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林形象分析摘要:《人生》以高加林短暂而又曲折的生活道路为线索,描绘了当时农村和城镇面貌,表现农村知识分子对人生价值的要求,对理想的奋斗,以及暗含着对乡土的守望和回归.高加林一生失败是一种对自我的超越,一种打破农村闭塞落后超越.高加林生活在一个变革的社会,文明与落后碰,形成独有的形象.即:自尊与自卑;脆弱与勇敢;纯朴与虚荣相矛盾.因为高加林有这些矛盾的形象心理,他渴望离开贫瘠落后的土地,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生活,去发展.这种追求带有落后思想意识,最后不管在事业上还是在爱情上都一无所有,最后以失败告终.关键词:高加林, 形象, 矛盾高加林是幸运的,他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学校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城市为他打开了另一个更为绚丽多彩的世界窗口,他曾对现代文明怀着炽热的向往.他不愿庸庸碌碌的生活,极有想作为.他又是那么不幸运,他毕竟是一个无权无势的农民的儿子,理想与现实间存在了太大的距离.这些使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直徘徊,郁闷,形成了他复杂的性格.他深深的爱着生他养他的故乡土地和亲人,但他十几年拼搏苦读,就是为了不象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他深知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内心深处也没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是他没有当农民的准备,同时渴望离开这贫瘠的土地.他编织梦想,但却违背了现实,毕竟他不应该蔑视孕育生命的土地,而最终成为一个失败者.下面简要分析高加林矛盾性格特征:(一) 自尊与自卑相矛盾 高加林接受过新思想教育,血气方刚,热情奔放,有追求自我发展的愿望.从小父母用辛勤汗水换钱供他上学,他身上的泥土味已冲刷的差不多了.因而回不自觉的感到自己不比别人差.在他被撤了教师职务后表现极为强烈,他想高加村只要有高明楼,他就非要比他有出息不可,要比高明楼他们更强.去县城掏粪时与克常妈争吵后眼里噙着泪水,望着稍些寂静的城市,心里暗暗说:”我非要到这里来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识,我比这里的年轻人哪一点差?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屈辱呢?这时反映出如此强烈的自尊.从小说中可以看出高加林是有能力的人.连高明楼这样的”大能人”也不感到一种威慑.高加林是优秀的,自信心可使他进取,但也可扭曲他的灵魂,于是在他自信背后,发现了一种隐藏很深的自卑感.他第一次买馒头却因为熟人而不愿去做那笔生意,当遇到老同学张克南和黄亚萍时,对他们所说的话非常铭感.即使他们是真诚的,但在他看来,感到自己象一个乡巴佬,觉得周围人都在看他,他低着头什么也不想看,连叫卖也不敢.在城里掏粪时紧张防备周围,鬼鬼祟祟象作贼一样.恐怕被熟人看见了丢面子.每当看见骑自行车的县上和公社干部们,从河对面公路奔驰而过,雪白的凉衬衫被风吹的票漂忽忽的身影时,他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惆怅,苦涩的味儿顿涌心头.即使和巧珍在一起,他也觉得那是堕落的和消极的表现. 高加林之所以这样自卑与他的思想是分不开的.他一心想离开贫穷的土地,他不想象父亲一样当一辈子土地的奴隶,害怕贫困,愚昧.他始终渴望到大城市,渴望追求新的生活,因此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在当教师时不断发表文章,刻苦钻研.并且得到了认可---他是一个很受尊敬的老师.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有报复有上进心的青年,周围人没有去承认他发展他,而是让社会的不良之风伤害他,使他回到了黄土地上.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我们社会的机体是健全的,假如社会主义阳光照耀在每一个角落,那么高加林周围的环境力量就有可能不断完善他的性格,而他本人或许能够避免他的命运.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特别是那些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的青年.由于社会不是有他们来开拓,他们的视野就显得过于狭窄,往往容易被生活表象所迷惑.而当他们处在十字路口时,这一影响就更不能低估.在以高加林为典型意义的青年形象中,自信和自卑彼此排斥有紧密融合在一起,这正是他性格中潜伏着悲剧性的危机.(二) 脆弱与勇敢相矛盾 高加林是自信的,而当现实扼制了他的”欲望”,他又变的灰溜溜的,一厥不振.他有的只是”欲望”的本身,没有的恰恰是把”欲望”本身化为显示的真正动力.他只能摘顺境中驰骋自己的想象,而不能在逆境中改变自己的命运.当高加林被挤掉教师职务,第一次复归到土地当农民时,他感到理想破灭,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他无法冷静下来.三年的教书生涯,美好的理想顷刻间就变成了泡沫.当他走后门当了县通讯干事,而事情败漏,他又一次被遣回农村时,又一次感到孤零零的自己,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他不知道自己从什么路上走来,又向什么路上走去……想到破灭的不仅是那远走高飞的幻想,也是与黄亚萍那并不牢靠的”爱情”,又想到自己以后贫穷的农民生活,他痛不欲生,想叫叫不出,想喊喊不出.他甚至想到死.在波涛起伏,曲折不平的人生道路上,高加林就是这样地失败了.当他孤魂般走在大马河川的大道上时,山坡上传来孩子们直率的信天游时,他感到惊心动魄.高加林是一个彷徨于人生十字路口,生活阅历还不丰富的青年,遇到挫折不能积极面对,只会痛苦,流泪,抱怨,后悔,表现极其脆弱.尽管在逆境中高加林往往表现很脆弱,但在顺境时他往往表现很勇敢,积极进取,,具有一种冒险精神.高加林痛苦于农村落后,渴望现代文明的春风吹到这闭塞的地方.因此,在当上农民后,与因循守旧的古老生活方式发生了反抗.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他以特有的力量与农村旧的道德观念和庸俗的舆论挑战:他鼓励巧珍刷牙;闹一场”卫生革命”,藐视农村”明媒正娶”的道德传统,和巧珍大胆公开彼此爱情,公开的在 众目睽睽之下和巧珍骑辙一个车子去县城.可见高加林是以一中勇敢,挑战的姿态,冲击着农村的平静,和农村生活方式的挑战.憧憬现代文明的生活. 在到南马河公社采访时,他的勇敢精神表现很明显.南马河几个村庄都被洪水淹没.高加林没有车子,黄昏出去没走几里天就黑了.此时他并不害怕,他精力充沛,动作敏捷.一刹那间需要牺牲什么,他就会现出什么,到了南马河,脚上流着血,但没有休息.努力做好每一件事…..高加林这种精神与他自身的性格和经历有关.首先他受过很多教育,受过新思想的影响,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再者高加林是一个要强好胜,狂热,有自尊的人.当听到那篇没被改动的报道时,一种幸福顿时涌上心头.(三) 朴实与虚伪相矛盾高加林由于受到父辈影响,他具备天下农民所特有的品质---朴实.比如在劳动时,他手磨起了血泡,流出了血,他仍然挺着.在县城掏粪是,哪个厕所如果没粪,他立刻失去丧气,哪个厕所粪多,就高兴想笑,像是发现了金子.在失去教师职业后,他抽的烟有纸烟变成旱烟,表现出他生活的节约.他憨厚,老实,当他第一次与巧珍在马路上并肩行走时,心里极难为情,这种朴实,使他感觉到那样害怕在黄土地上生活,在着亲爱的黄土地上,生活仍然能够结出甜美的果实.高加林还拥有农民儿子质朴的责任感和内疚感.虽然他精神上承受压抑和痛苦,但他看到在劳动中的母亲的满头白发,情不自禁流出眼泪.和黄亚萍在一起时,猛到巧珍,心如刀绞,情绪的热情降至冰点.内心深处,是一种深深的愧疚与谴责.他不甘如人,始终渴望到大城市中去,渴望施展”报复”,其目的仅仅是实现自我价值,还是为了事业的发展?这在高加林思想上显然是相当模糊的.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其虚荣心得到了极度膨胀.当巧珍把狗皮褥子拿到县城给高加林时,他有点严厉的说:”我不冷.,你干吗拿来,人家笑话哩.”在那通讯处的那些日子里充满着骄傲和自豪,自尊心得到了很大满足.甚至和同志说话都言语尖刻,才气外漏,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但是他有时候也会警告自己不要太张狂,他有更大,更高的报复和想法.不能满足于这个县城的大街上,看到大街上一对挽胳膊走路青年男女,也幻想着自己令人神往的富于彩色的大城市生活.高加林的内心虚荣,他所谓个人报复和个人前程,始终是他内心深处最萦绕关注的东西.正是这个日夜围绕着他内心的世界,使他走错了一步,再走错一步.人生道路的复杂性,社会矛盾也是错综复杂的.然而决定一个人性格面貌,毕竟是一个人思想枯燥.当他与黄亚萍旧情复燃,重新恋爱,以及在这种爱情矛盾的厉害权衡中,”远走高飞”到大地方去发展自己的前途成为最重要最有分量的砝”码”.于是权衡了一切后”他”决定和巧珍断绝关系.,跟黄亚萍远走高飞.纯真的爱情终于被压倒在内心的虚荣中.他无情的抛弃了巧珍这个天真纯洁的姑娘,赤诚如火的爱情,卑劣地伤害了一颗纯正坦荡的心灵,也爆发出他灵魂深处潜伏着很不美妙的污垢. 我们可以看出高加林对刘巧珍和黄亚萍的原则,并不是由爱决定的,而是有内心的虚荣决定的.谁能满足他的虚荣他就会选择谁.思想意识的错误致使最终陷入痛苦深渊.高加林这些性格特点,有时是孤立的,有时是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高加林以上性格形成与他生活的社会,家庭,自身思想意识是分不开的.高加林生活在八十年代初期,那是一个能呼吸到城市文明的空气却有保留着古老的习俗的城镇郊区,一个交织着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生活环境.也是现代意识与传统道德观念碰撞最激烈的时期.他的理想与现实,性格与环境错综复杂,又显得格格不入.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副另人不可思议局面;一个明明有才能,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知识分子,都被别的有权势的人通过”合法手续”而从教师队伍中除名.随后他又依靠自己的关系进入县委大院,而”纪律检查委员会”又以合法的途径将他重新辞退.生活在这样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环境中,高加林在他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只有一串失败的人生记录.还有家庭环境,自身思想意识对他性格培养的形成椰油很重要的作用.农村的落后,贫穷及父母对他的精心培养,创造了他一心离开黄土地的自身条件.从整个作品来看,形成高加林复杂的性格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他的思想意识.由于刚步入社会,对生活认识不清.错误地把个人的欲望当作理想,不能跟植于现实的土壤中,过分强调个人需要.缺乏扎根土地,在家乡的土壤上实现自己理想的决心.这些思想意识很使他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矛盾重重,徘徊不前.总结:《人生》在一个短暂而又生动的故事里框架里,凝聚了丰富的人生内容和社会生活变动诸多信息.塑造了高加林一个农民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形象.即自尊与自卑;脆弱与勇敢,淳朴与虚荣.这些性格使高加林最终一个失败者而告终.表面传统生活已经不能容纳下一代青年对人生的追求.而他们又往往不太理解通往新生活的正确而又艰难的道路.他们理想大于现实,盲目追求实际,实际上不能得到的东西,得到必然对人生的扭曲认识.高加林这样具有丰富内涵和典型意义形象.无论他的逆境,顺境,长处,缺点,教训和悲剧,都是发人深思的借鉴力量. 参考文献:1. 《路遥文集》 95年人民出版社.2. 《中国文学史》 朱冬霖 9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3. 电影《人生》 土豆网.8。