,综合运用和柔化“工”字造型,使得结合堆砌出来的孔洞不是四四方方的原始骨架,而是像蚕茧的造型一般圆中带方、方中带柔。3.2 制作过程工业元素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就是混凝土,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材料的标志,具有可塑性高、定形性好25等优点,最重要的这一材质更能体现工业风。因此,将这一材料和有机生物体结合起来就是对有机综合材料的完美运用26。用混凝土脱模出设计好的“工”字结构,然后堆砌成网格

8、形穹顶结构,利用穹顶结构构建方法展现蚕的吐丝习性27。网格形穹顶结构整体像蚕吐出来的丝结成的网,外观上的圆孔似茧形,照应工业与自然的主题28。在作品创作的中后期,要把蚕放置在装置附近让其与做好的“穹顶”融合成一件艺术作品。可以说,这件艺术品是昆虫的杰作,也是时间和空间的精妙融合,既展现了生态与科技的理念,也展现了单一材质经巧妙结合后所具有的艺术价值。3.3 设计表达在蚕的痕迹选择上,主要将工业的物质结构和赋予能量的蚕结合起来,展现蚕不同成长阶段与固定结构部件之间的关联。暴露痕迹的选择能够传达出时间选择的印记,从微观来看,蚕会在随机打散的某个部件角落结茧,再将提前编好顺序的部件重组,就此,蚕在无

9、意识选择下构成一个新整体的过程完成,这就是痕迹的空间选择。从宏观来看,大地无机物以桑叶的有机形态和结茧的生态形式构成混沌无序的群化位置,这是蚕生命的痕迹与能量的另一种呈现29。有序的结构是人为的主观的,而蚕能让其形成新的造型,就像是灰尘与形状的关系,在某个时间与空间聚成不同的形态,这就是混沌的形在有序的时空中的体现。纤维下的谜团这一作品具有深刻的哲学含义:时间的变化不是人可控的30。随着时间的推移,蚕茧会破,蚕会再生,将时间和灰尘封在新的纤维下,所以纤维下的谜团是一个展现了生态环境性的艺术作品,具有灵性和个性。4 结语本文透析有机生物和无机纤维的结合本质,通过蚕的痕迹选择展现“蚕性”的一面。在

10、艺术创作的潮流中,多种创新性材料被发掘并被使用,为大众所欣赏,但其运用的最终目的都在于对问题、现象、本质的反映。有机综合材料的应用为装置艺术注入新的活力,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纤维下的谜团是运用多种艺术手段的一个装置艺术,看似是以蚕丝构造的纤维艺术作品,但其从深层次探索了物质与能量层面对立统一的和谐关系,艺术化地反映了蚕的选择,淡化人的行为主导。纤维下的谜团借助一个巧妙的结构让生物完成作品,主要在于表达生命、时间等哲学有关的内容,引起人们的思考,而人们深层次的解读会使作品赋有更深的艺术哲理。参考文献:1 陶皓淼,耿植荣.浅析文化思想的繁荣对美术作品的影响J.艺术科技,2020,33(21):

11、125-126.2 温再骞.变与不变的语境J.美术观察,2019(03):150-151.3 吴馨宇,华阳.现代艺术空间中互动装置的沉浸式体验研究J.艺术科技,2020(4):83-86.4 尤晶晶.扬州“乾隆下江南”主题视角下的大运河文化创意与衍生设计初探J.大众文艺,2019(21):97-98.5 宋童恬,叶洁楠.浅析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理论J.美术教育研究,2020(6):46-47.6 吴馨宇,田晓冬,萨兴联.公共景观空间雕塑情感化叙事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6):71-72.7 丁振兴,叶洁楠.绿化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集成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6):89-90.8

12、 刘婷,何佳.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品牌设计研究以常州青果巷历史街区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1):86-87,98.9 胡雪歌,孔德金,刘雅迪.从视知觉角度分析公共艺术带来的动态体验J.美术教育研究,2019(01):51-53.10 高婧.叙事与体验:城市公共空间的沉浸式设计与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92-93.11 杨杰,刘平.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创新设计思维研究J.设计,2020(3):74-75.12 吴馨宇,田晓冬.传统聚落中诗意美学的表达以皖南徽州古村落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104-105.13 郭牧云,张亚倩.植物景观在餐饮空间中的应用J.

13、美术教育研究,2020(17):70-71.14 邱柳祎,孙献华.花艺软装在家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09):98-100.15 王磊,周杨静,张旭豪.新文创思想下南京城市IP構建的探讨J.艺海,2020(10):100-101.16 耿钧,周维楠.论英国园林“自然”观理论与实践中的中国园林基因与元素J.中国园林,2019(07):130-134.17 齐筠倩,李青青.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亭子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23):156-157.18 杜乐乐,温再骞.英国工艺美术运动领袖人物威廉莫里斯设计作品简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17):62-63.19

14、 温再骞.论近代俄罗斯油画的塑造与感想J.美术教育研究,2019(17):10-15.20 湛磊,高静怡.涂鸦艺术在当代城市环境中的视觉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100-101.21 朱歌昊,孙献华.素描造型艺术:绘画艺术的重要根基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48-50.22 周卫臣,孙献华.浅析西方古典绘画中的美学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20(09):22-23,27.23 周扬,湛磊.浅析石雕艺术在古典庭院中的应用以故宫建筑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99-100.24 董文君,孙献华.木版年画和现代纤维软雕塑的契合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7

15、5-76.25 王纳纳,华阳.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媒介传播与文化传承J.艺术科技,2020(10):84-85.26 赵月溦,李永昌.新理性主义建筑类型学与新时代新农村的关联性J.艺术科技,2020(13):113-116.27 张景淼,湛磊.感受单色摄影的无“颜”力量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40-41.28 张知祺,耿植荣.镇江“城市山林”景观设计的运用以南山绿道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1):181-182.29 甘思文,湛磊.浅谈视觉影像互动装置设计以室内影像互动装置作品为例J.艺术科技,2020(17):86-89.30 许瀚艺,蒋晖.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对现代设计的启发J.艺术科技,2020(19):86-89.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